历史人物 比干生平简介及历史典故评价
Posted 轩辕
篇首语:若我是万千繁星其中一个,你便是我的星轨,使我昼夜不知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比干生平简介及历史典故评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比干生平简介及历史典故评价
比干,(公元前1110年—公元前1047年),沬邑人士(今现河南卫辉), 比干是商朝君主太丁之子,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托孤重辅帝辛。 比干之死: 商朝前期继承制度是嫡子兄死弟继制,经盘庚迁殷后,改为父死嫡子继位制,盖因比干和微子、箕子三人由于是庶出并,故没有继承权。 >在帝辛时期国家领土迅速扩张,各新归纳的民众得到巩固团结。后来,帝辛决定攻打一个徐夷的大国,经过几年的战争打败了徐夷,但是国内军事实力削弱的严重。少师比干等谏休养生息,而后再兴征伐,帝辛不听。周反,帝辛闻讯大怒,欲带朝歌城内东夷各族俘虏伐周。比干再固守朝歌,以待王师东归。>帝辛不纳,诛比干以慢军之罪。帝辛伐周,商周大军对峙于牧野。由于收编的俘虏临阵倒戈,商军大败,帝辛到摘星楼自焚身亡。比干因谏而死,为国守忠,其气节为周人敬佩,故周就大力的宣扬比干为国之精神,追封国神,还把比干的儿子坚找到赐姓林并分封领地。比干夫人妫氏甫孕三月,害怕祸及到身,逃出朝歌,于长林(今河南省卫辉市狮豹头乡龙卧村)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林姓始祖)。>周武王伐纣,天下大定,四处寻找比干后人,得知其遗孤生于长林,于是因林而命氏,赐林姓,改名为坚,并把他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比干则为林氏之太始祖。而如今林姓后人在各个领域内,成绩非凡。>周武王封比干垄,封为国神。赐林姓;魏孝文帝元宏立庙宇;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宋仁宗为《林氏家谱》题诗、元仁宗为比干立碑塑像、清高宗祭文题诗、清宣宗修复比干庙正殿等等,此外,还有比干岭、比干墓(殷比干墓)。>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周文王将伏羲的演卦渗入他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并进一步推演为64卦,使之成为六经之首,完成了《周易》。比干谏死后,周文王《易系词》:比干“是故蓍之德,国而神”。>周武王克商,消灭殷商王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了西周王朝。武王灭商后,为了收服巩固新建的政权,在政治上采取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分而治之的办法,安抚殷商遗民。>下令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修整商朝贤臣比干的坟墓,封比干为国神,命三千年后才可发扬光大,派闳夭立放铜盘铭。放出贤臣箕子并恢复其原职。>孔子说的周染与殷礼损益可以知道。可见,古今对比却是事实。周武王封比干留下铜盘铭:封轩辕王子比干垄,上报天神,下报地神。中华民族千秋令:“齐封神雨,雷电照今;供干师忠,慎为瞻遗。”命为宗祀,历朝致祭。并令禁慎瞻遗。 文学作品 >明代著名作家许仲琳的代表作《封神演义》中的人物。因火烧狐狸洞遭妲己记恨,被商纣王处以剜心之刑。姜子牙封神时,被封为文曲星。>商末帝辛(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滥用重刑,比干叹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强谏三日不去。纣问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遂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4岁。文曲星 太一天官文财尊神 太一国神鹿台完工后,纣王听信妲己妖言,欲会见仙姬、仙子。妲己心生一计,于十五日夜请轩辕坟内众妖狐变成仙子、神仙、仙姬来鹿台赴宴,享受天子九龙宴席,迷惑纣王。>席上,狐狸骚臭难闻。功夫浅薄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宴席上的纣王叔比干看得十分真切,宴后将此情告知武成王黄飞虎。经查,众妖狐都是轩辕坟内的狐狸精。>比干便与武成王黄飞虎领兵堵塞妖狐洞穴,放火将狐狸尽行烧死。比干还拣未烧焦的狐狸皮制成一件袄袍,严冬时献于纣王,以慑妲己之心,使其不能安与君前。妲己见袄袍尽是其子孙皮毛制成,心如刀割,深恨比干,誓挖其心。一番思索之后,妲己找来雉鸡精胡喜媚,两人决心共同设计害死比干。忽有一日,纣王正与妲己以及新纳妖妇胡喜媚(雉鸡精)共进早餐,忽见妲己口吐鲜血,昏迷不醒。>喜媚道是妲己旧病复发,常有心痛之疾,一发即死。冀州有一医士张元,用药最妙,有玲珑心一片煎汤吃下,此疾即愈,纣王便要传旨宣冀州医士张元,喜媚对纣王说朝歌到冀州路途遥远,并推算说在朝歌惟有丞相比干是玲珑七窍之心,可借一片食之,纣王信以为真,即命人急召比干。>比干闻之,既怒且惊,由于先前姜子牙离开朝歌时,曾去相府辞行,见比干气色晦暗,知其日后必有大难,便送比干一张神符,叮嘱在危急时化灰冲服,可保无虞。比干入朝前知己必难,便服饮姜子牙所留符水。>比干来到鹿台下候旨。纣王听到比干来到,对比干说妲己心痛之疾,惟玲珑心可愈。听说皇叔有玲珑心,乞借一片作汤,治疾若愈,此功莫大焉。>比干怒奏:“心者一身之主,隐于肺内,坐六叶两耳之中,百恶无侵,一侵即死。心正,手足正;心不正,则手足不正。吾心有伤,岂有生路!老臣虽死不措,只是社稷丘墟,贤能尽绝。>今昏君听新纳妖妇之言,赐吾摘心之祸;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存,社稷存!”>纣王曰:“皇叔之言差矣!总只借心一片,无伤于事,何必多言?”比干厉声大叫道:“昏君!你是酒色昏迷,糊涂狗彘[zhì]!心去一片,吾即死矣!比干不犯剜心之罪,如何无辜遭此非殃!”望太庙大拜八拜,泣曰:“成汤先王,岂知殷受断送成汤二十八世天下!非臣之不忠耳!”遂解带现躯,将剑往脐中刺入,将腹剖开,其血不流。>比干将手入腹内,摘心而出,望下一掷,掩袍不语,面似淡金,径下鹿台去了。比干一言不发,骑马飞奔跑了好几里路,忽然听见一妇人大叫卖无心菜,比干勒马即问:“人若是无心如何?”>妇人回答:“人若无心即死!”比干登时大叫一声血如泉涌,一命鸣呼。后来,姜子牙助周灭纣成功,奉元始天尊的法旨封神,比干被追封为北斗七星中心的天权宫“文曲星君”。相关参考
俞伯牙,名牙,伯氏(公元387~公元299),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愕郡人士(现湖北荆州),精通琴艺,在回国途中抚琴而遇知音。 &nbs
荀子,字卿,名况,(公元313-公元238),战国末期赵国人士,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世人尊称其为"荀卿"。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生平简介>世
李密,字玄邃,一字法主(公元582~公元619),祖籍辽东襄平人士(现辽宁辽阳南),隋末唐初时期著名群雄之一。 人物生平>出身贵族> 
苏秦,字季子(公元?-公元284年),雒阳人士(现河南洛阳),苏秦家里以务农为生。早年到齐国求学,拜鬼谷子为师,与张仪同为鬼谷子的学生。战国时期著名谋略家、纵横家和外交家。 &n
李商隐,字义山,自号玉溪(谿)生(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原籍怀州河内人士(现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人物生平>家世出身>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
李商隐,字义山,自号玉溪(谿)生(公元813年-公元858年),原籍怀州河内人士(现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人物生平>家世出身>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
丁奉,字承渊(公元?-公元271),庐江郡安丰县人士(现安徽省霍邱县)人。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帐下名将。早年经历 &nbs
魏忠贤,字完吾(公元1568~公元1627),北直隶肃宁人士(现河北沧州肃宁),明末之际官宦,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牛弘,字里仁,原姓尞(公元545年—公元610年),安定鹑觚人士(现甘肃省灵台)。 仕官北周牛弘尚在襁褓之中时,有相士见了他,对他父亲说:“这个小孩日后当
高力士。本原名冯元一(公元684年—公元762年),潘州人士(现广东省高州市),唐代著名宦官。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武则天的赏识。早年经历>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名元一,长寿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