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王羲之和王述在官场上齐名 为什么王述会让王羲之心生怨气
Posted 王羲之
篇首语:山涧的泉水经过一路曲折,才唱出一支美妙的歌。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王羲之和王述在官场上齐名 为什么王述会让王羲之心生怨气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王羲之和王述在官场上齐名 为什么王述会让王羲之心生怨气
山水之间,兰亭所立,才人齐聚,饮酒赋诗,品味生命的忧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落笔写下了一篇《兰亭集序》,该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书法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是后人学习书法的楷模。其字的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造诣如此颇深,被世世代代的人传颂,这也让后世的人只知他在书法上的成就,而并不了解一代书圣的仕途之路。>其实,王羲之为人之率性,操守见识之渊博,议论口才之麻利,曾经在官场上有过飞黄腾达。他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可最后,他毅然决定离开游刃有余的官场,与山水为友,以书法为乐。>而他的离开,并不是因为官场的复杂,是他与一个人斗气的结果。这个人就是晋代骠骑将军王述,也就是蓝田侯。> >当时官场上,王羲之和王述两人的官职齐名,而王述的的做事态度,性格都与王羲之不合,因此,王羲之素来轻视王述。可是后面的发展之路上,王述越发有名气,这让才高气傲的王羲之心里颇有怨气。终于,两人的“冷战”达到顶峰。>在王述母亲去世的时候,时任会稽内史的王述需要离职去办丧事,由王羲之代领会稽。王羲之上任后,说自己会去吊唁的,但结果不了了之。> >《晋书·王羲之传》曰:“止一吊,遂不重诣。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按照常理来说,王羲之作为地方官至少要去吊唁三次,可他次数并未达到,更是有一次,到了门口,但在王述去迎接时却门也不入,转身就离开,以此来凌辱王述,二人的嫌隙由此扩大。> >王羲之的这一做法也让王述深感不快。三年之后,王述被任命为扬州刺史,而会稽是属于扬州的。这一比较,王羲之的官位比王述低了一级。这怎么让王羲之忍得了?且不说官位高一级,王述上任的时候未曾来拜访王羲之,并且后来还命人查到了王羲之在会稽郡的种种不法行为,都是真凭实据。王羲之着急了,假装身体不适,因此罢官。>之后,王羲之与志同道合的一群好友游山玩水,饮酒赋诗。在他的许多作品中,也表现对官场的无奈。不过,王羲之终是名垂青史。> >相关参考
王述出身太原王氏,与父亲一样是东晋时期的官员,年少时就深得王导器重赏识,历任临海太守、会稽内史、扬州刺史、卫将军、尚书令等职,封爵蓝田侯。虽然王导很看重王述,但王羲之跟他却相当不对付,两人矛盾重重。王
王述母亲亡故,所以去官守孝,住在会稽边境。上面派去代替王述的是王羲之。王述以为他和王羲之都是当朝名士,自然惺惺相惜,一直等着王羲之的拜访。没想到王羲之只是礼节性地吊唁了一下王述的母亲,匆匆来了,又匆匆
这一对〝双王〞,一个是名留千古的书法大家,人人知晓。另一个只是同年代的政治人物,其名字几乎己经湮没无闻。今天把他们凑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之间也有些故事可以谈谈。 先把他们各自的生平事迹介绍一下:
>>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王述王述别名王怀祖、王蓝田,出生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尽心尽力,是闻名乡里的孝子。王述虽然家境贫寒,却勤俭自持,不追逐名利、急功近利,此后成长为东晋官员、名将。王述简介>王述(3
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之子。>>王述年少丧父,承袭父爵蓝田侯。以孝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闻名显达,故三十岁仍未知名,更有人说他痴愚。后
人物生平早年经历王述年幼丧父,侍奉母亲享有孝子之名。安于贫困,节俭持家,不追求名誉和官爵。性格沉静,宾客们常纵情辩论,异端邪说并起,而王述却静静的不发一言。年少继承父亲的封爵。年至三十,还未出名,有人
晋朝人物中文名:王述别名:王怀祖、王蓝田国籍:晋朝出生日期:303年逝世日期:368年职业:官员主要成就:在政清正严明籍贯: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官职:东晋卫将军、尚书令封爵:蓝田侯追赠:侍中、骠骑
人物生平弱冠知名,年轻时被王衍比为名士南阳乐广。永宁初年,任骠骑参军。后迁司空从事中郎,爵蓝田侯。迁尚书郎,不就。东海王司马越镇于许地,王承为东海王记室参军,深得司马越的推重,称赞他“王参军人伦之表”
永和十一年(355年)暮春的一天,一位年过半百的名士在父母的坟前,指天发誓:绝不再涉足官场踏入仕途,如违此言就是不孝之子,为天地所不载,名教所不容……这位发誓者不是别人,正是让后世倾慕不已的“书圣”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