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东晋卫将军、尚书令王述简介,王述吃蛋的故事
Posted 王羲之
篇首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东晋卫将军、尚书令王述简介,王述吃蛋的故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东晋卫将军、尚书令王述简介,王述吃蛋的故事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王述年幼丧父,侍奉母亲享有孝子之名。安于贫困,节俭持家,不追求名誉和官爵。性格沉静,宾客们常纵情辩论,异端邪说并起,而王述却静静的不发一言。年少继承父亲的封爵。
年至三十,还未出名,有人说他痴呆。司徒王导以本族门中之人召为中兵属。王述求见时,王导别无他言,只问江东的米价。王述瞪大两眼不予回答。王导说:“王掾不痴,人们为何说他痴呢?”平常见王导发言,满座宾客无不赞美,王述正色道:“人非尧舜,岂能做到事事都对!”王导和悦地向他道歉,对庾亮说:“王怀祖清高尊贵,简朴刚正,不比其祖、父差,只是心胸稍欠开阔而已。”
劝说庾冰
咸和九年(334年),琅琊王司马岳获授骠骑将军,召王述为功曹,出任宛陵县令。太尉、司空频频征召王述,又任命为尚书吏部郎,皆不应召。就任庾冰征虏长史。其时庾翼镇守武昌,因为屡次出现妖怪,又加猛兽闯入府第,便打算迁移驻地以躲避凶兆。王述给庾冰写信说:“闻说安西将军准备将驻地迁至乐乡,不知这是为国家打算呢,还是个人的感情用事呢?如果说是为国家打算,那么乐乡离武昌千余里路,数万之众仓悴迁徙,重建城堡,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将受辛劳搅扰之苦。即使乐乡确系要害之地,适宜进驻,仍须考虑迁徙的烦劳,权衡二者的轻重得失,何况乐乡并非今日的要害之地呢!当今强胡猖獗,正该蓄精养锐,而无故迁动,乃是自寻失误。再加上移镇乐乡,从江州逆流而上供给军需,需行数千里,将使劳役倍增,疲惫困顿于路途。武昌实为镇守江东的中心之地,不只是抵御上游之敌而已,遇紧急军情,容易快速赴告京师。如果迁至乐乡,远在西部边缘之地,一旦江东有难,将无法救应。朝廷派得力将佐镇守四方,本当占据要害之地,造成内外有利形势,使伺机而动的强敌无从下手。若是出于厌恶妖异的感情,可天道幽远,鬼神难测,妖祥吉凶,谁知其中的缘由!所以达人君子依正道行事,不因感情上好恶而误事。从前秦朝忌讳‘亡秦者胡也’的预言而大修长城,结果给刘邦、项羽以可乘之机;周宣王厌恶‘厌木弧亡周’的歌谣而焚弃弧矢,结果却造成了褒姒乱国。此事也是如此。纵观古今,考察前人的事情,盲目迷信妖异而招致速败的,大概为数不少。去邪避祸之道,如果不是很清楚,就应该依照事情的至理,考虑国家的大计,这样天下才会幸运平安,美名可保。倘使安西将军决心已定,不能安心镇守武昌,那么也只能就近迁徙到夏口,这实为下策。迁徙乐乡的举动,普遍认为不可。希望将军为国家着想,对此举必须慎重审察。”
其时朝廷的议论也不同意此举,庾翼便停止了移镇。
仕途变迁
王述出任临海太守,升为建威将军、会稽内史。理政严肃公正,终日清静无事。因母亲去世离职守孝。服孝期满,代替殷浩为扬州刺史,加封征虏将军。初上任时,主簿请示避讳事宜。王述回答说:“亡祖和先君,名扬海内,远近皆知,只须亲族内部避讳,其余的人无须避讳。”不久朝廷任命他为中书监,王述坚决辞谢,经年不就职。又加封征虏将军,晋升都督扬州徐州之琅王牙诸军事、卫将军、并冀幽平四州大中正,扬州刺史不变。不久又迁为散骑常侍、尚书令,将军封号如故。
王述每尝接受职位,不作假意推辞,如有推辞,一定不会接受某一职位。此次任职时,儿子王坦之劝谏,认为依照常例应该谦让。王述道:“你认为我不胜任吗?”王坦之说:“不是。只是辞让可以传为美谈而已。”王述说:“既然能胜任,为何要辞让!人都说你比我强,肯定比不上我。”王坦之做桓温的长史,桓温打算为儿子向王坦之求婚娶他的女儿。王坦之回家看望父亲,王述宠爱王坦之,虽然已长大成人,仍让他坐在自己的膝盖上。王坦之说明了桓温的意思。王述大怒,猛地推下王坦之,说:“你竟痴呆了吗?岂可害怕桓温的脸色而将女儿嫁给武夫!”王坦之便以别的理由推辞了桓温的求婚。桓温说:“这不过是因为你父亲不肯罢了。”于是婚事告吹。简文帝常说王述才干虽不突出,但凭真诚直率便足以匹敌于人。谢安也十分赞佩王述。
力阻迁都
隆和元年(362年),桓温平定了洛阳,建议朝廷迁都洛阳,朝廷忧惧,准备派遣侍中劝阻桓温。王述说:“桓温不过是想虚张声势威慑朝廷而已,并非真心想迁都。只管依从他,自然不会真去做。”迁都之事果然没有行动。桓温又建议迁移洛阳旧宫里的大钟及钟架,王述道:“永嘉时为强胡所逼,暂时定都江东。如今正要平定天下,返还旧都。即使不还旧都,也理应先改迁先帝园陵,不应先张罗钟..之事。”桓温终因无法驳倒他而作罢。
去世
太和二年(367年),因年近七十,上书请求退职,说:“臣的曾祖父魏司空王昶写信向文皇帝表白说:‘从前与南阳宗世林同为东宫官属。宗世林少负美名,为州里人士所敬重。及至年老,勤奋自勉,惟恐被朝廷废弃不用,时人都讥笑他。若上天垂恩,让臣延寿于人世,愿辞官归隐,不愿效法宗公迷恋仕途的行为。’情辞慷慨,对迷恋仕宦者甚为鄙薄。虽是书笺,实为训诫。臣愧居尚书令,身患疾病,不能再行礼敬之事,怎可以处理公务。日复一日,而年迈体衰,疾病经久难治,永无再瞻仰华幄的期望。恳请朝廷允许我遵奉先人训诫,告老还乡。”朝廷不许。王述竟卧病不能上朝理事,三年后病逝,终年六十六。
王述去世后,朝廷追赠为侍中、骠骑将军、开府,谥号为穆,因避穆帝的讳,改为简。其子王坦之承袭封爵。
性格特征
当初,王述家庭贫困,请求试做宛陵令,接受了不少别人送的礼物,而置办家具,被州司所查出,有一千三百条。王导派人对王述说:“名父之子不用担心无俸禄,屈治小县求取财物,很不合适。”王述道:“满足了自会罢休。”时人以为王述心胸不豁达。到后来多次做州郡长官,其清廉无与伦比,所受朝廷俸禄赏赐都分给亲戚朋友,住宅旧物不改变从前的面貌,这才为时人所赞叹。
王述平日性格急躁。曾经吃鸡蛋,用筷子刺,未刺中,便大怒将鸡蛋抛掷于地上。蛋滚动不停,便下床用屐齿踏蛋,又未踏住。极为恼怒,抓起来塞进嘴里,咬碎又吐出来。拥有显要官职后,常以柔和之道治事。谢奕性情粗暴,曾怨恨王述,用恶毒之言痛骂他。王述不予理睬,面向墙壁站着而已。过了半日,谢奕离去了,他才回到座位上。人们因此称赞他的涵养。
轶事典故
王羲之素来轻视王述,但王述却愈来愈有名气和声誉,王羲之因而忿忿不平。后王述母亲逝世,时任会稽内史的王述离职办丧事,由王羲之代领会稽。但王羲之到后连日声称要去吊唁都没有去,有一次到了门口,但在王述去迎接时却门也不入就离开,以凌辱王述,二人的嫌隙由此扩大。王述守丧后,不久就升任扬州刺史,上任时都不去拜访王羲之,后更命人检举王羲之治下会稽郡的各种问题,逼得王羲之称疾辞职。
蓝田侯王述为人成名较晚,当时的人竟然认为他痴。丞相王导因为他是东海太守王承的儿子,就召他担任属官。曾经聚会在一起,王导每次讲话,众人都拍马屁争相赞美。只有王述坐在末座说道:“主公不是尧、舜,哪里能事事都对!”王导因此十分赞赏他。
人物评价
《晋书》:“怀祖鉴局夷远,冲衿玉粹。”
王导:“怀祖清贞简贵,不灭祖、父,但旷淡微不及耳。”
谢安:“掇皮皆真。”
司马昱:“才既不长,于荣利又不淡;直以真率少许,便足对人多许。”
家庭成员
祖父
王湛
父亲
王承
子女
王坦之,王述长子,嗣子,东晋重臣,曾与谢安在朝中抗衡桓温,桓温死后与谢安一同辅政。历任中书令、徐兖二州刺史等职。
王处之,王述子。
王之,王述幼子,中书侍郎,娶寻阳公主。
王荃,王述女,嫁谢万。
相关参考
王述出身太原王氏,与父亲一样是东晋时期的官员,年少时就深得王导器重赏识,历任临海太守、会稽内史、扬州刺史、卫将军、尚书令等职,封爵蓝田侯。虽然王导很看重王述,但王羲之跟他却相当不对付,两人矛盾重重。王
王述(303年-368年),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东晋官员,东海太守王承之子。>>王述年少丧父,承袭父爵蓝田侯。以孝侍奉母亲,安贫守约,不求闻名显达,故三十岁仍未知名,更有人说他痴愚。后
人物生平弱冠知名,年轻时被王衍比为名士南阳乐广。永宁初年,任骠骑参军。后迁司空从事中郎,爵蓝田侯。迁尚书郎,不就。东海王司马越镇于许地,王承为东海王记室参军,深得司马越的推重,称赞他“王参军人伦之表”
王述王述别名王怀祖、王蓝田,出生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幼年丧父,侍奉母亲尽心尽力,是闻名乡里的孝子。王述虽然家境贫寒,却勤俭自持,不追逐名利、急功近利,此后成长为东晋官员、名将。王述简介>王述(3
历史人物 王羲之和王述在官场上齐名 为什么王述会让王羲之心生怨气
山水之间,兰亭所立,才人齐聚,饮酒赋诗,品味生命的忧乐。“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著名书法家王羲之落笔写下了一篇《兰亭集序》,该文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有“书圣”之
位于山东临沂的王羲之塑像。王羲之在东晋算是一流的人物,但在残酷的官场,只要你站错了队,就只能在底层混混,抬头看着水平比你差的人爬得更快、飞得更高。王羲之没想到,被一个根本看不起的二流人物踩在脚下嘲讽羞
这一对〝双王〞,一个是名留千古的书法大家,人人知晓。另一个只是同年代的政治人物,其名字几乎己经湮没无闻。今天把他们凑在一起,就是因为他们之间也有些故事可以谈谈。 先把他们各自的生平事迹介绍一下:
王述母亲亡故,所以去官守孝,住在会稽边境。上面派去代替王述的是王羲之。王述以为他和王羲之都是当朝名士,自然惺惺相惜,一直等着王羲之的拜访。没想到王羲之只是礼节性地吊唁了一下王述的母亲,匆匆来了,又匆匆
>>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又作307365),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今浙江绍兴)
将领,累迁尚书仆射,封兴平县伯,寻假节征讨大都督;以淝水之战破苻坚功迁中军将军尚书令,更封南康郡公,迁卫将军,加散骑常侍,进开府仪同三司。卒赠司空,谥曰襄。2、北宋命理师,曾经为宋徽宗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