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南北朝著名学者刘勰的生平简介,刘勰的人物事迹

Posted 修辞

篇首语: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南北朝著名学者刘勰的生平简介,刘勰的人物事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南北朝著名学者刘勰的生平简介,刘勰的人物事迹

人物生平>刘勰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刘勰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1]祖父灵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亲叫刘尚,曾担任越骑校尉。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发奋图强,热爱学习。因为家里太穷而没有娶妻结婚,和沙门的僧人住在一起,十多年后,他对那些经文都很精通。他分门别类地整理了这些经文,抄录下来,还为经文写了序言。如今定林寺里面藏的经文,都是刘勰编写修订的。天监初年,刘勰开始担任奉朝请,兼职做中军临川王宏的秘书,后升职担任车骑仓曹参军。担任太末县县令时,政绩清正廉洁。兼任东宫咨询专家时,刘勰向皇上建议佛教和道教都应该与其他的宗教祭祀一起改革。皇帝下诏书讨论此提案并按刘勰所提建议通过。后升任步兵校尉。奉皇命和慧震在定林寺撰写订证经文,后请求出家,帝允许出家,改名慧地。不久去世。>32岁时开始写《文心雕龙》,历时五年。>卒年歧说甚多。一说卒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和二年(公元521年)之间,一说卒于梁大同四年(公元538)和五年(公元539年)之间。>2文学特点>传统修辞学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方面。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这两方面都有精当而深刻的论述,尤其对消极修辞的论述,不仅论及文章技巧,而且深入到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与语言生成关系的层面,不仅当时直至今天也仍有重要指导意义。[2]>语音> >刘勰在语音修辞方面,刘勰没有沿习名人沈约的“八病说”,而着重提出了“飞沉”问题、“双声叠韵”问题。>在《神思》中,刘勰就提出了“寻声律而定墨”的主张,在《声律》中又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叠。双声隔字而每舛,叠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飏不还。”刘勰认为,作韵易而选和难。足见刘勰不但非常重视而且准确把握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对语音修辞在理论上作出了可贵贡献。>语汇>在语汇修辞方面,刘勰提倡慎重遴选词语。>语汇修辞中,还涉及用字,刘勰在《炼字》提出用字“四要则”:一避诡异,二省联边,三权重出,四调单复。无怪刘勰叹曰:故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一字非少,相避为难也。>语法>语法修辞部分,刘勰在《章句》中提出了要按内容安排章句和按情韵安排章句的主张。刘勰主张,句式的选择上,用长用短,或长短穿插,整散结合,完全要符合情韵需要,情韵急,少音节短词句,情韵缓,可用舒曼之长句,情韵起伏跌宕,则可长短并用整散结合,以收荡气回肠之效。>篇章>刘勰修辞美学最为璀璨的部分,在篇章修辞。>重涵养,立风格。文章有风格,更有风骨,才煽情动人,辞采焕然。要使文章含风树骨,则须“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感人的才情和生动的语言固然重要,但一定要为情而造文,而不要为文而造情。要写真情实话,不要假意虚言。>重熔裁,明隐秀。文章长短、内容详略、语意显隐、精警庸凡,亦为文之必虑。>文章秀句,或自出锦心,或得益援引。刘勰并非反对引用,而是反对抄袭。>在具体运用方面,刘勰指出“碌碌丽辞,则昏睡耳目。必使理圆事密,联璧其章。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夸饰》专讲夸张。刘勰抓住夸张得是否合乎事义情理这一关键,将夸张分为两类并指出其不同效果:“然饰穷其要,则心声蜂起,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如果夸张得合情理得神髓,就会引起强烈共鸣,反之,就会违背事实不合情理。>3主要作品>文心雕龙>作品介绍> >刘勰>《文心雕龙》共10卷,50篇。分上、下部,各25篇。全书包括四个重要方面,由刘勰在江苏省镇江市南山写下。上部,从《原道》至《辨骚》的5篇,核心是《原道》、《徵圣》、《宗经》3篇。从《明》到《书记》的20篇。下部,从《神思》到《物色》的20篇。《时序》、《才略》、《知音》、《程器》等4篇。以上四个方面共49篇,加上最后叙述作者写作此书的动机﹑态度﹑原则,共50篇。>文学史观《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把已往这一方面的理论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刘勰也很重视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在《通变》篇中,他根据扬雄关于“因”“革”的见解所提出的“通变”,即文学创作上继承和革新的关系。他要求作家要大胆的创新:“日新其业”,“趋时必果﹐乘机无怯”。又强调任何“变”或创新都离不开“通”,即继承。所谓“通”,是指文学的常规:“名理有常,体必资于故实。”文学创作只有通晓各种“故实”,才会“通则不乏”(《通变》),“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孚甲新意,雕画奇辞。只有将“通”与“变”、“因”与“革”很好地结合和统一起来,文学创作才有可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通变》),获得长足的健康的发展。>批评论>按《序志》的说法,从《时序》到《程器》的五篇属批评论。不过,其中《时序》、《物色》两篇,兼有创作论和批评论两方面的内容。《时序》从历代政治面貌、社会风气等方面来评论作家作品及其发展情况;《物色》从自然景物、四序变迁方面来评论《诗经》、《楚辞》、汉赋及“近代以来”的创作情况。两篇比较起来,《时序》侧重于文学批评,《物色》侧重于文学创作。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刘勰简介 刘勰是哪个朝代的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理论专著,他也因此书名垂青史,在文学批评界站稳脚跟。  刘勰简介刘勰是哪个朝代的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

历史百科 刘勰卖书拜名师

刘勰卖书拜名师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著有《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刘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他出身贫寒,曾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

历史人物 文学评论家刘勰简介

南北朝人物中文名:刘勰别名:彦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出生日期:约公元465年(乙巳年)逝世日期:公元520年(庚申年)职业:文学评论家信仰:佛教代表作品:《文心雕龙》祖籍

刘勰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出生在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是中国最近的历史中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虽

历史百科 问刘勰之事迹

问刘勰之事迹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后启求出家,敕许之;乃于

为什么刘勰夜晚要到佛殿读书

南北朝时期的大文学家刘勰,小时候父亲、母亲都去世了。父亲留给刘勰的遗产只是一点儿书。  少年刘勰每天只能靠打柴勉强度日。他白天去打柴,晚上想读书。可是家里穷,哪里有钱买灯油、蜡烛呀!  刘勰正在犯难,

历史文学评论家刘勰是怎么看待“创作”这件事的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源于客观事物的感发和观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文学的发展,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他还结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的发展过程

历史典故 兴高采烈

历史典故:兴高采烈  【释义】兴:志趣、兴致;采:神采、精神;烈:强烈、旺盛。原形容作家的文章风格,后多形容兴致高、情绪饱满。  【近义;反义】高高兴兴;失魂落魄  这个成语出自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

人物志 荀子主要事迹?荀子的生平简介

【生卒】:约公元前340~前245【介绍】:战国末年思想家,著名的儒家学者。名况,字卿,赵国(今河北、山西、陕西各一部分)人。据说他曾经到过秦国、燕国等,但主要活动于齐国,任大夫之职,并曾三次在大夫们

人物志 孟子主要事迹?孟子的生平简介

【生卒】:约公元前372~前289【介绍】:战国时代思想家,著名的儒家学者。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据说他原是把持鲁国朝政的三家大夫之一孟孙氏的后裔,曾随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学习过,也有人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