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评论家刘勰是怎么看待“创作”这件事的
Posted 作家
篇首语:黑暗带来恐惧。知识可以点亮你,驱逐恐惧。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文学评论家刘勰是怎么看待“创作”这件事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历史文学评论家刘勰是怎么看待“创作”这件事的
1、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刘勰认为,作家的创作源于客观事物的感发和观照,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强调时代的变化决定文学的发展,文变染采世情,兴废系于时序。他还结合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化、风尚的发展过程,系统地分析了文学盛衰的原因,总结了三百多年的创作实际和近二百位作家的创作经验,阐明了历代文风先后继承与变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强调作家创作时决不能忽视对自然的感悟和体验,也不能离开生活实际,闭门造车。同样,批评也不能开历史背景,片面地分析艺术特色。可以说,这种文学史观的建立,是《文心雕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2、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在《情》篇中,他大力提倡为情造文,反对为文造情,强调文学创作要以述志为本,创作的目的是表达思想感情。作品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如果繁采寡情,味之必厌。但是根据自然之道的原则,又要言必有采。他认为思想意义必须通过形、声、情三者的中介,才能酣畅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指出:情(思想意义)者文之经,辞(文技巧)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文之本源也。形象地阐明了形式由内容必然转化而来,又将内容包涵在内的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关系。
3、作品的风格论。
《体性》、《风骨》等篇,论述了文学风格问题。在《体性》篇中,刘勰指明文学作品风格的形式与作家气质有密切的关系:各师本心,其异如面。篇名中的体是指作品的风格,性是作家的气质。他认为,作家的内质决定其艺术创作中的艺术个性,反映到作品中就形成了艺术风格。文中他进一步论述了作家艺术个性的形成由才、气、学、习四种因素起作用,由于每个作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因而他们的作品也风格各异。这四者,前两者是作者的先天秉赋,后两者是后天修养。指明作家要创作出有风格特色的佳作,必须在加强修养上下功夫,而不能刻意求异,生硬地在一些小技巧上下功夫,追求所谓的风格。
4、艺术构思论。
构思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刘勰把艺术构思分为形象映照和想象虚构两个阶段。在《神思》中,他形象地描绘了艺术构思从观察到艺术创作的心物交融的全过程:物以貌求,心以理应,事物以其形貌影响到作者,作者心理上得到感悟,于是便神与物游。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并不只局限于直观的、现实的、被动的反映,而是经过提炼加工,得到理性的内涵。然后作家还要联想,既可以思接千载,又可以视通万里。把眼前的事物、悟出的理性与联想到的事物融合后,再规矩虚位,刻镂无形,把那些本来比较抽象的思想、意义融入到现实与联想融合而成的物象之中,完成艺术创作。
历史人物 刘勰简介 刘勰是哪个朝代的 刘勰文心雕龙
刘勰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理论专著,他也因此书名垂青史,在文学批评界站稳脚跟。 刘勰简介 刘勰是哪个朝代的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生于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 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l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刘勰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理论系统、结构严密、论述细致的文学理论专著。成书于公元501~502年(南朝齐和帝中兴元、二年)间。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篇》)的文学理论专著。 《文心雕龙》。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范文澜说得好 :系统地全面地深入地讨论文学,《文心雕龙》实是唯一的一部大著作。相关参考
刘勰 刘勰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梁的著名文学评论家,他的代表作《文心雕龙》是一部流传千古的文学理论专著,他也因此书名垂青史,在文学批评界站稳脚跟。 刘勰简介刘勰是哪个朝代的 刘勰(约465年约532年
中文名:刘勰别名:彦和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出生日期:约公元465年(乙巳年)逝世日期:约公元520年(庚申年)职业:文学评论家代表作品:《文心雕龙》祖籍:山东莒县东莞镇刘
刘勰卖书拜名师刘勰,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理论家。著有《文心雕龙》,是我国最早的文学评论巨著。刘勰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他出身贫寒,曾在钟山的南定林寺里,跟随僧佑研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出生在京口(今镇江),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是中国最近的历史中著名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刘勰虽
汉朝历史 刘邦之所以能战胜项羽,在于对这件事的认知,天下只有四人知
刘邦起兵反秦时,曾经被沛县县令召来又拒绝其入城(县令怕刘邦顶了他),刘邦写了一封信射到城上,鼓动沛县父老说:「天下苦秦久矣。」 在西入秦关的途中,郦食其被刘邦召见之时,看见刘邦一边让两个女子为他
好男风这事,在中国古已有之。但是古代人对这种事,缺乏尊重,很少有对等关系的同性恋伴侣被记载。所以故事的伴侣,通常是某位贵人,配一位男宠或娈童。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里头说「杂说娈童始黄帝」,认为上古就
字谜的由来:最早的字谜大约产生在汉魏年间。刘勰《文心雕龙·隐篇》说:"自魏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刘勰说谜语产生于魏代,是因为那时的文人创作了许多独立完整的字谜。如当时大文学家孔融写的
人物生平>刘勰南北朝宋泰始初年(公元465年),刘勰生于京口(今镇江),字彦和,原籍东莞(今山东省莒县境内)。[1]祖父灵真,宋司空秀的弟弟。父亲叫刘尚,曾担任越骑校尉。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他发奋图强
问刘勰之事迹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后启求出家,敕许之;乃于
1.怎样评价日本人看待历史的态度我认同楼上的观点。现在的中国和日本就像类似于文艺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历史的恩怨应该留给历史,不该忘记,但也不能过分病态话。我没有接触过很多日本人,但有接触过一个20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