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礼仪有哪些?哈尼族的禁忌有哪些
Posted 哈尼族
篇首语: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哈尼族的礼仪有哪些?哈尼族的禁忌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哈尼族的礼仪有哪些?哈尼族的禁忌有哪些
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吃饭时,好菜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儿女要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在山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用。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水、递上水烟筒。
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让座,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客人饮过酒,主人会喜笑颜开地倒上一怀浓茶,倾心交谈。对客人必用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
进餐时,先给客人斟酒,当给所有人斟完酒后,还要给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幸福。若是逢年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捧给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边。
哈尼族过去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对火很敬畏,必须保护火种长久不息。每家都有数个不同的火塘。火塘的火不仅要烟火不断,而且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哈尼族有许多禁忌,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等等。
哈尼族禁忌
1、禁止砍伐龙树和将污秽物扔置“龙树”之下;
2、祭祀龙树期间,均不许从山上带树枝或者其他绿色的东西进入村寨;
3、忌讳羊日、猪日、鼠日劳动,以为可以免灾;
4、如产妇分娩,忌外人闯入室内;
5、进村时不能披着衣服;
6、不能用火塘上的三脚架烘湿鞋等。
相关参考
哈尼族历史悠久,远在唐代以前即在宁洱居住,有哈尼、豪尼、碧约、卡多、阿木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民族自愿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主要节日为“十月年”和“火把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定
“嘎汤帕”,哈尼语为“万物更新”或“纪念祖先汤帕”。“嘎汤帕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节庆期间,哈尼人穿上节日盛装,杀猪宰鸡、舂糍粑,祭祀祖先,宴请亲朋,共庆新年。青年男女成群结队上山采野花、摘野果。男人
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将靛青染料放入一个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开染。染后将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胶水中,用清水漂洗晒干。有些地区,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证色彩鲜艳。哈尼族男子头裹
哈尼族,相传源于古代游牧于青藏高原的氐羌族群。公元前3世纪,部分氐羌部落向南迁徙,散居在云南的哀牢山区等地,这时,史籍中出现“和夷”的名称,有关“和夷”的文字也许是对哈尼先民最早的记载。哈尼族人一向热
哈尼语称“扎勒特”,意即新年的开始,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哈尼族根据古老的历法,他们的新旧年的交替,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把农历九月底作为年末,把十月当作岁首。新旧年之间没有具体固定的时间界限,而是采用古老...
哈尼人的祖先最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边缘,以游牧为生。1300多年前,气候和生存条件的恶劣迫使哈尼人的祖先向南方迁移,最后在哀牢山脉定居下来,由原来的游牧民族演变为一个依靠梯田生存的农耕民族。哈尼人的生活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
哈尼主要居于红河南岸的红河、绿春、元阳、金平等四县;雅尼居于西双版纳自治州及澜沧县;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均交错聚居或散居于景东、镇沅、墨江、新平、元江、普洱、江城等县。本民族内部之间的互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