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从昏君到明主――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Posted 昏君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从昏君到明主――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从昏君到明主――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身为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思进取,通宵达旦的纵情于酒色,一度把国家乱搞得乌烟瘴气、黑暗腐败;他,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败家子,麻木不仁、醉生梦死,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国富民强的泱泱大国折腾得内外交困、濒临灭亡;他,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作为的明君,在位期间,力行改革,使危如累卵的齐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之冠。他就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齐威王。> >   不想昏聩亡国,就要奋发图强。受到妻子的多次教导后,决心走出醉生梦死阴影,决心悬崖勒马浪子回头,决心干一番轰轰烈烈大事业的齐威王,信誓旦旦的向全国人民发誓,要“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尔嗣桓文,朝问诸侯”,这充分表现了他要继承和发扬父亲桓公田午的业绩,远则学习远祖黄帝,近则效法(姜小白)和建立霸业、号令诸侯的态度,和准备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决心。不过,因为积习难改,齐威王励精图治的雷声大,雨点小,一直磨磨蹭蹭的没有付诸行动。这时,淳于髡不失时机的走上前来。> >   史书记载,淳于髡相貌丑陋,但“博闻强记”,滑稽善辩,寓救国大计于诙谐的谈吐中,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为了让齐威王的宏图大业付诸实施,让国君的“梦想照进现实”,淳于髡巧妙的用“隐语”劝谏齐威王说:“大王,我给你出一个谜语。我们齐国有一只大鸟,在宫廷里已经住了三年了,可是它既不飞翔,也不鸣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伏着,大王你猜这是一只什么鸟?”齐威王是个聪明人,一听就知道这是淳于髡用心良苦的借此劝谏自己,心中忽然有所触动。一番沉思后,他对淳于髡说:“我就是这只大鸟。不过,这只大鸟不飞则已,一飞就会直冲云霄,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意思是说,你们就等着瞧好吧。> >   “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齐威王这话不仅说得好,做得更好。齐威王把实行改革的开端,放在了严罚重赏,整顿吏治方面。他一改过去任免干部时看材料、听汇报的习惯,而是派亲信明查暗访,了解各地官员的为政情况。谁恪尽职守,政绩突出,他心中有数;谁欺上瞒下,欺世盗名,他心知肚明。即墨大夫虽然多次遭到诽谤,但他治理有方,为政清廉,百姓丰衣足食,齐威王知道后予以褒奖;阿大夫在朝中时常得到称颂,但为官无道,欺压百姓,弄得民不聊生,齐威王了解后将其煮了,就连那些平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官员都被他一起煮了。齐威王这种惩奸除恶、奖良褒善的做法,大快人心,令齐国朝野震动。此后,“群臣耸惧,莫敢饰非,务尽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当魏国国君以夜明珠为宝的时候,齐威王却以人才为宝。正是由于齐威王把人才看作是国家的真正财富,才使齐国很快发展壮大起来。尊重人才,选贤任能,是齐威王力行改革的又一重大举措。他打破了官员升迁看资历、背景、声望等诸多限制,更加重视人才的实际才能和治国韬略,因此在选拔干部上也不拘一格。通过观摩邹忌弹琴,他认识到邹忌深谙治国之道,便让他做了齐国的相国。他认为淳于髡诚恳忠谏,使自己勇于改过、奋发有为,便对其格外赏识和重用。此外,齐威王还选用宗室中有作为的人为官,如任命田忌为将军,选用受过刑法的为军师,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大败魏军,为其在战国称雄道路上扫清了障碍。> >   为了能听到真话、实话,防止被人蒙蔽,齐威王在接受了邹忌的劝谏后,果断下令:“不论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当面提出君主过失的,得上赏;用书面指出君主过失的,得中赏;在广众中议论君王过失的,得下赏。”齐威王的这道命令,使全国一片哗然。群臣纷纷前来进谏,一时间,成排的史官也记录不过来;几个月下来,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通过这个办法,齐威王获得了大量真实情况,许多事情得到了及时公正的处理,齐国上下正气蔚然,百官尽职,国内安定,政治清明。燕、赵、韩、魏等国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之震动,纷纷来齐国朝见祝贺,愿与齐国结成联盟。人们都说这是齐威王在朝堂上打的大胜仗。> >   此外,齐威王还在改革军事、发展学术、发展经济等诸多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革新。他撰写《司马穰苴兵法》,改善军队装备,既增强了将士的理论修养,也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他重视稷下学宫的建设,在政治上、经济上给士人以优厚待遇,培养和吸引了大批能为他出谋划策的各种人才;他实行“均地分力”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保护农业劳动力,合理征赋,奖勤罚懒,促成了人民和国家长治久安;他实行“关市几而不征,质律禁止而不偏”的政策,创造良好的交易场所,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达到了“聚天下之财”的目的。到了齐威王执政中后期,齐国要兵有兵,要人有人,要钱有钱,“最强于诸侯”,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公元前334年,齐威王在徐州会盟时正式称王,也是战国七雄中最早称王的诸侯国君,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真正霸主。> >   昏君一旦昏开了头,百分之九十九的都会借着昏聩的惯性,破罐子破摔,一昏到底的。齐威王却能从最初的“好为淫乐、长夜之饮”和“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的昏君,摇身质变为一代雄才大略的明君,其幡然醒悟的态度,悔过自新的勇气,改邪归正的决心,以及力行改革的毅力,着实让人敬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难免有不清醒甚至犯错误的时候,关键在于他能否幡然醒悟,能否知错就改。齐威王的悬崖勒马,浪子回头,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不仅开创了他一代战国霸主的千秋大业,同时也成就了他“一鸣惊人”的万世佳话。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齐威王的生平简介 齐威王一鸣惊人是怎么回事

齐威王的生平简介齐威王一鸣惊人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那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吗?文中的齐威王善于接纳平民琴师邹忌的谏言,于是下令但凡敢对他进谏的人,他都会奖赏他们,齐国迅速刮起了一阵进谏高潮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何以从明主沦为昏君?

孙皓(公元242—284年),是孙权被废皇太子即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三国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公元264-280年在位。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何以从明主沦为昏君?

孙皓(公元242—284年),是孙权被废皇太子即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三国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公元264-280年在位。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

齐威王的故事介绍 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一鸣惊人”是中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本是指林中的一只鸟,平时并没有飞起,也没有鸣叫,然而一当它振翅而飞,张嘴名叫的时候,却是惊人的。指代那些常日里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的人,一下子就做出了惊人的成果来...

隋朝历史 “明主”真比“昏君”高明吗

唐太宗与隋炀帝都是次子,而且两人都有并不光彩的过去:即都是通过杀死兄长才得以掌权。另一方面,从作为皇帝的资质来看,冷静地比较两者,就会发现无论在把握未来的构想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还是在学问以及文学素养

一鸣惊人是隋唐到明清时期的历史故事吗

不是,是先秦时期的。春秋时期楚庄王和战国齐威王都有这方面的故事。楚庄王的故事见《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

齐威王的故事介绍 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一鸣惊人”是中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本是指林中的一只鸟,平时并没有飞起,也没有鸣叫,然而一当它振翅而飞,张嘴名叫的时候,却是惊人的。指代那些常日里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的人,一下子就做出了惊人的成果来

齐威王的生平简介 齐威王一鸣惊人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那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吗?文中的齐威王善于接纳平民琴师邹忌的谏言,于是下令但凡敢对他进谏的人,他都会奖赏他们,齐国迅速刮起了一阵进谏高潮,国政清明,震惊各国诸侯。  历史上的齐威

历史人物 一鸣惊人的齐国君主

漫谈一鸣惊人的齐威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齐国的齐威王曾经是一个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君主,继位的前九年他很少关心朝政,后来接受了大臣的劝谏,知

夏朝历史 夏启是明主还是昏君

夏启是明主还是昏君?  夏朝的背影---夏启篡位  据说夏禹像唐尧、虞舜一样,准备将天子位禅让出来。大家推荐皋陶为接班人,皋陶曾经掌管刑狱工作,是司法机关(公安、法院、检察院等)的最高领导人,可是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