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威王的故事介绍 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Posted 齐威王
篇首语:能够说服别人最好的方式,其实就是你始终坚持在做的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齐威王的故事介绍 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齐威王的故事介绍 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一鸣惊人”是中国自古流传至今的一个成语,本是指林中的一只鸟,平时并没有飞起,也没有鸣叫,然而一当它振翅而飞,张嘴名叫的时候,却是惊人的。指代那些常日里没有什么特殊表现的人,一下子就做出了惊人的成果来。在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有一位齐国的君王就是这样的一鸣惊人,他是称雄七国的齐威王。
淳于髡虽然貌不惊人,但是聪明才智却是常人不能比的,极善辩论,由他代表齐国出使诸侯国就没有受过什么屈辱。齐威王在即位之初,整日沉迷于酒色之中,至于国家大事都被他一并交给了卿大夫们。在很长的时间里,朝廷是散乱无纪,各路诸侯也是乘着齐国的荒于治理而侵扰不断,齐国可谓是危在旦夕了。在众位大臣不敢进言触犯齐威王之际,这个淳于髡就挺身而出,以比喻的形式来唤醒沉睡中的齐威王。
淳于髡告诉齐威王,说齐国里有一只大鸟,就栖息在王宫的后院中,已经有三年没有振翅高飞和鸣叫了。齐威王听了,豁然开朗,就说这鸟只是不飞罢了,一旦起飞那就是冲破了云霄,一旦鸣叫,那就会震惊全国乃至天下的人们。
不久齐威王召集了齐国各地的官员来到朝堂之上,在经过自己暗地的考察之后,齐威王烹杀了一位贪官,重赏了一位勤政爱民的官员。从此震慑全国,各个官员无不克己守礼,勤勤恳恳地工作,齐国也自此走上了强大之路。
齐威王之时喜隐讲了什么故事
“齐威王之时喜隐”,是司马迁所编撰的《史记·滑稽列传》里的一个句子,意思就是齐威王在位的时候(即位后不久)喜欢隐语,就是现今常说的谜语。谜语就是一种娱乐的形式,意在表现齐威王不务正事。原文里还提到他曾经彻夜饮酒作乐,沉迷在酒色中多年不理国家事务。而朝廷的日常处理都交给了卿大夫,这导致卿大夫专权,朝廷纪律涣散,贪官污吏横行,其他的诸侯国也都时常侵扰齐国。
彼时的齐国已经到了危难的时刻,在齐威王左右都不敢进言的时候,一个叫淳于髡的人挺身而出。虽然他只有七尺的身高,但是为人聪明伶俐,出使他国也都不会受挫。他投齐威王所好,跟他打了个隐语。说齐国有个雄奇的大鸟,生活在齐王的宫殿中。只是这只大鸟三年多了,都不曾鸣叫和起飞过,旁人都以为它不能鸣叫也不能起飞,于是纷纷来欺负它。聪明的齐威王听后立刻醒悟过来,说这只鸟只是没叫而已,当它叫了就会震惊全国人,当了飞起来的时候就会一飞冲天。不久齐威王要回了朝中一切权力,主持朝政。并且将各县的官员叫到都城,诛杀一个贪官污吏,奖赏了一个勤政好官。齐国自此开始日渐强大。
其实齐威王早先即位的时候也只想图个痛快,毕竟成为万人之上后,想过过瘾也是长情。估计是这滋味太好了,以至于他沉迷其中不能自拔。倘若没有淳于髡的劝谏,他还不能幡然醒悟,留给后人就不是圣明君主齐威王的名声了。
齐威王欲将孙膑股故事简介
战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军事家,真名已经无法考究,后人多以“孙膑”称他,他也是春秋时期最富盛名的军事家孙子的后代。孙膑和他的弟子所编著的《孙膑兵法》更是被后世奉为经典的兵法,而他在齐国期间指导了齐国对魏国的两场战争,魏国两次均大败。
战国时期的魏惠王意欲招揽有才之士来辅佐他的称霸之业,在重金的诱惑下,天下的确有很多豪杰前来应聘,其中就有孙膑的师兄庞涓。庞涓本人确实有几分才干,他对魏惠王讲些了富国强兵之道,魏惠王听了很是欢喜。于是庞涓成了魏国的大将军,并灭掉了魏国周边的许多小国,而且就连强大的齐国也被他打败过,庞涓更是自负的不行。
因为庞涓嫉妒自己师弟的才华,请他到自己的府上,并污蔑他是通敌的罪人,将其下狱处以膑刑,因此后人称之为孙膑。但是齐国看重了孙膑的才能,偷偷将他就到齐国,孙膑也受到大将军田忌的赏识。在一次赛马上,孙膑给田忌的计策让他赢得重金,于是田忌顺势将他推荐给齐威王。齐威王见了孙膑,交谈之后是相见恨晚。
一次,魏国大军围困了赵国,赵国军队抵挡不住,前来向齐国求救。齐威王本想让孙膑担任大将军出兵,但是被孙膑拒绝了。孙膑认为自己已经是残废的人了,做将军的话会受人耻笑,将军一位应该让田忌担任。于是田忌是齐军大将,孙膑为军师,坐在一辆车上为大军出谋划策。就是在这场战役中,孙膑为后世创造出了“围魏救赵”一计,成功解了赵国的危机,途中还大败庞涓的部队。
孙膑的军事思想是继承了春秋时期孙子的,他所推崇的避实击虚的原则也成为了后世效法的战术,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齐威王行赏罚的故事介绍
历史上的齐威王,是一代明主、圣主,在当时那群雄并起逐鹿的年代,各诸侯相互厮杀演变成了中国史上空前的一次战乱时代。正所谓时势造英雄,齐威王就在这样动乱的年代,称雄称霸,成为战国七雄之首。齐威王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成就,除了他广开言路,重用人才,积极纳谏之外,还在于他赏罚分明。
虽然齐威王威武圣明,但是在他即位的早期却是不理朝政,以至于朝堂均被他身边的小人把持,所以各种真实的声音不能传到齐威王的耳朵里。齐威王身边的人总是夸赞阿城大夫,说他田地耕作,百姓丰衣足食无忧无虑,官府也是竭尽全力处理百姓的困难,而且公文还没有积压,同时一度贬低即墨的大夫。但是齐威王表面是应付过去了,暗地里却是派人分别到两处查看当地的实际情况。回报到齐威王那里的,是和之前人言的截然相反的事实。于是齐威王招来了即墨大夫和阿城大夫,对即墨大夫的诚诚恳恳的工作进行了赞誉表扬,并且给与了奖赏。另一方面严厉斥责了阿城大夫欺上瞒下,贿赂齐威王身边的小人,是为大过,最后阿城大夫连同他收买的小人均被齐威王处死。
这件事说明了判断事情的真相不能仅凭一面之词,还需进行实际的了解,草率的定下结论最终会铸成大错。齐威王面对别人阐述的截然相反的两个例子,他没有轻信,而是自己去佐证,最后通过赏罚分明的形式,即鼓励了那些正直官员们的工作,又警告了那些意欲混淆视听的小人,从而杜绝了此类事件的发生。
历史人物 齐威王是什么人
很多人都不了解你一定不知道吧,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成语的原创,接下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欣赏。>一直以为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典是楚庄王,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但其实,还有另一位君王也说过“一鸣惊人”。>楚庄王的“一鸣惊人”出自《史记·楚世家》和《韩非子·喻老》,《韩非子》的叙述更详细一些。>楚庄王即位三年,啥事也不干,整天歌舞弦管、醇酒美人,大臣伍举(伍子胥的爷爷)想劝说楚庄王励精图治,就问:“有鸟在於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楚庄王心知肚明,回答说:“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之后,楚庄王大展拳脚,一飞冲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两百多年后,相似的场景在齐国再次上演。>>齐威王和当年的楚庄王一样,成天轰趴,国家一塌糊涂,这时候,一个上门女婿出马了,这个人叫淳于髡。>淳于髡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回答说:“此鸟不蜚则已,一蜚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之后,齐威王改革图强,称雄于诸侯。>齐威王“一鸣惊人”的故事记载在《史记·滑稽列传》中。>从年代上说,楚庄王的“一鸣惊人”更早,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么是不是说齐威王就是拾人牙慧呢?未必。>原因就是,楚庄王说“一鸣惊人”有可能是编造出来的。>理由主要有两个,都是和其他确实的历史事件相互印证的结果。>《左传》里记载了一个“楚才晋用”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547年,说的是伍举的老丈人畏罪逃跑,有人造谣是伍举通风报信,伍举说不清,只好先逃到郑国,再逃到晋国。>楚庄王是公元前613年即位的,那么,“一鸣惊人”就发生在公元前611年或者公元前610年。>公元前547年和公元前613年相差了66年。>伍举进谏的时候,担任的官职是右司马,主要掌管军政和军赋等与战争相关的事务,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这是一个很有实权的位置,小年轻根本镇不住,就算伍举当时25岁,逃亡的时候也要超过90岁了,就算是老夫少妻,老丈人岁数比伍举小,逻辑上也很难说得通。>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伍举逃亡,可是他的儿子伍奢完全没有受到影响,做到了太子太傅,这可能吗?>>还有一个理由。>楚庄王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598年,楚国和晋国之间爆发了邲之战。在这次战役中,楚庄王面对荀林父(荀子和中行说的祖先)率领的晋军,打起了退堂鼓,这时,楚庄王身边的“嬖人”伍参说服了楚庄王,“改乘辕而北之”,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问题就在这个伍参身上,这个伍参是伍举的爸爸。>很难想象,十四年前就做上右司马职位的伍举,居然有个“嬖人”爸爸。>战国时,有很多策士为了说明一个道理,经常会胡编乱造一些东西,而司马迁对这些东西却很感兴趣,经常会选择一些说不清出处但很有看点的资料。>就拿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故事来说,《左传》、《国语》这样的史料压根没有提及,所以很可能是无中生有。>如果是这样,那么,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的原创。>所以,读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尽信,尤其是在读《史记》的时候。>>常言道“读史可以使人明智,鉴以往可以知未来”。但历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让我们遇见未来这么简单,读到深处的人一定明白,读史只不过让我们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动性去创造未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在高晓松的歌词里,我们除了体验了一把文艺情结,更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自由与情怀。诗歌为我们缔造了一个精神的乌托邦,而史哲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现实,我们不仅要活在现在,更要活在未来。跟着这些经典,遵循着历史的足迹,一点点掀开面纱,还原真实的场景,感受时光的流逝,追逐着哲人的思想,一点点探究人类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相关参考
齐威王的生平简介齐威王一鸣惊人是怎么回事? 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那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吗?文中的齐威王善于接纳平民琴师邹忌的谏言,于是下令但凡敢对他进谏的人,他都会奖赏他们,齐国迅速刮起了一阵进谏高潮
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那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吗?文中的齐威王善于接纳平民琴师邹忌的谏言,于是下令但凡敢对他进谏的人,他都会奖赏他们,齐国迅速刮起了一阵进谏高潮,国政清明,震惊各国诸侯。 历史上的齐威
> 他,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身为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思进取,通宵达旦的纵情于酒色,一度把国家乱搞得乌烟瘴气、黑暗腐败;他,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败家子,麻木不仁、醉生梦死,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国富
不是,是先秦时期的。春秋时期楚庄王和战国齐威王都有这方面的故事。楚庄王的故事见《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
很多人都不了解你一定不知道吧,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成语的原创,接下来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欣赏。>一直以为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典是楚庄王,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但其实,还有另一位君王也说过“一鸣惊人”。>楚
很多人都不了解你一定不知道吧,齐威王才是“一鸣惊人”成语的原创,接下来跟着全榜网小编一起欣赏。>一直以为成语“一鸣惊人”的出典是楚庄王,独此一家,别无分号,但其实,还有另一位君王也说过“一鸣惊人”。>
他,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身为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思进取,通宵达旦的纵情于酒色,一度把国家乱搞得乌烟瘴气、黑暗腐败;他,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败家子,麻木不仁、醉生梦死,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国富民
漫谈一鸣惊人的齐威王,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齐国的齐威王曾经是一个整天只知道吃喝玩乐的君主,继位的前九年他很少关心朝政,后来接受了大臣的劝谏,知
齐威王凭什么那么牛?齐威王不按常理反其道而行!历史新知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齐威王即位之后,不理朝政,“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淫乐长夜之饮,多么开人脑洞的句子)
导读:「一鸣」是说一个人平时默默无闻,突然间就做出了的举动。这话出自《史记·滑稽列传》,说的是淳于髡用隐语说服齐威王之事。然而,《韩非子·喻老》篇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