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历史 “明主”真比“昏君”高明吗

Posted 可汗

篇首语: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隋朝历史 “明主”真比“昏君”高明吗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隋朝历史 “明主”真比“昏君”高明吗

唐太宗与隋炀帝都是次子,而且两人都有并不光彩的过去:即都是通过杀死兄长才得以掌权。另一方面,从作为皇帝的资质来看,冷静地比较两者,就会发现无论在把握未来的构想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还是在学问以及文学素养等方面,隋炀帝都要高出一筹;作为一位统治者来说,唐太宗并没有任何方面超过隋炀帝。

影视剧中隋炀帝杨广暴戾好色的形象深入人心。

太宗的历史亮相:他是中国皇帝,也是天可汗

李世民于武德九年八月八日登基,成为唐朝第二代皇帝太宗。此事距离玄武门之变的发生仅仅只有两个月。在高度集权,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的中国王朝体制之下,不允许有任何中间环节的权力形态存在,只要一天不完成最高权力的交接,就不会出现稳定的政治局面。即便在父子兄弟等亲人之间也不例外。或许有人认为,李世民刚刚通过杀掉兄弟才掌握实权,同时其父高祖仍然健在,他其实完全可以担任一段时间的皇太子再说,何必如此性急。李世民之所以没有那么去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突然出现了来自北方的威胁,即突厥的进攻。局势的变化要求李世民必须迅速解决这一问题。

在隋文帝时代的后半段,从启民可汗时开始突厥(东突厥)归顺隋朝,之后与隋基本保持着良好的关系。然而到了其子始毕可汗时,正好碰上隋末动乱,突厥与隋的关系遂出现了逆转。前章提到的大业十一年隋炀帝在雁门(今属山西省)被突厥包围,九死一生才得以逃脱的事件,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的。在隋末华北各地崭露头角的群雄之中,诸如窦建德及其部下刘黑闼以及高开道和刘武周、薛举和李规等人,几乎所有的叛乱首领都与突厥或通好或臣服,总之以某种形式与突厥保持着联系。突厥君临于隋末群雄之上,从遥远的北方对他们进行远距离操控、牵制,使之互相争斗。这种状况就宛如历代中国王朝对北方民族所采取的分割离间政策的翻版。

实际上,唐也和其他的群雄同样,处于突厥的支配影响圈之内。一般认为,唐朝的太原起兵就是在突厥点头同意以后才付诸行动的。太原起兵时,突厥借给李渊1000匹战马和2000名骑兵(一说500名骑兵和2000匹战马),此举在起到加强唐军力量的同时,另一方面也有监视唐军行动的目的。可以推测,在唐与突厥之间很可能签订有密约,约定在唐军占领长安以后,作为成功的报酬,唐向突厥割土进贡,同时容忍突厥的掠夺等,以此加强唐对突厥的臣服关系。然而,当唐军控制长安以后,一方面对突厥继续采取低姿态,另一方面却接连制服群雄,开始迈向全国统一之路。当突厥意识到这一点时,局势已经发生了变化:与突厥对峙的势力只剩下了唐。

突厥认识到,倘若等唐朝完成统一大业,巩固了阵脚以后,形势会越发变得对突厥不利,此前突厥对唐指手画脚的优势将不复存在。于是,从始毕可汗经处罗可汗,到颉利可汗继位以后,便从武德七年开始率领十万骑兵大举南进,并终于在武德九年自西北攻入,兵临长安城下。此举显然是由于突厥看准了玄武门之变后唐朝内部混乱,而乘机对唐采取的行动。李世民为了顺利度过这场危机,遂决定让自己站在最前沿,其结果便出现了前面提到的武德九年八月八日的仓促即位。

太宗即位二十天以后,突厥的大军便出现在了渭水的便桥(西渭桥)之北。唐太宗闻讯立即率领六位重臣奔赴便桥,隔河痛斥对岸的颉利可汗。颉利没有想到唐太宗会亲自前来,大吃一惊,同时看到太宗身后唐军大部队接踵而至,唐军的军威和士气让颉利感到恐慌,遂于便桥上与唐太宗握手言和,并立即撤走了突厥大军。

这个故事的确十分打动人心。便桥退兵是太宗即位以后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他的首次亮相。实际上,唐太宗早已经预料到了突厥的进攻,并提前做好了从背后夹击突厥军的准备;同时另一方面,颉利心里也很清楚,对唐施压必须有重点,在长安附近长期对峙下去势必伴随危险。关于唐太宗究竟是否在渭水便桥有过这样一个光彩的亮相一事,尽管我们稍稍抱有疑问,但不管怎么说,这位新皇帝总算顺利度过了这次危机。唐太宗借此机会凝聚人心,强化了内部团结,同时也找到了转而对突厥进行反攻的突破口。

所谓反攻的突破口,是因为唐太宗注意到,弥漫于突厥大军中的军纪松弛涣散现象,其原因主要在于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两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突利可汗是始毕可汗的嫡长子,乃突厥之嫡系,而现在只是其叔叔颉利可汗之下的一个小可汗;另一方面,唐太宗在秦王时代即已与突利可汗结拜了兄弟。于是,唐太宗便努力接近拉拢突利,想方设法孤立颉利。这一时期恰逢草原连年大雪,家畜多冻饿而死,陷入饥荒状态。唐太宗抓住这一机会,任命李靖、李蓿李世蓿┪主将,向颉利发动进攻。到贞观四年二月,颉利被唐军俘获,至此君临北亚的突厥帝国,即突厥第一汗国遂宣告灭亡。被押解到长安的颉利可汗在郁闷中死去。

突厥帝国的灭亡,给予其治下的各个民族的酋长们以强烈的冲击。对于即位仅仅三年半就击败了北方强国的唐太宗之伟业,他们感到震惊和敬佩,预感到唐将成为包括游牧世界在内的新的中心。于是他们在协商之后,共同推举唐太宗为凌驾于各族之上的天可汗。由此,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位集中国皇帝(天子)和游牧世界的天可汗于一身的君主。

同样是次子夺权,一个昏君,一个明主,为何?

连环画中的唐太宗勤于国政、从谏如流。

如上所述,唐太宗首先一举解决了摆在眼前的最大的难题,给太宗时代开启了一个好的开端。同时,贞观二年,隋末群雄中的最后一支残存势力梁师都也被消灭,全国统一宣告完成。于是自此以后,唐太宗致力于安抚民生,让经过战乱以后疲惫不堪的民众休养生息,同时全力以赴整顿统治体制。开始了在后世广为人知的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之所以脍炙人口,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在一个世纪以后出现的吴兢《贞观政要》一书的影响。该书乃唐太宗与臣下的问答集,通过具体的问答,对于君臣之间应有的关系、从事政治最为重要的东西等问题进行了梳理解说。倘若要追究一下这本书的主旨的话,似乎可以这样归纳:作为君主来说,应该怎样对待臣下们的意见(谏言),如何把握好分寸,推行宽容的政治;另一方面,作为臣子则要公正清廉、不畏权势、勇于纳谏、克己奉公。后世的人们通过《贞观政要》一书,将贞观之治看作君主政治的理想形态。

实际上,有关这一时期唐太宗认真虚心地听取魏徵等谏官的意见,在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的大力支持下执政的记载,在当时的史料中随处可见。由此我们可以说,太宗之所以如此重视谏言政治,是因为之前有一个不听臣下的劝谏、一意孤行而导致亡国的君主—隋炀帝。正是为了不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唐太宗才身体力行,努力把自己的形象打造成为一个善政的实践者。然而,我们如果仅仅这样来看待唐太宗的话,那就流于简单化了。

唐太宗与隋炀帝都是次子,而且两人都有并不光彩的过去:即都是通过杀死兄长才得以掌权。另一方面,从作为皇帝的资质来看,冷静地比较两者,就会发现无论在把握未来的构想能力和行动能力方面,还是在学问以及文学素养等方面,隋炀帝都要高出一筹;作为一位统治者来说,唐太宗并没有任何方面超过隋炀帝。唐太宗也清楚地知道,如果不另辟蹊径的话,自己只能步隋炀帝之后尘。所以唐太宗遂把隋炀帝塑造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恶棍和反面典型,并通过重视臣子的谏言这一策略,竭力在各方面与炀帝进行对比,千方百计地打造自己的明君形象,借以洗刷因玄武门之变而带来的阴影。

唐太宗非常在意人们如何评价自己的政绩。侍从君主左右的起居舍人和起居郎负责记录君主的公开言论以及行动,并且以《起居注》之名将记录传诸后世。按照当时的规定,《起居注》是不能让君主本人看的,而唐太宗却按捺不住想看《起居注》的欲望。有一次,太宗委婉地暗示了此意,结果被负责编辑《起居注》的杜正伦婉拒说:皇帝的言行都要在《起居注》里记下来,以流传后世,请皇上专心于政务。还有一次,唐太宗又要求看《起居注》,亦被负责记录的褚遂良拒绝。褚遂良说: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尝自取而观之也!

虽说如此,史官们是否能完全拒绝唐太宗的要求呢?《起居注》中所描写的唐太宗完全是一代明君的形象,而对于玄武门之变的情况则轻描淡写,模糊不清。由此推测,唐太宗很可能看过这些《起居注》。与此同时,唐太宗也非常重视史书的编纂。贞观十年,命魏徵牵头负责编写记载隋朝历史的《隋书》,详细地记载了隋炀帝的暴政以及隋末的动乱。《隋书》成书于显庆元年。

在这些记录(史书)中,唐太宗的意图都被鲜明地反映了出来,并因此而确立起了后世对于这一段历史的评价基准。的确,唐太宗可以归入有能力的皇帝这一类人物,正是他促使了政治上相对稳定的贞观时期的出现。但是我以为,并不能因此就轻易地断言,唐太宗一定就像后来被人们所追捧的那样是一代明君,而隋炀帝则完全是一个十恶不赦的暴君。对于这一方面的善恶判断,似乎应该更慎重一些。

相关参考

夏朝历史 夏启是明主还是昏君

夏启是明主还是昏君?  夏朝的背影---夏启篡位  据说夏禹像唐尧、虞舜一样,准备将天子位禅让出来。大家推荐皋陶为接班人,皋陶曾经掌管刑狱工作,是司法机关(公安、法院、检察院等)的最高领导人,可是皋陶

隋朝历史 隋炀帝是昏君吗

隋炀帝是昏君吗?似乎隋炀帝的上位带有不光彩,杀父夺位,自己的亲哥哥都不会放过。手段确实是残忍哇。但是在封建时代皇帝这种职业至高无上的权利的确是个巨大的诱惑,比起仁义道德更令人钦慕。首先,皇帝号称天子。

古人的力气真比现代人大吗

编者按:在传统演义小说中,一个武将能不能打,一般先说他用多重的武器,仿佛打仗就是一场举重比赛,谁拿的武器更重谁就更厉害。这当然是文学艺术的夸张。虽然冷兵器研究所曾经用《古代武将真拿举着几十斤武器打一天

历史人物 他本应可成一代明主,不想最后却成一代昏君

宋高宗和秦桧是中国人民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奸相,这毋庸置疑,且看他年轻时所发生的事是怎样的呢?>>宋高宗赵构前半生颠沛流离,从一即位就受尽磨难,不到三十五岁头发就全白了,宋高宗这个人是中国历史上难得节俭的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何以从明主沦为昏君?

孙皓(公元242—284年),是孙权被废皇太子即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三国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公元264-280年在位。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

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何以从明主沦为昏君?

孙皓(公元242—284年),是孙权被废皇太子即三子孙和的长子,也是三国东吴的最后一位皇帝。他是孙权的孙子,孙和的儿子,公元264-280年在位。虽然他的前任孙休已经有儿子,但孙休去世时这个儿子十分年

春秋战国 从昏君到明主――齐威王是如何“一鸣惊人”的

  他,曾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身为一国之主却不理朝政、不思进取,通宵达旦的纵情于酒色,一度把国家乱搞得乌烟瘴气、黑暗腐败;他,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败家子,麻木不仁、醉生梦死,几年时间就把一个国富民

赵云不受重用吗为何不另择明主?

在《三国演义》中说刘备有“五虎上将”前将军关羽、后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虎威将军赵云,但是真正的历史中刘备就只有“四虎上将”没赵云什么事,赵云是死后被追封的,而且还是群臣多次请求,后主刘禅

赵云不受重用吗为何不另择明主?

在《三国演义》中说刘备有“五虎上将”前将军关羽、后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虎威将军赵云,但是真正的历史中刘备就只有“四虎上将”没赵云什么事,赵云是死后被追封的,而且还是群臣多次请求,后主刘禅

作为大汉丞相的曹操真比蜀汉丞相诸葛亮要厉害得多

东汉末年时天下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趁此机会起势,曹操就是这些人中的一员。若论家庭背景,曹操绝对不是当时最强大的,虽说曹操乃是宦官曹腾之后,是太尉曹嵩之子,但也正因为如此,曹操的身世一直被当时的人所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