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27节 维系霸业

Posted 元帅

篇首语: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27节 维系霸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27节 维系霸业

  晋文公去世后,许、蔡这两个诸侯国立刻就变了脸,又投靠了晋国的劲敌楚国。> >   晋襄公任命阳处父为大将,帅师伐许,伐许必须经过蔡国,自然也就触动了蔡国。楚成王接到许、蔡两国的求救,立即派斗勃和成大心帅军救援。到了水(即今河南省境内的沙河),遇到晋军,就与晋军隔河对恃。> >   晋军的军营扎在水之北,两军鸡犬相闻,隔河相望。晋军为楚军所阻击欲进不能欲退不甘,就这么相持了两个多月。马上临近年末,晋军粮食也不足了,阳处父就有心思回军,又怕楚军追击就想了一计。> >    他派人渡过水,到楚军对统兵大将斗勃说:谚语说“来者不惧,惧者不来”,将军如果想要和我决战,我就退去一舍之地,让你渡河结阵,决一死战。如果将军 不肯过河,那就你退一舍之地,让我渡河到南岸结阵,这么不进不退,劳师费财不如早点动手。我阳处父立于战车之上,只等你的回复,请快点决断。> >   斗勃生气地说:晋国以为我们不敢渡河吗?就要渡河求战。> >   成大心制止道:晋人历来不守信用,扬言退一舍之地,是引诱我们。如果乘我们的兵渡过一半时攻击我们,我们进退不得怎么办。不如我们退,让晋军过河。我们为主,晋军为客,这样对我们更有利。> >    斗勃这才醒悟过来,传令军中退后三十里安营,并派人答复阳处父,让晋军过河。阳处父却对晋军的将士们说:楚将斗勃害怕晋军不敢渡河,已经偷偷地退兵了。 这话在军中一传开,阳处父又对众将说,楚军已经跑了,我们渡河还有什么用,年终岁尾又地冷天寒,不如回军休整一断时间再来与楚军决战。看大家有没有疑议, 众将久别思归当然同意,阳处父就下令退兵回晋。> >   斗勃这人的确比较实在,退了三十里等了两天,也不见晋军的动静,就派人过河侦察,才发现晋军早就撤兵已经走远了。只好也下令退兵回国。> >   公元前625年春,秦将百里视请求秦穆公兴兵伐晋,以报崤山败绩之仇。> >   秦穆公为壮百里视自强复仇之志,同意了他的意见。仍是派西乞术、蹇白乙为副将,率兵车四百乘伐晋。> >   晋襄公早就顾虑秦会兴兵报仇,所以加强了对秦国的谍报活动。秦一有动作,晋襄公已经知道了。> >   晋襄公任命先且居为大将,赵衰为副将,狐鞫居为车右将军,在晋国的境内迎击秦军。大军将要出发的时候,狼请求带族人随军参加征战,先且居同意了。> >   这时百里视所率领的秦军还没有进入晋国境内,先且居说:与其等在这里迎击秦军,不如深入秦国境内伐秦。就率兵西行,到了彭衙(今陕西省白水县东北)这个地方与秦军相遇,两边各排兵布阵对敌。> >    狼又主动请战,对先且居说:当年先轸元帅认为我勇力不足,车右将军的任职被他免了。今天我自己请求冲锋敌阵试一次,不为争什么功名,只想雪前次被罢黜 的耻辱。说完,也不用先且居表态,就与好友鲜伯率领着自己带来的一百多个族人直冲敌阵。俗话说得好,软的怕硬的,硬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别看狼带 的人少,但个个抱定了必死的决心,那就是一只不可战胜的力量。他们冲入敌阵杀得秦军阵势大乱,秦军无法阻挡这支“敢死队”的进攻,但鲜伯阵亡在敌阵当中。> >   先且居登车望去,秦军阵脚已被狼冲乱,就指挥大军冲杀过来,孟明抵挡不住,大败而逃。先且居救出狼时,狼已遍体鳞伤,口吐鲜血不止,第二天就牺牲在军营之中。> >   晋军再次凯旋而归,先且居向晋襄公报告:这次出征取得的胜利,主要是狼率领族人拼死搏杀的功劳,我没有什么作为。> >   襄公下令,以上大夫之礼,把狼葬在国都的西郊。并让群臣去为狼送葬。> >   晋襄公赏功至明,善于激励臣工将士忠心报国,是他治国用才的一大特点。明君,在专治、人治的历史条件下,对国家的强盛、人才的保护使用,确实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晋襄公六年,也就是公元前623年,襄公立儿子夷皋(gāo)为太子。这一年,赵衰、栾枝、先且居、胥臣先后去世。这使晋的政治统治受到了严重削弱。> >   官职出了空缺,需要选能任贤递补。而且根据国力状况,襄公决定变五军为三军。> >    襄公准备用士谷、梁益耳统帅中军,箕郑父、先都统帅上军。先且居的儿子先克进谏:狐氏和赵氏对晋国有大功,不能让他们的后人搁置不用。况且士谷在司空的 位置上,和梁益耳都没有战功,这么急就用做大将,恐怕人心不服。襄公采纳了他的建议,选用狐射姑为中军元帅,赵盾为副帅;以箕郑父为上军元帅,荀林父为副 帅;以先蔑为下军元帅,先都为副帅。> >   狐射姑登坛号令,指挥如意,但旁若无人。下军司马臾骈(YǘPián)出于好心对他说:我认为 “为帅者统师在和”,现在的三军统帅,除了身经百战的老将就是屡世公侯,元帅应虚心地对待他们,该退让退让。如果刚而自傲,成得臣就是这么败给晋军的,不 可不引以为戒。没想到狐射姑大怒,喝道:我刚开始发号施令,你就敢胡言乱语。下令打了一百鞭子,众将心中都很不服气。> >   士谷和梁益耳听说是先克阻止了自己被提拔重用,怀恨在心。先都呢?没得到上军副帅的位置,也很不高兴。> >   当时太傅阳处父在卫,回国后听说用狐射姑为中军元帅,私下对襄公说:狐射姑刚直而好犯上,又轻慢下级,不是大将之才。我曾经给赵盾做过副将,知道赵盾贤德而且极有才能。他能尊重贤德的人、使用有才能的人,而且做事勤勉,长于谋略,君上选择统军之帅,没有能超过赵盾的。> >   襄公采纳了阳处父的建议,任命赵盾为中军元帅,狐射姑改任中军副帅。> >    铁腕宰相赵盾从此走上了晋国的政治舞台。他施展其超群的政治才能,延续了晋国的政治强势。赵盾尽管在施政治军中也有败笔之处,但仍不失为一个卓越的政治 家。因此在列国“十大名相”中占位第十。从名气上看他应逊色于秦的范雎,但之所以“十大名相”有赵盾之位而无范雎之名,实在是两人德行上有差异。范雎杀功 妒良,实在是个才能出众的小人。> >   有人对阳处父说:你直言不加隐讳,是忠的行为,但必然与人结怨。阳处父说:我为了晋国的国事,为了国家的强盛,就是遭人忌恨我也要那么做。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第12节 重要的是信任

  有一天,桓公问管仲:我这个人不但好开疆拓土,还好色,这会不会危害霸业?>>  管仲说:不会的。>>  桓公问:那么什么对成就霸业有害呢?>>  管仲说:不能识别愚贤,知道了贤才而不用,用了贤才又不

春秋战国 第27节 劫后复兴

  在昭王的治理下楚国政治清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从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的政风政气。>>  石奢是楚昭王的宰相,他坚毅正直,廉洁公正,不阿谀奉承,不讨好权贵。一次他出行到郡县视察,在路上

春秋战国 第27节 立志复仇

  夫差接了爷爷的班,又忙着确定自己的接班人,怕的是在自己身后再发生争位的血杀。立自己的儿子姬友为太子。>>  夫差刚继位时,面临着爷爷被越兵杀死的国恨家仇,还是很理智,很勤勉的,头脑发热那是以后的事

春秋战国 第27节 如愿以偿

  齐惠公是当年争君位没得位,现在不想做了又送上了门。这就叫“争者不足,让者有余”。>>  到了惠公继位。齐桓公的六个如夫人生的六个儿子,除了公子雍胆子小,也知道轮不上跑到秦国去了。后来楚国给他打下了

春秋战国 第27节 远交近攻

  秦昭襄王于公元前307年嗣了王位。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如果说是秦穆公奠定了秦国走向帝王大业的基础,那么秦孝公是完成了这个准备,而昭襄王是实现了这个过渡,最后始皇嬴政走到了终点。>>  秦昭襄王

春秋战国 第7节 会盟雪耻

  公元前681年,齐桓公霸业小成,在北杏一会诸侯,鲁庄公接到了邀约但没有到会,这一下惹怒了齐桓公,齐国为压服鲁国,兵伐鲁国的附庸遂(今山东省肥城市南安临站),破了遂之后,就把大军驻扎在济水北岸。>>

春秋战国 第43节 容人容事

>  晋悼公以自己的诚信、大义,从谏如流,用贤任能,使晋国的霸业达到了最鼎盛时期。>>  这一年是公元前562年。>>  公元前560年,晋国名将智、士鲂、魏相相继去世。>>  悼公想选范为中军元帅,

春秋战国 第24节 功德圆满

  这一年魏在醉酒之后从车上跌下来摔断了胳臂,引起内伤复发,吐血身亡。晋文公录用他的儿子魏颢继承了爵位。>>  又过了一段时间,狐毛、狐偃相继去世,文公非常悲痛,哭着说:我能得脱大难并复国成就霸业,多

春秋战国 第10节 弦高救郑

  这以后,秦晋关系进入了“蜜月期”。在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中,秦还出兵援晋,为战争胜利出了力。应该说,没有秦穆公的支持就没有晋文公的君位,也难成晋文公的霸业。>>  但是“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

春秋战国 第29节 再生内乱

  齐灵公在位时,遇到了贤明而强大的晋悼公,所以他多是生存在晋悼公的影子里。悼公想恢复晋文公的霸业,就常用兵,齐也不得不跟在后面东跑西颠。>>  这一年卫献公被大臣逐出,逃到晋国,向晋悼公求救,悼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