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27节 远交近攻

Posted 春秋

篇首语: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27节 远交近攻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27节 远交近攻

  秦昭襄王于公元前307年嗣了王位。这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君王。如果说是秦穆公奠定了秦国走向帝王大业的基础,那么秦孝公是完成了这个准备,而昭襄王是实现了这个过渡,最后始皇嬴政走到了终点。> >    秦昭襄王用樗里疾为相国,这位仁兄第一件事就是追究武王致死的责任,来打击政敌排斥异己。车裂了孟贲并灭了他的家族;因为任鄙努力阻止了,臣阻不了君属 于正常,任命为汉中太守。怎么能把这事牵到宿敌甘茂身上呢?樗里疾在朝堂上向昭襄王说:先君不去洛阳就没这事,甘茂不拿下宜阳先君就去不了洛阳,这都是甘 茂的主意造成的。这就是欲加之罪了,想整你就能找到整你的理由。甘茂没办法,惹不起还躲得起,跑吧!甘茂一气之下跑魏国去了,后来就病死在了魏国,再也没 能回秦。> >   秦昭襄王听说楚怀王送儿子到齐做人质,怀疑楚、齐联盟对秦不利,就任命樗里疾为大将兴兵伐楚,楚国派大将景快迎战,结果是秦军大胜,景快兵败被杀。楚怀王怕得要命,秦昭襄王写了一封信给怀王,约他到武关见面谈一谈。> >   怀王为难了。去,害怕被扣,不去,害怕挨打。大臣中屈原等人主张不去,靳尚等人主张去。最后楚怀王没办法还是得去。> >   怀王到了武关就被秦软禁了。押到咸阳,秦昭襄王就逼怀王以黔中地方换人,怀王誓死不从,楚国为稳定国内局势,立太子为王。后来楚怀王客死在秦国。> >   秦昭襄王丢了名声又没得到地,生气了。只能再拿楚国出气,就派白起为大将,蒙骜为副将率兵伐楚,十万大军所向披靡,攻取了楚国的十五座城邑得胜而归。到此时,楚对秦已经是束手无策,没有还手之力。强楚变成了弱楚,秦的战略进攻方向又转向了魏、韩、赵三国。> >   当时的“三晋”,韩国已无力自保,魏国只能自保,赵却经过武灵王一系列以强军为主的变革,“胡服骑射”,军力增强,国家日渐强大,成了“三晋”的头。武灵王胆气十足,还化妆成赴秦的使者亲自进入秦国考察情况,等秦昭襄王发现派兵去追,赵武灵王已经安全地返回了赵国。> >   这期间秦昭襄王也在努力地招揽人才,听说孟尝君素有贤名,就把他从齐国连骗带哄召到秦国,本来要用为相国,可樗里疾怕孟尝君取代了自己,进言秦王改了主意把他软禁在秦国,孟尝君的门客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保着他逃出了秦国。秦昭襄王没得逞。> >   公元前293年,周天子看秦越来越强横,连九鼎都想动,就想利用韩魏被秦欺压的怨恨给自己出出气,下诏让韩、魏联兵伐秦,秦国派白起迎战联军。联军哪是白起的对手,双方大战于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大获全胜。> >    伊阙之战后,昭襄王有点喜不自胜,觉得秦和其他六国同样称王就显不出秦国与山东六国的不同,就想称帝,和古代圣君平起平坐。可自己称帝又迫于天下舆论压 力,就想拽着齐王一起称帝。齐王用“大忽悠”的弟弟“小忽悠”苏代的计策,只答应不动作。秦自己称帝两个月看齐国没动静,只好又把帝号去了。> >   这个时候的秦国,已经有对其他六国颐指气使的架式,论战事想打谁就打谁,找人才想挖谁就挖谁,甚至想要谁的好东西谁就得献来。> >   这不,听说赵王得了“和氏璧”,就想据为己有,硬抢不好办,就骗,对赵国说秦国愿意用十五座城邑换。赵王为难了,不答应吧,怕挨打,答应吧,怕被骗。后来派蔺相如带璧入秦,他以自己无畏的勇气和聪明的智慧,终于使得“和氏璧”完璧归赵。> >   总之,秦国是一天比一天横,昭襄王的腰杆子一天比一天硬。但秦国以强大的国力,却总是缺乏战略性运筹。就好比盖房子,土石砖木充足,质量也好,就是建不出好房子。缺少什么呢?——总设计师!> >   天要成全谁,就必然帮助谁。这不,给秦送人才来了!这个人是谁:范雎(jū)!> >   范雎,魏国人,字叔。从小就有远大的抱负,饱学多才,“有谈天说地之能,安邦定国之志。”事实证明他也真的是完成强秦统一六国之业的过渡者,虽然私心重点,心眼小点,但不失为难能一遇的卓越政治家。> >   早年他也曾在诸侯国中游说,向诸侯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没被重视。因为魏国是家乡,就很想侍奉魏王。但当时的世袭贵族制度,使他这样的贫寒之士没有有影响的贵族推荐引荐,根本就到不了魏王面前。没办法,为了找一个进身的阶梯,只好去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 >   须贾在魏国的“政府”中担任的角色是外交部长。当时正值魏国帮助燕国征伐齐国,差点灭了齐。田单以自己卓越的智慧和崇高的威望,带领齐人打败了燕国,魏昭王怕齐国报复,就和相国魏齐商量,派须贾出使齐国修缮两国关系。须贾就带着范雎去了。> >   在招待的酒宴上,齐襄王就指责须贾说:当年我们先王和魏国联兵伐宋是多么的协调,可后来燕人侵齐想要灭掉齐国时,魏却帮了燕的忙。我每想起这件事就怒气填胸。魏国这么反复无常,现在又来修好,我就搞不清你们是真心还是假意,让我怎么能相信你们呢?> >    须贾被问住了,结巴了半天答不上来。范雎一看这尴尬场面就接了话题答道:大王说的这话有失公道。我们先王当初和齐一起伐宋,是因为当时有约定要三家分 宋,但灭了宋以后是贵国违背了盟约把宋的土地自己全占了,而且还来侵掠魏的本土,这是齐失信于魏,不是魏失信于齐。后来燕国出头征伐齐国而魏国能帮助燕 国,实在是因为诸侯厌恶齐国贪得无厌但又拿齐国没办法,正好燕国代表了诸侯的愿望,才会出现济西之战五国同仇敌忾的局面,魏国参予伐齐事出有因,而且参予 的又不单单是魏。就是这样,魏国也是适可而止,并没有和燕国去攻打临淄,所以魏对齐不存在失信和无礼的事。现在大王您英武盖世,想要一雪前耻,光大先人的 霸业,我们主公就是因为您有能力再现齐桓公、齐威王当年的霸业,所以才不计旧恶前嫌,派中大夫须贾来修好求和。大王如果只知道责备别人而不知道反省自己, 那么齐国先王的过失就要在您的身上重现了。这一定不是大王的本意吧?> >   齐王被这一番话说得目瞪口呆,站起身施了一礼说:你说得对,是我虑事不周说了错话。坐下后就问须贾:这个说话的是什么人?>

相关参考

春秋战国 第27节 劫后复兴

  在昭王的治理下楚国政治清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安定。从这样一个故事可以看出当时楚国的政风政气。>>  石奢是楚昭王的宰相,他坚毅正直,廉洁公正,不阿谀奉承,不讨好权贵。一次他出行到郡县视察,在路上

春秋战国 第27节 维系霸业

  晋文公去世后,许、蔡这两个诸侯国立刻就变了脸,又投靠了晋国的劲敌楚国。>>  晋襄公任命阳处父为大将,帅师伐许,伐许必须经过蔡国,自然也就触动了蔡国。楚成王接到许、蔡两国的求救,立即派斗勃和成大心

春秋战国 第27节 立志复仇

  夫差接了爷爷的班,又忙着确定自己的接班人,怕的是在自己身后再发生争位的血杀。立自己的儿子姬友为太子。>>  夫差刚继位时,面临着爷爷被越兵杀死的国恨家仇,还是很理智,很勤勉的,头脑发热那是以后的事

春秋战国 第27节 如愿以偿

  齐惠公是当年争君位没得位,现在不想做了又送上了门。这就叫“争者不足,让者有余”。>>  到了惠公继位。齐桓公的六个如夫人生的六个儿子,除了公子雍胆子小,也知道轮不上跑到秦国去了。后来楚国给他打下了

春秋战国 远交近攻的谋略祖师范雎的故事

>范雎第一节义正词严,惨遭横祸  范雎(?—公元前255年),一作范且,字叔,战国时魏人,出使齐国为魏中大夫须贾所诬,遭受磨难后入秦。他游说秦昭王,驱逐专权的秦相魏冉,公元前266年出任秦相,封于应,

中国军事人物 嬴政

   秦始皇嬴政(前259?前210),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杰出政治家、战略家。战国后期,群雄混战,他采取远交近攻的战略统一六国。为了达到“远交近攻”的目

春秋战国 远交近攻的统一战略

>范雎  范雎(?前255),战国时魏国人。字叔,因事被须贾诬陷,被魏相魏齐派人笞击折胁后化名张禄,逃到了秦国。他游说秦昭王,赶去了专权的秦相魏冉。秦昭王41年(前766年)任秦相封于应(今河南鲁山东

春秋战国 第28节 抉择

  晋灵公姬夷皋出场了。这是一个无能又贪玩的主。他的开局就不寻常。>>  襄公去世的第二天,群臣就要扶太子即位。>>  赵盾有他独到的想法,他对大臣们说:国家多事之际,又有秦、翟的仇视,不应该扶立幼主

春秋战国 第10节 变态

>  晋惠公继位以来,连年农业收成不好,到第五年,又是大减产,国库无粮,民间绝食,没办法了,尽管赖过账,但秦晋毕竟是婚姻之国,伸手向秦求借,秦国经过一番辩论,穆公不究旧恶,“运粟数万斛于滑水”(当时以

春秋战国 第4节 亮剑

  燕昭王,有亡国的切肤之痛,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发愤图强,复仇雪恨。>>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昭王上任后,用老师郭隗为相国。>>  当时赵武灵王对齐吞并燕国很气恼,派大将乐职到韩国迎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