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管仲夷吾者列传文言文翻译
Posted 管仲
篇首语:常识很少会把我们引入歧途。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管仲夷吾者列传文言文翻译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管仲夷吾者列传文言文翻译
列传是摘自《史记·管晏列传》中有关管仲的部分,希望通过此文能对大家学习文言文有所帮助,并让大家能够了解到管仲和鲍叔牙的为人。
关于管仲和鲍叔牙,在此文中可以看出,管仲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人,而鲍叔牙呢?鲍叔牙是一个识才之人,在别人都瞧不起管仲的时期,一只是鲍叔牙在扶持他,因为鲍叔牙知道管仲是一个有才能的人。
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与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
翻译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生活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对他很好,不把这种事对外说。后来鲍叔牙侍奉齐国的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立为齐桓公,公子纠被杀死,管仲也被囚禁起来了。鲍叔牙于是向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执掌齐国的政事,齐桓公的霸业因此得以成功,多次会集诸侯,统一天下,都是根据管仲的计谋。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一起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是由于生活贫困的缘故。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困窘,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愚笨,知道这是由于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是由于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都战败逃跑,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胆小,知道这是由于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他而死,我被囚禁起来受屈辱,但鲍叔牙并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知道我不拘泥于小节,而以功名不显扬于天下为羞耻。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却是鲍叔牙啊!”鲍叔牙在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之后,甘愿身居管仲之下。鲍叔牙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享受俸禄,十几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为有名的大夫。所以天下人不称赞管仲的贤能,却称颂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在齐国执政任相,使地处海滨的小小齐国流通货物,积聚财帛,富国强兵,办事能够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居于上位者遵循礼法行事,则六亲自然和睦而关系稳固。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适民情。”因为道理浅显,容易实行。百姓所要求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提供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顺应他们的愿望抛弃它。
管仲为政,善于转祸为福,把失败变为成功。重视经济的发展,谨慎地对待得失利弊的选择。桓公实际上是由于怨恨少姬,南下袭击蔡国,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责备楚国不向周天子进贡包茅。桓公实际上是北伐山戎,但管仲却借这个机会,命令燕国恢复召公的政令。桓公在柯地与鲁国会盟,后来又想违背同曹沫的盟约,但管仲借助这个盟约使桓公建立了信义,因此诸侯都来归附齐国。所以说:“知道用先给予的方法来取得自己想要的,这是为政的法宝。”
太史公说: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但孔子却小看他,莫非是认为周朝的统治已经衰微,桓公既是贤君,而管仲不劝勉他实行王道,却辅佐他称霸吗?《孝经》说:“鼓励并顺从好的,纠正并制止不好的, 因而君臣上下就能相亲”。这说的难道不是管仲吗?
相关参考
好服紫的故事让我们知道了齐桓公是一个为百姓着想的明君,这次也不例外,他发现百姓崇尚厚葬,花费大量物资在葬礼上,齐桓公就开始担忧了,于是就找的解决办法,管仲认为百姓这样做是为了名声利益,最后针对这一点下
有着“春秋第一相”的称号,首要的就是他的才智引导出一位春秋霸王,其次是管仲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坚持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这样的人真实难能可贵。原文管仲束缚①,自鲁之②齐。道③而饥渴,过
有着“春秋第一相”的称号,首要的就是他的才智引导出一位春秋霸王,其次是管仲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徇私情,坚持唯贤是举,唯才是用,不怕得罪人,这样的人真实难能可贵。原文管仲束缚①,自鲁之②齐。道③而饥渴,过
本文大致是讲给解释君王为何要以民为天的故事,供学习文言文的朋友阅读参考,希望此篇文章能够对大家学习文言文有所裨益。原文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
春秋战国 《扁鹊见齐桓公》翻译及文言知识整理 满分网 满分5
材料一: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材料二: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中的“桓公”是谁?(2分)材料一说到“管仲相桓公”,管仲是
姚崇宋璟列传翻译唐书卷一百二十四列传第四十九姚宋列传姚崇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父亲姚懿,字善懿,贞观年间任嶲州都督,死后追赠幽州大都督。谥号叫文献。姚崇少年时豪爽,崇尚气节,长大以后便喜好学习。出
管仲(?-前645年),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出生于颍上(今安徽颍上县),春秋时代的政治家,哲学家。《史记·管晏列传》、《管子》、《左传》记载他的生活传记,《论语》(宪问第十四)也有关于孔子对他的评
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自知好友更有才能,便向齐桓公举荐,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想要得到管仲,故施计迎回管仲。原文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
任用鲍叔牙为相,鲍叔牙自知好友更有才能,便向齐桓公举荐,齐桓公重视人才,不计前嫌想要得到管仲,故施计迎回管仲。原文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
因为仁义,在泓水之战中败给了楚军,因此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子鱼也对宋襄公说他不懂得作战的道理,既然敌人处于困境时,理应利用好时机,去进攻没有准备好的敌人。原文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