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利加乔夫
Posted 利
篇首语:心宽一寸,路宽一丈,若不是心宽似海,哪有人生风平浪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利加乔夫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利加乔夫
苏联·利加乔夫
叶戈尔·库尔米奇·利加乔夫,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外交委员会主席。1920年11月29日出生,俄罗斯人。1943年毕业于莫斯科奥尔忠尼启则航空学院,后在西伯利亚市契卡洛夫航空工厂任工艺工程师、技术科组长。1944年加入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同年起从事共青团工作,任全苏共青团新西伯利亚州的区委书记。1946年起任全苏共青团新西伯利亚州委第二书记,不久升任第一书记。在他任新西伯利亚共青团州委第一书记期间,因 “忘乎所以,过高估计了自己的权限和能力”被撤职,并被打发到莫斯科苏共中央高级党校函授部进修。毕业后,从1949年任新西伯利亚市党委宣讲员、市党委部长和州党委部长。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他又因过去的错误,被排挤出党的机关,安排到州文化局工作,但在1955年因 “朋友们推荐”出任新西伯利亚州执委会副主席。1957年5月,苏联部长会议通过 《关于建立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的决定,利加乔夫参加了这座现代化科学城的建设工作,后来担任科学城的区党委第一书记。在此期间,他经常飞往莫斯科汇报工作,获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好感,所以不久就出任负责意识形态的州委书记,并在1961年被调到莫斯科任苏共中央俄罗斯联邦局宣传鼓动部副部长和党的机关部副部长。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翌年11月底,他重返西伯利亚任托木斯克州党委第一书记,任职长达18年之久。该州森林、油气资源丰富,属于新开发区,利加乔夫为 “综合发展”该州的社会经济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但在1977年由于该州党委没有 “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手段动员人民实现苏共二十五大的决议和“十、五”计划的任务,受到苏共中央的批评,所以在勃列日涅夫时期,他没有获得升迁。安德罗波夫上台后,既要稳定局势,又要贯彻自己制定的方针政策,还要同贪污、违反纪律和不良现象作斗争,因此必须选择值得信赖和得力的干部来执行。在这种背景下,因利加乔夫在打击贪污活动、整顿纪律方面颇为得力,因而被安德罗波夫起用,1983年4月被调回莫斯科接替卡皮托诺夫任苏共中央组织党务部长,掌管干部调配大权,又在1983年12月苏共中央全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书记,主管党务、意识形态和负责检查经济部门加强纪律、提高生产效率等情况。他既不属于勃列日涅夫派,也不是中央某个集团的成员,因此可以不偏不倚地执行安德罗波夫的一切委托。由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上台后不久就长期病重,由戈尔巴乔夫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利加乔夫与之合作,经常受委托到全国各地巡回视察,了解经济、社会、干部情况。戈尔巴乔夫任总书记后,在1985年四月中央全会上,利加乔夫未经候补阶段便跃升为具有决定性表决权的政治局委员,进入党的领导核心,随之其作用和地位明显突出: 6月1日,他代表中央为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市授勋并发表讲话; 10日同苏党政主要领导人视察莫斯科近郊“集约化”的先进农业单位; 27日,代表戈尔巴乔夫到机场迎接黎笋率领的越南政府访苏代表团。在这以后,利加乔夫被认为是反对“僵化的勃列日涅夫主义”的新型官员。1985年6月,他在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毕业典礼上的讲话中,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举行的四月全会是苏联政治发展中的“一个转折点”,“已开始急剧而坚决地转向消除70年代至80年代初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聚积起来的消极倾向。”他主张“对苏联社会经济与管理结构进行深刻的改革”,但强调要“在科学社会主义的范畴内进行”,决不能偏向“市场经济”和私人经营活动,并认定改革途径是大力加强集中计划工作,同时扩大企业的独立性和提高其责任; 发展经济核算制,在符合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他强调经济集约化和加快科技进步是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根本途径,要求把这二者当作苏联“整个工作的中心来抓”。他一贯强调加强党的建设和党的领导作用,认为在发展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重要的是保证党对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积极影响”。在党的建设方面,他强调“提高党的领导作用,完善党领导社会经济进程的形式和方法,改善党组织成份的质量”; 在意识形态方面,他强调党组织要利用意识形态斗争的各种手段来抵制“不良现象和社会上的歪风邪气”; 在干部问题上,他主张 “保持党的领导干部的连续性和干部队伍的稳定性”,强调干部的 “表率作用”,提出评价干部要 “看他的行动,而不是听他的言论”; 在领导作风方面,他强调“加强党的纪律,充分发挥党内民主”,主张把已积累的 “宝贵经验同创新、同大胆提出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利加乔夫在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青年教育的问题,经常作报告,发表文章阐述对青年教育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要求各级党组织把培养人的工作放在首位。为此,他曾经在苏联 《共产党人》杂志上发表题为 《在苏联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党和共青团》的文章,认为目前国际上的意识形态斗争和政治斗争 “异常尖锐” ,“帝国主义者指望苏联青年思想上和道德上腐化,正在利用青年人的心理特点离间苏联共产党、苏维埃国家同青年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必须 “把对青年进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忠于工人阶级的事业和传统教育提到青年工作的中心位置”,要 “培养他们具有马列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对共产主义世界观的正确性的毫不动摇的信心、思想上的坚定性、政治上的警惕性、意识形态上的不妥协性”。应当指出,随着苏联社会改革潮流的深入发展,利加乔夫的思想愈来愈显得不相适应,并同某些力主改革的新型从政专家发生了矛盾,所以在1988年9月30日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对他的工作进行了重新安排,任命他为农业政策委员会的主席,不再主持苏共中央书记处的日常工作,不再负责组织党务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今后将集中精力抓全苏的农业工作。
相关参考
俄罗斯 俄国普加乔夫是怎么发起起义的?普加乔夫起义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普加乔夫起义1773—1775年,俄国爆发了顿河哥萨克叶·伊·普加乔夫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起义的烈火燃遍了今乌拉尔河沿岸、乌拉尔南部和中部、西西伯利亚、卡马河沿岸和伏尔加河中下游广大地区,波及当
普加乔夫起义18世纪中后期,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渐形成,专横的农奴封建体制由昔日的彼得盛世开始衰落。为维护沙皇统治和封建帝制,俄国的对外扩张始终没有停止,连绵的战争加重了人民
世界近代史··普加乔夫俄国18世纪农民起义领袖。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曾参加过“七年战争”和“俄土战争”。他目睹人民的疾苦,于1773年在乌拉尔河地区发动起义。冒称死去的彼得三世发布檄文,宣布消灭贵族,
1990年2月5日苏联修改《苏联宪法》第六条1990年2月5日,苏联中央全会决定实行总统制和修改《苏联宪法》。宪法第六条规定“苏联共产党是苏联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苏联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一切国家机
苏联·苏联共产党伟大革命导师列宁缔造的无产阶级政党。它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而成为全体苏联人民的党。根据党章,苏联共产党“按照自愿原则吸收苏联工人阶级、集体农庄农民和知识分子中先进的、最有觉悟的部分
苏联·苏联党政关系作为执政党的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权机构之间的关系。苏共在70多年执政历史中,党政关系体制经过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苏联党政关系体制的形成时期。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国家政
苏联·苏联部长会议苏联政府,苏联国家权力的最高执行和发布命令的机关。苏联部长会议由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和民族院联席会议上组成,其组成人员是:主席1人,第一副主席和副主席各若干人,各部部长、各国家委员会
苏联·苏联1924年宪法第一部苏联宪法。1924年1月31日由苏联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准,并立即付诸实施。这部苏联宪法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成立苏联的宣言和条约(
苏联·苏联1936年宪法1936年12月5日苏联最高苏维埃第8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属苏联第二部宪法。它包括13章,146条。宪法分别规定了苏联的社会结构、国家结构、苏
苏联·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组成苏联最高苏维埃的两院之一。为全苏联不分民族而代表一切劳动人民共同利益的机关。1922年底,苏联成立后,根据1923年4月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决议,苏联最高国家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