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人物·于谦
Posted 兵部
篇首语:当你的才华还撑不起你的野心时,你就该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人物·于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中国古代史·历史人物·于谦
中国古代史·历史人物·于谦
明代军事家。字廷益,钱塘(今杭州)人。永乐进士,历任御史。兵部右侍郎、河南、山西巡抚。为官清廉,平反冤狱,赈济灾荒,修理河防,深得山西、河南人民爱戴。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迁兵部左侍郎,次年瓦刺贵族也先大举寇边,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恐。监国王朱祁钰擢之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他反对迁都南逃,拥立朱祁钰为景帝,改元景泰,遥尊英宗为太上皇。同年10月,也先挟英宗破紫荆关入窥京师,他分遣诸将列陈九门外迎敌,亲自督战,击杀也先弟孛罗等,致使也先挟英宗北逃。1450年(明景泰元年),也先迄和,请归英宗,及迎还之,安置南宫,称上皇。他以和议难恃,力主加强战备,选精兵15万,分10营团操,称为团营。1457年(明景泰八年),英宗得宦官曹吉祥、将领石亨等支持,趁景帝卧疾南郊,发动政变,废景帝。以“谍逆罪”将他处死,籍没时,家无余资。万历时追谥忠肃,著有《于忠肃集》。
相关参考
石亨害死于谦于谦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是当时难得清明的官。但是,中国古代的清明之官结局都惊奇的雷同。都会被一些不实在的罪名处死。于谦也是如此。于谦在生前是明明白白,一身清明,但是,他的死却是不明不白的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许飞。>于谦,生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字廷益,号节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族英雄。自古英才将要出道时,总会在幼年有一些
于谦守京城于谦是浙江钱塘人,7岁那年有个和尚见到他后觉得很惊讶,对他说:“你这个小孩以后会成为救世的宰相啊!”于谦刻苦好学,很年轻就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御史。于谦声音响亮,很有气势。汉王朱高煦谋反失败,
指挥京师保卫战的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石灰吟》是明朝名将于谦(1398年
于谦(1398?1457)是明代著名军事统帅。在抗击瓦刺的北京保卫战中,其军事防守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依托城防既设工事,充分发扬炮火威力,使兵力、机动、工事、火力密切
中文名:于谦 别名:廷益,节庵,于少保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398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1457年2月16日 职业:兵部侍郎
中文名:于谦 别名:廷益,节庵,于少保 国籍:中国(明朝) 民族:汉族 出生地: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 出生日期:1398年5月13日 逝世日期:1457年2月16日 职业:兵部侍郎
于谦,是中国明朝著名的名臣、民族英雄,字廷益,号节庵。也许光听于谦这个名字,大家对于他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是若是说起一首诗,想来大家都绝对不陌生。这首诗,就是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
古代皇帝,是一个很吸引人的位子,因为其拥有的权力和地位。所以皇帝总是担心有人会来抢夺自己的地位,对于臣子的戒备也就更深。明英宗朱祁镇在夺回自己的皇位后,为什么要杀于谦,他们之间有什么恩怨吗?两次称帝的
于谦,是中国明朝著名的名臣、民族英雄,字廷益,号节庵。也许光听于谦这个名字,大家对于他这个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但是若是说起一首诗,想来大家都绝对不陌生。这首诗,就是著名的托物言志诗《石灰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