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冯桂芬“抗议”
Posted 桂
篇首语:生活若剥去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中国历史 冯桂芬“抗议”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中国历史 冯桂芬“抗议”
冯桂芬 (1809—1874),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鸦片战争前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成为林则徐的门生,协助林则徐编订了 《畿辅水利议》、《盐法志》。后因父亲去世回到吴县。太平天国运动时,他先在家乡办团练,后逃到上海,不久入李鸿章幕府办洋务。他在仕途上并不得志,晚年在南京、苏州讲学,代表作是 《校邠庐抗议》。
冯桂芬是继魏源 “师夷长技” 之后又一个主张向西方学习的地主阶级改革家。他的 《校邠庐抗议》 取名叫 “抗议”,即 “位卑言高” 之意。他在这本书中提出了40条改革意见,内容涉及吏治、财政、赋税、盐漕、农林、水利、赈济、武备、科试、外务等多方面的问题。“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是他所提40条改革意见的灵魂和精髓。他不仅主张“制洋器”,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第一次明确地把整个西方文明概括为 “西学”,建议采集吸收。他把 “师夷” 的内涵从坚船利炮和工业品的制造技术,延伸到某些国家政务,主张“法苟不善,虽古先吾斥之; 法苟善,虽蛮貊吾师之。”
在经济方面,冯桂芬也提出了一些重要主张。例如,在北方兴修水利,推广水稻生产,“庶而求富,莫如推广稻田”。为了解决地多人少、劳力不足的问题,主张改畜耕为机耕,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随着时间的推移,冯桂芬的主张在封建士大夫中逐步引起了重视。维新变法兴起后,光绪帝命令将 《校邠庐抗议》印刷1000部,交各衙门阅读讨论,成为他实现 “新政” 的思想武器。
相关参考
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意义不单单只是"求西学、思变法"的一脉相承,而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从"。冯
沈桂芬一沈桂芬,字经笙,顺天宛平(今属河北)人,祖籍江苏吴江。他经过苦读,乡试中举。道光二十七年(1847)会试得中进士,进翰林院为庶吉士,授编修。咸丰二年(1852)经大考,获得一等佳绩,升为庶子。
生平经历汪桂芬,生于1860年,卒于1906年,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小名惠成。安徽潜山县人(一说湖北汉川县人),梨园世家出身。其父汪连宝是清道光、咸丰年间春台班有名的武生。桂芬七八岁时父母就相继去世
生平经历汪桂芬,生于1860年,卒于1906年,名谦,字艳秋,号美仙,小名惠成。安徽潜山县人(一说湖北汉川县人),梨园世家出身。其父汪连宝是清道光、咸丰年间春台班有名的武生。桂芬七八岁时父母就相继去世
1983年5月“全国抗议日”活动1980年9月智利第二次全民投票后,反对派指责军政府搞“政治骗局”,并领导和组织群众于1983年5月1日进行了四次“全国抗议日”活动,其规模一次比一次大,斗争一次比一次
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之路”抗议活动1989年8月23日,苏联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共和国近200万人手拉手组成一条长达600公里的“人链”,抗议苏德条约签订五十周年,向
1909年3月8日美国女工抗议活动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自由、平等,发起组织了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游行活动。1910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举行的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根据国际社
1982年6月日本历史教科书问题引发国际抗议浪潮1982年6月25日,日本文部省在对中小学历史教材例行审定的过程中,有意冲淡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侵略事实。这种公开篡改历史的行为,引起了世界各国,尤
民国四月风暴的发展过程 华北学联各大学罢课向北平行辕请愿抗议
北大组成“争取公费联合会”,为争取全面公费而斗争,但国民党政府北平行辕以反动命令查禁华北学联,未果,接着制造四九血案,未果,再制造四·一一暴行,而华北学联各大学罢课向北平行辕请愿抗议并以“保卫学联、保
香港非法「占中」已经持续了两个多月,给香港的社会秩序、经济民生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民怨沸腾,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在关注相关新闻报道的同时,笔者灵机一动,在中国古代有没有非法集会呢?查找资料后,还真的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