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 苏联·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之路”抗议活动
Posted 条约
篇首语:知识是万物中的指路明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苏联 苏联·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之路”抗议活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苏联 苏联·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之路”抗议活动
1989年8月23日“波罗的海之路”抗议活动
1989年8月23日,苏联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三个共和国近200万人手拉手组成一条长达600公里的“人链”,抗议苏德条约签订五十周年,向苏共施加压力,要求苏联当局对该条约作出正式解释,宣布其无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苏联先后与法西斯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苏德友好与边界条约,划分了两国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将波罗的海沿岸的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等地区并入苏联。多年来,这些共和国对苏联的离心倾向一直很强烈。随着苏联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化,这些加盟共和国特别是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不断爆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和抗议活动。“波罗的海之路”即为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例。对此,苏联第二次人民代表大会作出决议,对1939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作出重新评价,这无疑给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提供政治和法律依据,加剧了这三国分裂的行动。
相关参考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1939年初,欧洲局势日趋紧张,苏联为防止世界大战的爆发,自3月起与英国和法国进行外交接触,就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制止德国侵略的问题进行商谈。4月15日,三国
1944年6月23日-8月1日苏军的第五次打击又称白俄罗斯战役。此次战役由苏军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白俄罗斯第1、2、3方面军共150万人及30万游击队参加,目地是歼灭驻守在白俄罗斯地区的德军中央集团军
苏联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1948年1月,美国国务院首次公布了从柏林缴获的纳粹德国外交部的有关苏德关系的文件,其中包括《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秘密附加议定书》,内容如下:一、在芬
1989年5月25日苏联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1989年5月25日—6月9日,第一届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戈尔巴乔夫和卢基扬诺夫分别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和第一副主席。这是苏联实行党政分开、把权
1991年12月23日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建立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全称“国际社会经济和政治学研究基金会”。1991年“8·19事变”后,前苏共中央社会科学院同苏共其他机构一起被解散,在社科院的基础上,利用其建
1989年12月14日萨哈罗夫逝世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维奇·萨哈罗夫(1921—1989),苏联著名核物理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和主席团委员,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苏联人民代表,苏联著名持不同政见者和人权运
1989年4月10日第比利斯流血事件1989年4月9日,苏联格鲁吉亚共和国首都第比利斯举行大规模群众集会,示威者要求取消格鲁吉亚苏维埃政权,成立共和国临时政府,退出苏联等。10月,苏联政府向第比利斯派
1989年7月10日苏联第一次煤矿工人大罢工1989年7月10日首先从俄罗斯联邦麦克罗沃洲的库兹巴斯煤田的一个矿井开始,罢工者要求稳定物价,改善生活和工作条件。罢工很快波及到乌克兰顿涅茨克州的顿巴斯煤
苏联 苏联·1989年11月27日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经济自主权法通过
1989年11月27日苏联波罗的海三国经济自主权法通过1989年11月2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经过激烈辩论通过了苏联波罗的海三共和国经济自主权法。文件规定: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即立陶宛、爱沙尼亚和拉脱维
1989年2月15日苏联军队全部撤离阿富汗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后,苏联政治、经济、军工不堪重负。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后,在对外政策上倡导新思维,他于1986年7月28日在海参崴发表讲话,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