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指南》 风温中焦篇

Posted 《温病指南》

篇首语: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温病指南》 风温中焦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病指南》 风温中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
温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证.)大渴引饮.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色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下午益甚.脉浮洪躁甚者.邪由上焦肺经.传入中焦阳明胃经尚未结实也.白虎汤主之.脉浮而促者.热邪尚可透表也.减味竹叶石膏汤主之.
[b]白虎汤[/b](见前)
[b]减味竹叶石膏汤[/b]
竹叶(二钱五分) 石膏(四钱) 麦冬(三钱) 甘草(一钱五分)
水煎服.
阳明温病.诸证悉具.(如第一条所云) 数日不大便.脉沉数者.中焦邪渐结实也.增液汤主之.
[b]增液汤[/b](凡温病大便不通.皆宜先服此方.万不可遽用承气.盖此方通便生津而不伤气也.)
元参(一两) 麦冬(八钱连心) 细生地(八钱)
水八杯煎三杯.口干则与饮之.饮尽便不下.再作服.以通为度.
阳明温病.服增液后.过十二时.大便不下者.增液合调胃承气汤主之.(即照增液汤原方.与调胃承气汤方合为一剂.)
[b]调胃承气汤[/b]
大黄(一钱五分) 芒硝(二钱五分) 生甘草(一钱)
水煎服.
阳明温病.诸证皆有.(如第一条所云)数日不大便.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服增液调胃承气后.大便仍不通者.中焦邪已结实也.大承气汤主之.(大承气乃攻里峻剂.必脉象.证象.与书中一一相符.已服增液调胃.便仍不通者.方可用之.如脉浮.脉迟.或恶寒.或小便清长.或舌虽黄黑.苔薄而润.或病者平素阴亏.及胃弱食少.均不可轻用也.慎之慎之.)
温病面目俱赤.四肢厥冷.甚则通体皆厥.不螈 .但神昏.七八日以外.大便闭.小便赤.脉沉伏.或并脉亦厥.
胸腹满坚.甚则拒按.喜凉饮者.热结中焦火极似水也.大承气汤主之.
[b]大承气汤[/b]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水三杯.先煮枳朴.后纳大黄芒硝.煮取一杯服阳明温病.(如首条所载)诸证悉有而.脉不浮者.小承气汤微和之.
阳明温病.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有结粪也.宜小承气汤.
[b]小承气汤[/b]
大黄(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 枳实(五分)
水煎服.
阳明温病.无汗.小便不利谵语者.恐因邪犯心包.未可定为结粪也.先服牛黄丸.如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温病.纯泻稀水无粪者.热结旁流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b]牛黄丸[/b](见前) [b]调胃承气汤[/b](见前)
阳明温病.下利谵语.若阳明脉实或滑疾者.肠虚胃实也.小承气汤主之.若脉不实者.热犯心包也.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
[b]小承气汤[/b](见前)
[b]牛黄丸[/b]
[b]紫雪丹[/b](见前)
温病大热大渴.舌燥.脉不浮而躁甚.舌色金黄.痰涎壅甚者.上焦未清.而又阳土燥烈.煎熬肾水.三焦俱急也.承气合小陷胸汤主之.
[b]承气合小陷胸汤[/b]
生大黄(二钱五分) 浓朴(一钱) 枳实(一钱) 半夏(一钱五分) 栝蒌(一钱五分)黄连(一钱)
水煎服.
温热本伤阴之病.若下后汗出.则胃阴受伤.急复其阴.益胃汤主之.
[b]益胃汤[/b]
沙参(二钱) 麦冬(三钱) 冰糖(六分) 细生地(三钱) 玉竹(一钱炒香)
水煎服.
下后无汗脉浮者.邪气还表也.银翘汤主之.脉浮洪者.热甚伤津也.白虎汤主之.脉洪而芤者.金受火克元气不支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b]银翘汤[/b]
银花(二钱五分) 连翘(一钱五分) 竹叶(一钱) 甘草(五分) 麦冬(二钱) 细生地(二钱)
水煎服.
[b]白虎汤[/b](见前)
[b]白虎加人参汤[/b](见前)
下后无汗脉不浮而数者.里热未解也.清燥汤主之.
[b]清燥汤[/b]
麦冬(二钱五分) 知母(一钱) 人中黄(八分) 细生地(二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水煎服.咳嗽胶痰加沙参(一钱五分) 桑叶(一钱) 梨汁(半酒杯) 牡蛎(一钱五分) 牛蒡子(一钱五分)
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邪气复聚于胃也.然津液日耗.须加意防护其阴.护胃承气汤微和之.脉沉而弱者.增液汤主之.
[b]护胃承气汤[/b]
生大黄(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细生地(一钱五分) 丹皮(一钱) 知母(一钱)麦冬(一钱五分连心)
水煎服.
[b]增液汤[/b](见前)
阳明温病.下后二三日.下证复见.脉不甚沉.或沉而无力.止可与增液.不可与承气.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者.险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运药者.正气既虚邪气复实也.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
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者.肺气不降里证又实也.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坚牢.小便赤痛.时烦渴甚者.火腑不通.小肠热盛.下注膀胱也.导赤承气汤主之.神昏舌短.饮不解渴者.邪闭心包.内窍不通也.牛黄承气汤主之.阳明太热.
津液不足.间服增液.仍不下者.脏燥太甚无水舟停也.增液承气汤主之.
[b]新加黄龙汤[/b]
细生地(五钱) 生甘草(二钱) 人参(一钱五分另煎) 生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 元参(五钱) 麦冬(五钱连心) 当归(一钱五分) 海参(二条洗) 姜汁(六匙)
水八杯煎三杯.先用一杯.冲参汁五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有转矢气.则为欲便.候一二时不便.
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汤一剂.
[b]宣白承气汤[/b]
生石膏(二钱五分) 生大黄(一钱五分) 杏仁粉(一钱) 栝蒌皮(八分)
水煎服.
[b]导赤承气汤[/b]
赤芍(一钱五分) 细生地(二钱五分) 生大黄(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 黄柏(一钱)芒硝(五分)
水煎服.
[b]牛黄承气汤[/b]
用牛黄丸一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一钱五分服之.不下.再服.
[b]增液承气汤[/b]
即于增液汤内加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 下后虚烦不眠.心中懊 .甚至反复颠倒者.膈间之邪未清也.栀子豉汤主之.
[b]栀子豉汤[/b](见前)
若少气加甘草(一钱) 呕者加姜汁(三匙)
阳明温病.干呕口苦而渴者邪热夹秽扰乱中宫也.如无下证.用黄连黄芩汤.(不渴而舌滑者当照湿温法治之.)
[b]黄连黄芩汤[/b]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郁金(八分) 香豆豉(一钱)
水煎服.
阳明温病.舌色绛不渴者.邪气深入血分也.清营汤主之.(若舌苔滑者.当照湿温法治之.)
[b]清营汤[/b](见前)
阳明发斑者.化斑汤主之.
[b]化斑汤[/b](见前)
阳明温病.下后疹出者.加减银翘散主之.(此因下后疹出.阴液已伤不可再用葛根升发.故仍从加减银翘法.而稍变其药味.)
[b]加减银翘散[/b]
即照银翘散方 去银花连翘豆豉加蝉蜕(三钱) 赤芍(一钱) 丹皮(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
斑疹用升提则衄血.或厥逆.或呛咳.或昏痉.用壅补则骛乱.若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气陷也.
[b]调胃承气汤[/b](见前)
阳明温毒发痘者.(形如小儿痘疮.或多或少.紫黑色.)秽浊太甚也.脉浮则用银翘散加生地元参.渴者加花粉.
毒重者加金汁人中黄.小便短者.加芩连之类.脉沉内壅者.酌量轻重下之.(如发疮形似杨梅者.轻则红紫.重则紫黑.多现于面部背部亦照此法.重用败毒之品.兼与利湿.如土茯苓萆 之类.)
阳明温病.无汗.实证未剧者.不可下.小便不利者.小肠热结.金受火刑也不可利水.宜用甘苦合化法.冬地三黄汤主之.
[b]冬地三黄汤[/b]
元参(二钱) 黄连(五分) 苇根汁(五茶匙冲) 细生地(二钱) 黄柏(五分) 银花露(五茶匙冲) 麦冬(四钱) 黄芩(五分) 生甘草(一钱五分)
水煎服.
温病小便不利者.不可以淡渗利水.(如五苓八正散之类)恐伤阴也.温病燥热者.不可纯用苦寒.(如三黄汤之类)恐苦能化燥也温病.下后热退不可即食.食则病必复发.须周十二时后.缓与清淡之食.不可令饱.饱则病亦复发.发必重也.
阳明温病下后脉静身不热.舌上津回.十数日不大便者.肠胃津液受伤也.可与益胃增液之属.下后舌苔未退尽.身微热.面微赤.口微渴.脉微数.日浅者.亦与增液益胃之属.日深舌微干者.用下焦复脉法.均不可再用承气汤.用之证必增剧.甚则燥咳泄泻而死.
[b]益胃汤[/b](见前)
[b]增液汤[/b](见前)
阳明温病.渴甚者悉尼浆沃之.
[b]悉尼浆[/b](见前)
阳明温病.斑疹温痘温疮温毒发黄.凡神昏谵语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b]牛黄丸[/b](见前)

相关参考

《温病指南》 风温上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风温初起.头痛身热自汗.不恶寒而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动数.右大于左.或两寸独大者.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也.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b]银翘散[/b]连翘(三钱)银花(三

《温病指南》 湿温中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热上焦未清.因中阳素虚.或误用攻下.以致神识如蒙.舌滑脉缓者.里虚内陷也.人参泻心汤主之(按湿证亦舌滑脉濡缓不可以此定为虚象.必须细加审辨.实系因虚邪陷者方可用此方.若辨认未

《温病指南》 湿温上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脉弦细而濡者.邪在上焦气分也.三仁汤主之.(按湿温病.发表则神昏.攻下则洞泄.滋阴则湿愈重.只能以辛开淡渗

《温病指南》 湿温下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者.湿郁下焦气分也.宣清导浊汤主之.[b]宣清导浊汤[/b]猪苓(二钱五分)茯苓(二钱五分)寒水石(三钱)晚蚕砂(二钱)皂荚子(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中医词典》t~w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医学百科 温病遗方

《伤寒论》中原有温病,浑同于六经分篇之中,均名之为伤寒,未尝明指为温病也。况温病之原因各殊,或为风温,或为湿温,或为伏气成温,或为温热,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随证各异。有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有谓

春温风温怎么用?《临证指南医案》 春温风温

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温邪。继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辛解忌温。只用一剂。大忌绝谷。若甚者宜昼夜竖抱勿倒三四日。夫轻为咳。重为喘。喘急则鼻掀胸挺。春温皆冬季伏邪。详于大方诸书。幼科亦有伏邪。治从大方。然暴感

医学百科 《临证指南医案》卷五 风温

僧(五二)近日风温上受。寸口脉独大。肺受热灼。声出不扬。先与辛凉清上。当薄味调养旬日。(风温伤肺)牛蒡子薄荷象贝母杏仁冬桑叶大沙参南花粉黑山栀皮杨脉左实大。头目如蒙。清窍不爽。此风温仍在上焦。拟升降法

温病类怎么用?《察病指南》 温病类

温病三四日不得汗.脉细难得者死.温病大热.脉细小者死.温病身体温.脉洪大者可治.微细者剧.温病大便不利.腹中痛甚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