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指南》 湿温上焦篇

Posted 《温病指南》

篇首语:学乃身之宝,儒为席上珍。君看为宰相,必用读书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温病指南》 湿温上焦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病指南》 湿温上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
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黄.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脉弦细而濡者.邪在上焦气分也.三仁汤主之.(按湿温病.发表则神昏.攻下则洞泄.滋阴则湿愈重.只能以辛开淡渗徐徐疗治.勿求急功.以湿邪柔腻.势虽缓而难速愈也.)
[b]三仁汤[/b]
杏仁(二钱五分) 飞滑石(三钱) 白通草(一钱) 白蔻仁(一钱) 竹叶(一钱) 浓朴(一钱) 生苡仁(三钱) 半夏(二钱五分) 甘澜水煎服.苔黄有热者蔻仁易蔻皮.邪在经络一身牵痛者加防己(一钱五分桂枝水炒) 秦艽(二钱酒炒)
湿温恶寒足冷.服温散药.其寒更甚者.阳为湿郁不能外达下行也.通阳利窍汤主之.
[b]通阳利窍汤[/b]
芦根(五钱) 白通草(五钱)
水煎.乘热服之.即津津得汗而解.湿温神昏谵语.舌苔黄腻者.湿热盘踞气分内蒙包络也.杏仁,芥子汤主之.
[b]杏仁芥子汤[/b]
杏仁(三钱) 白芥子(一钱五分) 木通(一钱五分姜水炒) 黄连(八分盐水炒) 连翘(二钱) 栀子(一钱五分) 滑石(三钱) 芦根(一钱五分) 竹叶(一钱) 茯苓(三钱)半夏(二钱)
水煎服.
湿温神昏谵语舌赤无苔者.邪传心包.化燥伤阴内窍将闭也.金蒲汤主之(最忌阴寒柔腻之品.)
[b]金蒲汤[/b]
犀角(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连翘(三钱) 银花(三钱) 鲜石斛(三钱) 鲜菖蒲(三钱) 鲜生地(二钱) 鲜竹叶(一钱五分) 芦根汁(三钱冲) 竹沥(二钱冲) 生姜汁(一滴冲)
水煎服.
湿温误表以致神昏四肢厥逆者.邪陷心包.循经入络也.加减清宫汤煎送至宝丹.或紫雪丹.
[b]加减清宫汤[/b]
犀角(一钱) 连翘心(三钱) 元参心(二钱) 竹叶心(二钱) 银花(二钱) 赤小豆皮(三钱)
[b]至宝丹[/b](见前)
[b]紫雪丹[/b]
湿证初起.神志模糊.不能言语.舌苔白腻者.寒湿相搏.内蒙清窍也.杏仁桔梗汤主之.(此条以舌苔白腻.断为寒湿.可与前三条参观.故附于此.)
[b]杏仁桔梗汤[/b]
杏仁(三钱) 桔梗(二钱) 细辛(三分) 白芥子(一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五分) 通草(一钱)
水煎服.
温疫盛行之时.陡然得病.憎寒壮热.头痛身痛.若不可支.午后益甚.舌苔白腻如积粉.板贴不松.脉象极数.或沉伏者.疫毒由人传染.自口鼻入踞募原也.达原饮主之.(体弱者.先以银翘散透解如不效.再用达原饮.)
[b]达原饮[/b]
浓朴(一钱) 草果(五分) 知母(一钱) 白芍(一钱) 黄芩(一钱) 甘草(五分) 槟榔(二钱)
水二杯煎八分.午后服.(如服后烦燥者.欲作战汗也.得汗则解.)
湿温喉阻咽痛者.邪闭肺气也.银翘马勃散主之.
[b]银翘马勃散[/b]
连翘(三钱) 牛蒡子(二钱) 银花(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马勃(一钱)
水煎服. 咽喉不痛但觉阻甚者加滑石(二钱) 桔梗(一钱五分) 苇根(一钱五分)
太阴湿温痹郁而哕者.(俗名呃忒)上焦清阳气郁也.宣痹汤主之.
[b]宣痹汤[/b]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豉(一钱五分)
水煎服.
太阴湿温喘促者.湿热蒸痰阻滞气分也.加味千金苇茎汤主之.(寒饮不在此例)
[b]加味千金苇茎汤[/b]
苇茎(二钱五分) 苡仁(二钱五分) 桃仁(一钱) 冬瓜仁(一钱) 杏仁(一钱五分)滑石(一钱五分)
水煎服.
暑温初起头.痛身热.面赤心烦.口渴汗出.右脉洪大者.暑伤上焦手太阴气分也.加味天水散主之.如右脉洪数有力.口渴甚.汗大出而喘者.金被火刑也.白虎汤主之.脉洪大而芤者.气虚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身重者.湿也.白虎加苍术汤主之.(苍术燥烈.阴虚人禁用.当以淡渗之品代之.)
[b]加味天水散[/b]
杏仁(二钱) 竹叶(一钱) 连翘(二钱) 鲜苇根(三钱) 银花(三钱) 滑石(三钱)鲜荷叶(一角) 鲜扁豆花(三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
微恶寒者加薄荷叶(一钱) 恶心呕吐加藿香(一钱) 姜炒川连(五分)
[b]白虎汤[/b](见前)
[b]白虎加人参汤[/b](见前)
[b]白虎加苍术汤[/b]
即于白虎汤内加苍术(一钱)
手太阴暑温.右脉洪大.头痛身热.面赤心烦口渴.凛凛畏寒.而汗不出者.暑为寒束也.新加香薷饮主之.(服后微得汗.即勿再服.恐香薷重伤其表也.)
[b]新加香薷饮[/b]
香薷(一钱) 银花(一钱五分) 鲜扁豆花(一钱五分) 浓朴(一钱) 连翘(一钱)
水煎服.不汗再作服.
暑温四肢倦怠.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王氏益气汤主之.暑邪已净气虚倦怠.口渴汗多.脉散大欲脱者.生脉散主之.(如暑邪未净.万不可用生脉散.用之必喘满难治.)
[b]王氏益气汤[/b](王孟英因东垣清暑益气汤.无清暑之实.故立此方.)
西洋参(三钱) 石斛(三钱) 麦冬(二钱) 竹叶(二钱) 荷梗(一钱) 知母(二钱) 甘草(八分) 西瓜翠衣(三钱) 粳米(三钱)
水煎服. 热甚者酌加炒山栀.
[b]生脉散[/b]
人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不去心) 五味子(五分)
水煎服.
暑温余邪未清.但头微胀.目不了了者.清络饮主之.
[b]清络饮[/b]
鲜银花(二钱) 鲜荷叶边(二钱) 西瓜翠衣(二钱) 丝瓜皮(二钱) 鲜扁豆花(一枝) 鲜竹叶心(二钱)
水煎服.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手太阴暑温.咳而无痰.声清亮者.热伤肺络也.一加清络饮主之.
[b]一加清络饮[/b]
即于清络饮原方内加甘草(一钱) 桔梗(二钱) 甜杏仁(二钱) 麦冬(三钱)
暑温发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表里气血俱病也.名曰暑瘵.二加清络饮主之.
[b]二加清络饮[/b]
即于清络饮原方内加滑石(三钱) 苡仁(三钱) 甜杏仁(三钱) 两太阴暑温.咳嗽声重痰多不甚渴.或渴不多饮者.暑温而兼停饮也.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b]加味小半夏加茯苓汤[/b]
半夏(二钱五分) 茯苓(二钱) 浓朴(一钱) 生姜(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
甘澜水煎温服脉虚夜寐不安.烦渴面赤.时有谵语.目常开不闭.或喜闭不开者.暑入手厥阴心包也.清营汤主之.(如舌苔滑白.乃湿重也.当按湿温法治之.)手厥阴暑温.身热不恶寒.神昏时时谵语者.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者.名曰暑痫.清营汤主之.(热初入营.肝风内动.手足螈 者.加钩藤丹皮羚羊角.)亦可少与紫雪丹.大人暑痫治法亦同.
[b]清营汤[/b]
犀角(一钱五分) 生地(二钱五分) 元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丹参(一钱) 竹叶心(一钱) 银花(一钱五分) 黄连(一钱二分) 连翘(一钱连心用)
水煎服.
[b]牛黄丸[/b]
[b]紫雪丹[/b](见前)
长夏受暑.过夏而发.头痛微恶寒.面赤烦渴.舌白脉濡而数者.无论秋冬皆为太阴伏暑.加减银翘散主之.
[b]银翘散[/b](见前)
舌白口渴无汗.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泥(二钱) 飞滑石(三钱)
胸闷加郁金(一钱五分) 香豉(一钱五分)
呕而痰多者加半夏(二钱) 茯苓(二钱) 小便短加苡仁(二钱五分) 通草(一钱五分)
舌赤口渴无汗.照原方加生地(二钱) 丹皮(一钱五分) 赤芍(一钱五分) 麦冬(二钱)
舌白口渴有汗或大汗不止.照原方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二钱) 生石膏(三钱) 黄芩(一钱五分)
太阴伏暑.舌白汗多.口渴甚脉洪大者.仍用白虎汤.脉虚大而芤者.仍用人参白虎汤.舌赤口渴汗多者加减生脉散主之.
[b]白虎汤[/b]
[b]人参白虎汤[/b](见前)
[b]加减生脉散[/b]
沙参(一钱五分) 麦冬(一钱五分) 五味子(五分) 丹皮(一钱) 细生地(一钱五分)
水煎服.

相关参考

《温病指南》 湿温下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者.湿郁下焦气分也.宣清导浊汤主之.[b]宣清导浊汤[/b]猪苓(二钱五分)茯苓(二钱五分)寒水石(三钱)晚蚕砂(二钱)皂荚子(

《温病指南》 风温上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风温初起.头痛身热自汗.不恶寒而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动数.右大于左.或两寸独大者.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也.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b]银翘散[/b]连翘(三钱)银花(三

《温病指南》 风温下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温病久羁阳明.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者.热邪渐伤少阴肾水也.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邪热少虚热多也.加减复脉汤主之.温病

《温病指南》 风温中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温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证.)大渴引饮.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色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下午益甚.脉浮洪躁甚者.邪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中医词典》t~w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医学百科 温病遗方

《伤寒论》中原有温病,浑同于六经分篇之中,均名之为伤寒,未尝明指为温病也。况温病之原因各殊,或为风温,或为湿温,或为伏气成温,或为温热,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随证各异。有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有谓

《张聿青医案》 阳气发泄民病温者为温病夹湿者为湿温温热湿温何者为分别何者为证据试详其说

(改侄桂生稿)凡人之病,有同类相应者,有似是实非者。今举温病与湿温而言,温即热之渐,湿乃阴之类。由温化热,治之者自当以水制火。而湿生于脾,脾为阴土,温而夹湿,固明明湿而热,不若湿而寒者矣。然投以甘寒,

《张聿青医案》 阳气发泄民病温者为温病夹湿者为湿温温热湿温何者为分别何者为证据试详其说

(改侄桂生稿)凡人之病,有同类相应者,有似是实非者。今举温病与湿温而言,温即热之渐,湿乃阴之类。由温化热,治之者自当以水制火。而湿生于脾,脾为阴土,温而夹湿,固明明湿而热,不若湿而寒者矣。然投以甘寒,

张镜人 暑温与湿温

暑温与湿温的证候特征暑温与湿温均属温病范畴,又都是夏令季节的常见病。《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自注:“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