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指南》 湿温下焦篇

Posted 《温病指南》

篇首语: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追求卓越自我,成功就会出其不意的找上门来。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温病指南》 湿温下焦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病指南》 湿温下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
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者.湿郁下焦气分也.宣清导浊汤主之.
[b]宣清导浊汤[/b]
猪苓(二钱五分) 茯苓(二钱五分) 寒水石(三钱) 晚蚕砂(二钱) 皂荚子(一钱五分,去皮)
水煎服.
湿凝气阻.三焦俱闭.二便不通者.肾中真阳为湿所困也.半硫丸主之.
[b]半硫丸[/b]
石硫黄 制半夏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蒸饼为丸.梧子大.每服一二钱.白滚水送下.
湿温病身热久不解.口渴舌干.忽然发痉.或手足搐搦者.津枯邪滞.厥阴风火上升也.羚羊角汤主之.(如兼大便不通.脉沉有力.舌黄起刺者.本方去牡蛎.送酒军丸徐攻之.)
[b]羚羊角汤[/b]
羚羊角(一钱五分) 女贞子(三钱) 钩藤(一钱五分) 鲜生地(三钱) 石决明(三钱生用)鳖甲(三钱醋炒) 生牡蛎(二钱) 菊花(一钱五分) 桑叶(一钱五分)
水煎服.
湿温伏暑胁痛.或咳或不咳.或但热不寒.或寒热往来如疟者.湿邪积为支饮.悬于胁下也.不可误认柴胡证.香附旋复花汤主之.
[b]香附旋复花汤[/b]
生香附(一钱五分) 旋复花(一钱五分绢包) 苏子霜(一钱五分) 广皮(一钱) 半夏(二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苡仁(二钱五分) 杏仁(二钱)
水煎温服 腹满者加浓朴.痛甚者加降香末.暑邪深入少阴消渴者.心火独亢肾液受亏也.深入厥阴麻痹者.热邪伤阴.筋失所养也.俱连梅汤主之.心热烦燥神迷甚者.先服紫雪丹.再服连梅汤
[b]连梅汤[/b]
乌梅(一钱五分去核) 黄连(一钱) 麦冬(一钱五分连心) 生地(一钱五分) 阿胶(一钱)
水煎服. 脉虚大而芤者加人参.
暑邪深入厥阴.舌灰消渴.心下板实.呕恶吐蛔.寒热.泻血水.甚至声音不出.上下格拒者.土败木乘.正虚邪炽危候也.椒梅汤主之.
[b]椒梅汤[/b](此方寒热并用.以辅正驱邪为法.乃从仲景乌梅丸方化出.)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 干姜(一钱) 生白芍(一钱五分) 川椒(一钱五分,炒黑) 乌梅(一钱五分去核) 人参(一钱) 枳实(八分) 半夏(一钱)
水煎服.
暑邪误治胃口伤残.延及中下.气塞填胸.燥乱口渴者.邪气内结.清浊交混.危候也.来复丹主之.
[b]来复丹[/b]
太阴玄精石(一两) 舶上硫黄(一两) 橘红(二钱) 硝石(一两同硫黄为末微火炒结砂子大) 青皮(二钱去白) 五灵脂(二钱澄去沙炒令烟尽)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二十丸.米饮送下.
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者.阴液元气两伤也.三才汤主之.
[b]三才汤[/b]
人参(二钱) 天冬(一钱五分) 干地黄(三钱五分)
水煎温服 阴虚甚者加麦冬五味子 阳虚甚者加茯苓炙甘草暑温蓄血.及热入血室证.均与温热同法.详见上卷风温下焦篇.

相关参考

《温病指南》 湿温中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热上焦未清.因中阳素虚.或误用攻下.以致神识如蒙.舌滑脉缓者.里虚内陷也.人参泻心汤主之(按湿证亦舌滑脉濡缓不可以此定为虚象.必须细加审辨.实系因虚邪陷者方可用此方.若辨认未

《温病指南》 风温下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温病久羁阳明.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者.热邪渐伤少阴肾水也.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邪热少虚热多也.加减复脉汤主之.温病

《温病指南》 风温中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温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证.)大渴引饮.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色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下午益甚.脉浮洪躁甚者.邪

《温病指南》 风温上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风温初起.头痛身热自汗.不恶寒而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动数.右大于左.或两寸独大者.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也.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b]银翘散[/b]连翘(三钱)银花(三

医学百科 理中丸方中的甘草

读《临证指南医案》,见叶天士使用理中丸加减方,每每不用甘草。《临证指南医案·湿》:「张四五,阳伤痿弱,有湿麻痺,痔血。生白术、附子、干姜、茯苓。」吴鞠通据此案制定出术附姜苓汤。《温病条辨·下焦篇》四十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中医词典》t~w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医学百科 温病遗方

《伤寒论》中原有温病,浑同于六经分篇之中,均名之为伤寒,未尝明指为温病也。况温病之原因各殊,或为风温,或为湿温,或为伏气成温,或为温热,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随证各异。有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有谓

《张聿青医案》 阳气发泄民病温者为温病夹湿者为湿温温热湿温何者为分别何者为证据试详其说

(改侄桂生稿)凡人之病,有同类相应者,有似是实非者。今举温病与湿温而言,温即热之渐,湿乃阴之类。由温化热,治之者自当以水制火。而湿生于脾,脾为阴土,温而夹湿,固明明湿而热,不若湿而寒者矣。然投以甘寒,

《张聿青医案》 阳气发泄民病温者为温病夹湿者为湿温温热湿温何者为分别何者为证据试详其说

(改侄桂生稿)凡人之病,有同类相应者,有似是实非者。今举温病与湿温而言,温即热之渐,湿乃阴之类。由温化热,治之者自当以水制火。而湿生于脾,脾为阴土,温而夹湿,固明明湿而热,不若湿而寒者矣。然投以甘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