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指南》 湿温中焦篇

Posted 《温病指南》

篇首语:勤奋就是成功之母。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温病指南》 湿温中焦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温病指南》 湿温中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
湿热上焦未清.因中阳素虚.或误用攻下.以致神识如蒙.舌滑脉缓者.里虚内陷也.人参泻心汤主之(按湿证亦舌滑脉濡缓不可以此定为虚象.必须细加审辨.实系因虚邪陷者方可用此方.若辨认未真.万勿轻用.)
[b]人参泻心汤[/b]
人参(一钱) 干姜(一钱) 黄连(八分) 黄芩(一钱) 枳实(五分) 生白芍(一钱)
水煎服.
温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灵者.三香汤主之.
[b]三香汤[/b]
栝蒌皮(二钱) 桔梗(二钱) 黑山栀(一钱五分) 枳壳(一钱五分) 郁金(一钱五分) 香豆豉(一钱五分) 降香末(一钱八分)
水煎服.
吸受秽湿.三焦分布.热蒸头胀身痛呕逆.舌苔白渴不多饮.小便不通.神识昏迷者.表里经络脏腑.俱为湿热所困也.先服牛黄丸.继服茯苓皮汤.
[b]牛黄丸[/b](见前)
[b]茯苓皮汤[/b]
茯苓皮(三钱) 生苡仁(三钱) 猪苓(二钱) 大腹皮(二钱) 白通草(二钱) 淡竹叶(一钱五分)
水煎服.
阳明湿温.气壅为哕者.湿热阻遏胃气也.新制橘茹汤主之.
[b]新制橘茹汤[/b]
橘皮(三钱) 竹茹(三钱) 柿蒂(七个) 姜汁(三茶匙冲)
水煎温服 有痰火者加竹沥栝蒌霜 有瘀血者加桃仁三焦湿郁.脘连腹胀.大便不爽者.升降失司.表里俱病也.一加正气散主之.湿郁三焦.舌白脘闷身痛便溏.脉象模糊者.经络着湿也.二加正气散主之.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者.湿将化热也.三加正气散主之.秽湿着里.舌白滑.脉右缓者.湿阻气分也.四加正气散主之.秽湿着里.脘闷便泄者.脾胃俱伤也.五加正气散主之.(末二条证属寒湿.因同用正气散.故列于此.)
[b]一加正气散[/b]
藿香梗(二钱) 浓朴(二钱) 杏仁(二钱) 茯苓皮(一钱) 广皮(二钱) 神曲(一钱五分) 麦芽(一钱五分) 茵陈(二钱) 大腹皮(一钱)
[b]二加正气散[/b]
藿香梗(三钱) 广皮(二钱) 浓朴(二钱) 茯苓皮(三钱) 木防己(三钱) 大豆黄卷(二钱) 川通草(一钱五分) 苡仁(三钱)
[b]三加正气散[/b]
藿香(三钱连梗叶)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杏仁(三钱) 滑石(五钱)
[b]四加正气散[/b]
藿香梗(三钱) 浓朴(二钱) 茯苓(三钱) 广皮(一钱五分) 草果(一钱) 山楂(五钱炒) 神曲(二钱)
[b]五加正气散[/b]
藿香梗(二钱) 广皮(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浓朴(二钱) 大腹皮(一钱五分) 谷芽(一钱) 苍术(二钱)
以上俱水五杯煎二杯分二次服(今人以藿香正气一方.统治四时感冒而时令病情各有不同.未免互有妨碍.如此变通方丝丝入扣.为学人开无限法门.宜细玩之.)
脉缓身痛.舌苔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内外合邪.脾胃经络.兼困于湿也.黄芩滑石汤主之.
[b]黄芩滑石汤[/b]
黄芩(一钱五分) 滑石(一钱五分) 茯苓(一钱五分) 大腹皮(一钱) 白蔻仁(一钱)通草(五分) 猪苓(一钱五分)
水煎服.
阳明湿温.呕而不渴者.湿多热少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呕甚而痞者.热邪内陷与停饮相搏也.一加半夏泻心汤主之.
[b]小半夏加茯苓汤[/b]
半夏(三钱) 茯苓(三钱) 生姜(二钱)
水煎服.
[b]一加半夏泻心汤[/b]
半夏(三钱) 黄连(一钱) 黄芩(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五分) 生姜(一钱五分)
水煎服. 虚者加人参大枣.
湿温大便闭中脘微拒按而不硬.舌苔黄浓.脉象沉数者.无形湿热.与有形渣滓相搏也.酒军丸缓化之.(此证若用大剂攻下.必下利稀水.变为坏证.)
[b]酒军丸[/b]
酒煮大黄(四两) 为末水泛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二钱.渐加至三钱.白开水送下.病重者每料加元明粉(一两)
脉洪滑面赤身热头晕.不恶寒.但恶热.舌上黄滑苔.渴欲凉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闭者.暑温转入阳明.水结在胸也.加味小陷胸汤主之.
[b]加味小陷胸汤[/b]
黄连(一钱) 栝蒌(一钱五分) 枳实(一钱) 半夏(二钱)
急流水煎服.
阳明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湿热互结.阻滞中焦气分也.二加半夏泻心汤主之.
[b]二加半夏泻心汤[/b]
半夏(三钱) 黄连(七分) 黄芩(一钱) 枳实(七分) 杏仁(一钱)
水煎服. 虚者加人参(七分) 大枣(一个)
阳明暑温.口燥咽干.渴欲饮水.面目俱赤.舌燥黄.脉沉实者.湿气已化.结热独存也.小承气汤主之.
[b]小承气汤[/b]
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者.邪在气分也.三石汤主之.邪气久留.舌绛苔少者.热搏血分也.加味清宫汤主之.
神识不清者.热闭内窍也.先服紫雪丹.再服清宫汤.(照原方不加减.)
[b]三石汤[/b]
飞滑石(一钱五分) 生石膏(二钱五分) 寒水石(一钱五分) 杏仁(一钱五分) 竹茹(一钱炒) 银花(一钱五分,花露更妙) 金汁(半酒杯冲) 白通草(一钱)
水煎服.
[b]加味清宫汤[/b]
即于清宫汤内加知母(三钱) 银花(二钱) 竹沥(五茶匙冲)
暑温伏暑.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潮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溺短者.湿热交混.气分闭结也.杏仁滑石汤主之.
[b]杏仁滑石汤[/b]
杏仁(二钱) 滑石(二钱) 黄芩(一钱五分) 橘红(一钱) 黄连(六分) 郁金(一钱五分) 通草(八分) 浓朴(一钱五分) 半夏(二钱)
水煎服.

相关参考

《温病指南》 湿温下焦篇

(温疫同法.暑温伏暑附)湿温久羁.三焦弥漫.神昏窍阻.少腹硬满.大便不下者.湿郁下焦气分也.宣清导浊汤主之.[b]宣清导浊汤[/b]猪苓(二钱五分)茯苓(二钱五分)寒水石(三钱)晚蚕砂(二钱)皂荚子(

《温病指南》 风温中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温病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若来粗去不粗去粗来不粗.或竟不粗者.即非此证.)大渴引饮.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色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下午益甚.脉浮洪躁甚者.邪

《温病指南》 风温下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治)温病久羁阳明.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者.热邪渐伤少阴肾水也.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若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邪热少虚热多也.加减复脉汤主之.温病

《温病指南》 风温上焦篇

(温热冬温温毒温疫同法)风温初起.头痛身热自汗.不恶寒而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动数.右大于左.或两寸独大者.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气分也.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b]银翘散[/b]连翘(三钱)银花(三

《中医词典》z~其他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中医词典》t~w 《温热病指南集》

温病著作。一卷。原题清·陈平伯撰。刊于1809年。本书首述温热病大意,次为风温证条例,论述风温诸证证治,介绍其立法及具体方药。论说十分详细具体,能逐条予以考辨分析,在温病学派中有一定的影响。后列湿温证

医学百科 温病遗方

《伤寒论》中原有温病,浑同于六经分篇之中,均名之为伤寒,未尝明指为温病也。况温病之原因各殊,或为风温,或为湿温,或为伏气成温,或为温热,受病之因既不同,治法即宜随证各异。有谓温病入手经不入足经者,有谓

《张聿青医案》 阳气发泄民病温者为温病夹湿者为湿温温热湿温何者为分别何者为证据试详其说

(改侄桂生稿)凡人之病,有同类相应者,有似是实非者。今举温病与湿温而言,温即热之渐,湿乃阴之类。由温化热,治之者自当以水制火。而湿生于脾,脾为阴土,温而夹湿,固明明湿而热,不若湿而寒者矣。然投以甘寒,

《张聿青医案》 阳气发泄民病温者为温病夹湿者为湿温温热湿温何者为分别何者为证据试详其说

(改侄桂生稿)凡人之病,有同类相应者,有似是实非者。今举温病与湿温而言,温即热之渐,湿乃阴之类。由温化热,治之者自当以水制火。而湿生于脾,脾为阴土,温而夹湿,固明明湿而热,不若湿而寒者矣。然投以甘寒,

张镜人 暑温与湿温

暑温与湿温的证候特征暑温与湿温均属温病范畴,又都是夏令季节的常见病。《温病条辨》:“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自注:“暑温者,正夏之时,暑病之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