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螳螂捕蝉大夏亡
Posted 公元
篇首语: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螳螂捕蝉大夏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螳螂捕蝉大夏亡
夏赫连氏本为匈奴的一支,与汉通婚,很长一段时间从刘姓。传至赫连勃勃时,他有点不甘心只当一个匈奴贵族,野心很大,要立国建邦。公元407年,赫连勃勃自称天王、大单于,建元龙升,设置百官。他认为匈奴是夏后氏的后代,故国号大夏,又觉得匈奴从母姓姓刘不合理,遂改姓赫连氏。赫连勃勃称王后,为了扩大控制范围,连年攻伐,并于公元418年进据长安。公元426年,赫连勃勃第五子赫连定于平凉继位称帝。公元431年,赫连定侵入西秦,西秦向魏求援。魏还没来得及出兵,西秦王乞伏暮末就被赫连定斩杀。赫连定灭西秦后,害怕北魏逼侵,便驱使俘获的西秦民众十余万人,准备渡过黄河袭击沮渠蒙逊,夺取北凉土地。吐谷浑王慕Y派慕利延、拾虔率3万骑兵半途埋伏,当赫连定渡到河中央时,北魏发兵袭击,大败夏军,生擒夏王赫连定,并将其押送北魏,大夏灭亡。夏自公元407年建国,至公元431年灭亡,立国25年。
青蛙小牛鸭子鹦鹉狐狸灰狼考研逃犯古代玄武门
相关参考
历史典故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故事_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成语故事_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拼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tánglángbǔchán,huángquèzàihòu 【释义】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
螳螂捕蝉成语故事_成语“螳螂捕蝉”的典故出处和主人公是谁? 螳螂捕蝉典故:吴王要攻打荆地,警告左右大臣说:“谁敢劝阻就处死谁!”一个年轻舍人想要劝吴王却不敢,便每天拿着弹弓、弹丸在后花园转来转去,露
雌螳螂为什么要吃掉雄螳螂?雌螳螂与雄螳螂交配之后,会无情地将“丈夫”吃掉。雌螳螂为何会如此绝情呢?原来,雌螳螂体内的蛋白质非常有限,而当它交配后,需要大量的蛋白质来满足体内卵的发育。为了培育出健壮的后
> 夫差在梧宫住了三天启程还都。>> 回到姑苏城升殿朝堂,百官敬贺伐齐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一片颂扬之声,唯有子胥一言不发。>> 夫差讽刺子胥说:你当初力谏我不要伐齐,现在我得胜回来了,又惟有你什
驼背老人捕蝉有一次,孔子领着弟子们到楚国去,路过一片树林时,看见一个驼背老人用长竿子粘蝉的技艺极高,就像在地上拾东西那样容易,被他看见的蝉,没有一个能逃掉的。孔子感到惊奇,问老人道:“您的技巧真高明啊
螳螂拳派別雖多,但均強調象形取意,並重在取意,剛柔並重,強剛極柔,處處帶有彈性,長短兼備,上下交替,內外相接,處處保持態勢,從而具有招勢連貫、氣勢逼人、快速突然、變化莫測之特點,歷來有“移動靠腿腳,力
本名:刘大夏别称:刘忠宣、东山先生字号:字时雍号东山所处时代:明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湖广华容主要作品:《东山诗集》《刘忠宣公集》主要成就:辅佐明孝宗实现“弘治中兴”刘大夏–明代名臣、诗人 刘大夏
刘大夏是明朝大臣,弘治三君子之一(除了刘大夏,还有王恕和马文升),出生于公元1436年的湖广华容,去世于公元1516年。 刘大夏自幼聪慧好学,勤奋读书,在天顺三年的时候取乡试第一,天顺八年的时候
刘大夏是明朝大臣,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对明朝中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人物档案 姓名:刘大夏 字:时雍 号:东山 谥号:忠
刘大夏是明朝大臣,与王恕、马文升合称“弘治三君子”,字时雍,号东山,湖广华容人,对明朝中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人物档案 姓名:刘大夏 字:时雍 号:东山 谥号:忠宣 国家:中国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