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第31节 螳螂捕蝉
Posted 相国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第31节 螳螂捕蝉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第31节 螳螂捕蝉
> 夫差在梧宫住了三天启程还都。> > 回到姑苏城升殿朝堂,百官敬贺伐齐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在一片颂扬之声,唯有子胥一言不发。> > 夫差讽刺子胥说:你当初力谏我不要伐齐,现在我得胜回来了,又惟有你什么功也没立,面对满朝功臣,你不感到羞愧吗?> > 子胥气的挽起了袖子,瞪着眼睛大喊道:天要灭亡哪个国家,一定会让他先占点小便宜,然后给他送来大患。胜了齐国不过是一个小喜,恐怕大祸就要临头了。> > 夫差生气地说:很长时间见不到相国的面,耳根子很是清静,一见到你就能听到你讨厌的聒噪。> > 干脆眼睛一闭,把两个耳朵一捂,坐在殿上对子胥置之不理。> > 忽然间,又圆睁双目向前直呆呆地看了很久,大叫一声:怪事!> > 群臣问他:大王看见了什么?> > 夫差说:我看见有四个人背对背地坐在那里,一会又分开向四个方向走去。接着殿下两个人相对搏杀,南侧的人杀了北侧的人,你们都没有看见吗?> > 群臣都说:没有看见。> > 子胥又忍不住了,解释道:四人相背而走,这是四方离散之相;南侧的人杀北侧的人,是以下犯上,以臣弑君。大王如果还不醒悟,必有亡国杀身之祸。> > 够刚直的,专拣夫差不愿听的说。> > 夫差十分地愤怒,骂道:老匹夫!你的嘴太臭,出言不祥,我十分讨厌你说的话。> > 伯说:相国所说是谬误之言。四方离散,奔走吴庭,明明是吴王称霸来收拾周朝民众离散的残局,这是吴国取代周室的预兆,怎么能是下犯上、贼欺君呢?这不是胡说八道吗?> > 夫差接口说:太宰的话,足以开启大家的视野,相国老了,对他的话大家不要理睬。> > 过了几天,越王勾践率群臣来吴国登朝贺喜,祝贺战胜了齐国。对吴的满朝大臣,都各有馈赠。> > 伯说:这就是大王所见奔走吴庭之所应吗!> > 吴王备酒在文台上,越王陪侍在身边,各位大夫站立在身后。> > 夫差说:古人说过“君不忘有功之臣,父不没有力之子。”太宰伯为我治兵有功,我将封为上卿。越王忠心耿耿地对我始终不变,我会再增加他的封地。以酬劳他助我伐齐之功。众位大夫以为如何呀!> > 群臣逢迎道:大王赏有功酬劳动,这是霸主的作为呀!> > 子胥又出场了。伏在地上哭着进谏道:大王啊!您现在已经是忠臣不开口,谗夫总进言,耳边都是邪说谀辞,以曲为直,像这样养乱蓄奸,吴国将灭,社稷将毁,会殿生荆棘呀!> > 在客人面前相国来了这么一出,夫差的面子丢尽了。于是勃然大怒:你这个狡诈的老贼,简直就是吴国的妖孽。你就是要专权专威,颠覆吴国。我早就想杀了你,只是顾忌你是先王的老臣,有功于社稷,不忍心看到你死。你马上自己退出朝堂,我不想再见到你。> > 子胥仍然坚持到底,坚决要把不起作用的忠言继续托出。说道:老臣如果是不忠不信之人,先王怎么会用我呢?我今天就好比龙逢遇到了夏桀,比干遭逢了纣王,我即使被你杀了,下一个被诛的就会是你自己。从现在起我和大王分别,今后永远不再相见了!> > 说完起身,跑出了朝堂。> > 伯是要坚持把残害忠良的行为进行到底,对夫差说:我听说子胥出使齐国,把他的儿子带去托付给了齐国大夫鲍氏,可见他早有叛吴之心,大王可要明察立断。> > 夫差解下佩戴的“属镂”剑,派人送给子胥。子胥接剑在手,叹了一口气说:吴王是让我自裁呀!> > 这个永不服输的倔老头光着脚走下台阶,站在家中庭院里对天大声呼喊:天哪!天哪!当年先王不想立你为太孙,我为你竭力争取,才有你得承吴王之位。我为你破楚败越,立威于诸侯。现在你不听我的,反而要赐我一死。我今日死,越兵明天就会来到,毁了你的社稷呀!> > 子胥回身嘱咐家人说:我死以后,你们可以剜出我的双目,放在城的东门上,我要看着越兵入城灭吴。> > 说完,自刎而死。> > 一代忠良,一代名将,一代名相,驾鹤西行。> > 伍员这一生,富于传奇色彩。因仇而名,饮恨而亡。争取到了一个支持者:阖闾;扶持了两个掘墓人:伯、夫差;得益于三个合作者:孙武、专诸、要离。> > 竭其一生的浩气大略,干了两件事:为复仇而败楚;为防越而苦谏。> > 搭上的是命,收获的是零。> > 得之于勇略,失之于刚直。> > 伍员记住了一件事:忠义。为了实践它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但他也忽视了一件事:自尊。夫差也是人也虚荣也需要面子。> > 使者看着伍子胥死了,收起剑,回报吴王夫差,并说了他临终的话。夫差亲自去验看了伍子胥的尸身。对着他的尸身数落道:伍子胥呀伍子胥,你一死了之了,还能知道什么?> > 又亲自割了伍子胥的头,放在了盘门(不是东门而是南门)城楼上。尸身扔在了江里。并且诅咒般地说道:“日月炙汝骨,鱼鳖食汝肉,汝骨变形灰,复何所见?”> > 子胥的尸身在江水中随波逐流,飘浮不沉。荡起潮头冲塌了江岸,当地人十分害怕,偷偷地捞取他的尸身葬在了吴山。后人为纪念伍子胥的忠义,改吴山(一般认为是今浙江省杭州市南之吴山,也有人认为是苏州市西南的吴山)为胥山。现在山上还有子胥庙遗址。> > 夫差杀了伍子胥,用伯为相国。要给越国增加封地,勾践是死活不要。辞别了吴王,回到越国,庆幸已经除掉了伍子胥这个最大障碍,加快了脚步日夜谋划伐吴大计。> > 夫差这个时候头脑发热继续升温。动用民力,开始大搞“基本建设”。集中民夫、军队的士兵几万人,修筑邗城。(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江苏省扬州市西北的蜀岗 上;一说在今扬州市东南的濒江处)开挖邗沟,目的是把长江和淮河之间的水路打通。引长江水北流,经武广湖东,陆阳湖西(都在今江苏省高邮市南),下连到樊 梁湖(今高邮市北界首湖),东北经博支湖(今宝应县东南)、射阳湖(今宝应县东),折西北至未口(今淮安市北)入淮。工程浩繁,动用民力巨大。相关参考
长平之战结束后,白起下令秦军乘胜前进,兵分三路直逼赵国的首都邯郸。此时的赵国一片惊恐悲泣,已经无力再战,对秦来说这是灭赵的最好时机。于是,他在进兵的同时,向昭襄王报告,阐述自己的灭赵设想。他主要提
楚怀王还是有些故事可讲的。可以说是生的幸福,活的郁闷,死的窝囊。>> 威王刚去世,魏国认为机会来了,发兵攻楚,并攻占了陉山(今河南省偃城县东)。怀王刚继位,就忍下了这口气。>> 六年后,怀王派
楚怀王还是有些故事可讲的。可以说是生的幸福,活的郁闷,死的窝囊。>> 威王刚去世,魏国认为机会来了,发兵攻楚,并攻占了陉山(今河南省偃城县东)。怀王刚继位,就忍下了这口气。>> 六年后,怀王派
晋灵公姬夷皋出场了。这是一个无能又贪玩的主。他的开局就不寻常。>> 襄公去世的第二天,群臣就要扶太子即位。>> 赵盾有他独到的想法,他对大臣们说:国家多事之际,又有秦、翟的仇视,不应该扶立幼主
> 晋惠公继位以来,连年农业收成不好,到第五年,又是大减产,国库无粮,民间绝食,没办法了,尽管赖过账,但秦晋毕竟是婚姻之国,伸手向秦求借,秦国经过一番辩论,穆公不究旧恶,“运粟数万斛于滑水”(当时以
燕昭王,有亡国的切肤之痛,所以终其一生都在发愤图强,复仇雪恨。>> 他凭着自己的努力,做到了!>> 昭王上任后,用老师郭隗为相国。>> 当时赵武灵王对齐吞并燕国很气恼,派大将乐职到韩国迎回了
伍员让孙武从水路先走,自己从陆路经过历阳山回吴,想找到东皋公去报恩,但原来的房舍都已经不在了。再派人去龙洞山访皇甫讷,也找不到踪迹。伍员感叹地说:真是高士呀!就在故地跪拜了一番走了。>> 到了昭
公元前231年,赵国的代郡中部地震,房屋倒塌大半,平地裂开百步开外,同时又发生了干旱,尤其以邯郸旱情最重,民间传开了一首童谣。孩子们唱的是:>> 秦人笑,赵人号。>> 以为不信,视地生毛。>>
郑庄公是一个有做为的君主。甚至有人认为他应该名列“春秋五霸”行列。从他的作为看,做“五霸”候选人也有一定的道理。进入春秋时期,郑庄公是第一个不服天朝管的诸侯,也颇有作为地在诸侯中“横”了几十年,所
公元前615年,秦康公召集群臣议事,对大臣们说:晋国在令狐对我们失信,后来又偷袭我军,这口气我已经忍了五年了。现在赵盾诛戮大臣,边防松懈,陈、蔡、郑、宋也相继背晋投楚,晋没办法与楚抗衡,也没能力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