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王建到底该不该救援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
Posted 长平之战
篇首语:闲散如酸醋,会软化精神的钙质;勤奋像火炬,能燃起智慧的火焰。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齐王建到底该不该救援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齐王建到底该不该救援赵国? 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
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齐国的屏障,唇亡齿寒。今天赵国灭亡,明天灾难就会降临齐国。况且救赵是高义的好事,击退秦军则扬名立威。不应该吝啬一点粮食,而贻害国家。”齐王不听,结果秦军破赵四十余万于长平,跟着包围了邯郸(周子曰:“不如听之以退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而齐楚之计过也。且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且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瓮沃焦釜也。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之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弗听。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遂围邯郸)。
这是司马迁常用的手法,论辩双方话语量严重不对等,以此不动声色地将自己的结论灌输给读者。这就好比法庭上双方当事人论辩,一方可以尽情地陈述理由,出示证据,表演煽情。理由不许驳斥,证据不能质疑,煽情表演也不许戳穿。另一方却不许说话,最多只能回答行还是不行。这就很容易使读者听众倾向于话语量大的一方。司马迁就是通过这种方法,不动声色地牵着读者的鼻子走,将自己的结论变成读者的结论。
这段对话周子说了107个字,齐王只两个字“弗听”。司马迁达到了目的。后世史家学者皆拍大腿惋惜,骂齐王建目光短浅,见死不救。甚至马后炮把40年后齐国灭亡,也归咎到长平之战这个节点上,斥之为咎由自取。
齐国该救赵国于长平吗?换了个英明的齐王会救吗?答案是不该,不会。无论是从过去、当下,还是将来考虑,齐国都不该,也不会救赵。齐国不落井下石背后捅刀子,赵国就应该烧高香谢天恩了。
先说过去。赵国对于齐国,恰恰是那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的小人。着名的马陵之战和桂陵之战众所周知,那是赵国被魏国打残了,都城邯郸被魏国攻破、占领,眼看就要亡国了,是齐国围魏救赵出手救它。两次大战,齐国打垮了魏国,这才使赵国免于亡国。齐国对赵国有扶危救亡之恩。反观齐国,仗虽是打赢了,可是杀敌一万,自损八千。齐国花钱死人,劳民伤财救援赵国,得到的报偿是什么?是赵国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齐王建他爷爷齐湣王时,也就是长平之战赵孝成王他爹赵惠王一朝,缓过劲来强大起来的赵国,忘恩负义数度攻齐。“十二年,赵梁将攻齐。十三年,韩徐为将,攻齐。”
赵惠文王十五年,赵国更是帮助燕国大破齐军。这一次,联军攻破齐国的都城临淄,把齐国几百年的王宫,供奉齐国先祖的宗庙,还有街衢房室一把火焚烧干净,把齐国的钱粮珍宝洗劫一空(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王建的爷爷齐湣王就是在这次战败中被杀身亡。齐国全境被洗劫,燕国几乎占领了齐国全部的土地城池,只有两座城池在负隅顽抗。齐王建他爹法章仓皇潜逃,流落民间,在一户人家做苦役,受尽苦难。要不是那户人家的女儿可怜他,暗中接济,没准就冻饿累死,被当作战乱枉死的无数冤鬼,抛尸荒野。齐王断子绝孙,根本也不会有齐王建生出来。这等血海深仇,没准被烧毁的宫殿残垣断壁还在,还没有完全修复,换了你是齐王建,会一抹脸忘得一干二尽,而去救赵吗?
看当下。秦赵长平大战,是你赵国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韩王已经送与秦国的上党,这才招来秦国人打你。你赵国得了好处,却要别人出钱出力,流血牺牲帮你去打架,保护你劫来的东西,天下有这道理吗?会有这样的傻子吗?齐王建不傻。
再说未来:谁知道上天会降生一个秦始皇?长平之战时,秦始皇还没生出来。以秦昭王败家子的做派,哪里有那个能耐灭亡赵国?对于齐国来说,秦国的威胁远,赵国的威胁却生生就在齐国的家门前。如果叫赵国打败了秦国,夺回上党,那赵国就成了地霸今日山西、河北、河南北部的中原第一大国了。比之只有半个山东省的齐国,据有绝对的压倒优势。而那时,赵国西边没有了秦国的忧患,掉过头来东向攻齐,齐国就那点地方,那点人民,哪里扛得住?北面燕国的世仇一时难解,秦国刚刚得罪了,魏国被你打残了有心无力,楚国地远,谁来救你?齐国焉能不亡国?
所以,叫秦赵在长平打下去,打得两败俱伤。借秦国之手狠狠教训赵国这个忘恩负义、背后捅刀子的负心贼,消耗它的实力,削弱它的财力,难道不是齐国最明智的选择吗?
果然不出齐王建所料,秦赵长平大战一打三年,秦国“死伤过半国内空”,赵国也丢城失地军大溃(秦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由于白起谎报战功,说是将赵军四十余万全部坑杀于长平,秦昭王上当,立刻发兵攻打邯郸,想效法魏国一举占领邯郸,灭亡赵国。可是邯郸战役一打又是两年,任凭秦国使出了吃奶的力气,秦昭王几度增兵易帅,也没能打下邯郸。结果是魏无忌只带了几万劫来的兵,赵魏联手一个反击,筋疲力尽的秦军立刻大溃,已经占领的上党郡、太原郡、河东郡悉数丢失。秦军副统帅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敌,河东郡守王稽弃地逃走,武安侯白起被赐死,王稽被抓回来后斩首弃市,连带着相国范雎,还有司马迁的先人司马靳也被砍了脑袋。
更叫齐王建彰显英明的是,几年后,燕国出动两千辆战车,有说出动60万大军,兵分两路大举攻赵(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秦以二十万攻代),结果被赵国打得大败。主帅相国栗腹战死,副帅庆秦、乐闲投降。跟着赵军又趁胜追击,包围了燕国的都城蓟。燕王只好割地求和。赵国这等了得的实力,用得着齐国救吗?若是上了赵国的当,不叫赵国在长平吃点苦头,折损兵力钱粮,叫赵国不伤筋骨就地霸山西、河北、河南,恐怕这次就不是包围燕都,谋点城池就退兵了。一举灭亡燕国,跟着南下扫荡齐国,不是没有可能。
所以,正确的结论应该是,齐王建不救赵国于长平,有理,应该,是明智之举。
至于说后来天降超人秦始皇,消灭六国,一统江山,那是天意使然,天意不可违。其间艰苦卓绝,屡遭挫折,百折不挠,巧妙运作,咬牙忍耐,终至最后大获全胜,也绝不是《史记》一句“奋六世余烈”那样轻松简单。仔细研究史书中的材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不要被对话、心理描写、场面描写、作者结论所诱导,才能言之有据,窥其精彩。如此读史,才有滋味。
相关参考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打得相持不下时,赵国曾派人向齐国借粮,齐王建不借(赵无食,请粟于齐,齐不听)。齐国有个大臣叫周子的谏言道:“不如借粮给赵国,秦国知道了就会退兵。如果不借,就是中了秦国人的奸计。赵国是
长平之战在历史上一直存有争议,但是无可争论的就是秦军打赢了这场战役。长平之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场围歼战,那么秦国是怎样围歼赵国的呢?这场被称之位最残酷、最血腥的战役之一的长平之战,秦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赵国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至少被干死40多万人;公元前259年秦赵邯郸之战,赵国国都邯郸都被秦军围了。而且,长平之战打
作者:朱新渝(欣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发生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略决战。这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春秋各国相互征伐兼并,此时泱泱中华大地上仅剩下了齐楚燕魏韩赵
作者:朱新渝(欣雨)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发生了一场悲壮惨烈的战略决战。这时,正处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春秋各国相互征伐兼并,此时泱泱中华大地上仅剩下了齐楚燕魏韩赵
长平之战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公元前26
长平之战我相信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
战国时期,秦、赵两国都是战国七雄之一。秦想要统一六国,必须要扫除三晋,也就是韩、赵、魏三国。根据“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军率先攻打魏国,后来转向韩国。而秦、赵两国之间也眼看着即将发生一场大战。公元前260年...
秦赵长平一战名垂千古,历史上为战国时代的转折点,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至此以后赵国国力大减,再也无法和秦国抗衡。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卫国人商鞅为左庶长变法,至长平之战爆发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