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一个神话

Posted 诸葛亮

篇首语:观书散遗帙,探古穷至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一个神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一个神话

2、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一个神话

在准备两年之后,本应由李严或其他将领担当的南征任务,诸葛亮以虑诸将才不及己为理由,决定越俎代庖。对此,亲信王连曾经上书劝阻:此不毛之地,疫疠之乡,不宜以一国之望,冒险而行。(见《三国志·王连传》)但是王连并没有了解诸葛亮更深的意图,所以在停留者久之后(同上),依然亲自率兵南征。

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兵自水路入越Q,派马忠向东南出兵(治所在今贵阳附近,辖区包括贵州大部)攻击朱褒,派李恢向南出兵益州(益州郡,治所在滇池,今云南晋宁以东)。诸葛亮一支部队到达越Q时,本打算在高定部结集时加以打击,殊料高定部下发动军事政变,杀了雍]及身边部众,另拥立孟获为首领。诸葛亮主力部队击垮高定,并将其杀掉,孟获在内讧之后尚未来得及整合,忽然间折其一臂,只得率部撤退到益州郡。此时,马忠已歼灭郡朱褒并将其斩之,李恢部先败后胜。五月,诸葛亮率部南渡泸水,进军云南,生擒孟获,随即留下了七擒七纵的千古美谈。

《汉晋春秋》载:诸葛亮军队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遂决定生擒感化。活捉后,让孟获查看蜀军阵营,并询问道:我军如何?孟获回答说:过去我不知蜀军虚实,所以失败了。今天承蒙你让我看过,也不过如此而已,我肯定容易取胜。诸葛亮笑笑,让他回去整军再战。凡七擒七纵,而诸葛亮依然要遣返孟获。这时孟获感动了,诚恳地说道:您呀,具有上天一样的神威,至此之后,南中人不再反叛了。当时有人对释放孟获持不同意见,诸葛亮解释说:若留外人(指蜀军将领),必须同时留下足够的军队,兵留下来又没有粮吃,这是第一件难事;蛮夷刚刚战败,父兄死伤者甚众,若留外人而不留兵,必成祸患,这是第二件难事;更何况,蛮夷累累有叛变杀戮的罪行,自知罪孽深重,若留外人,相互之间都不相信,这是第三件难事。今天我打算既不留兵,又不运粮,但是却能使南中地区服从我方,知道尊卑上下,就彼此相安无事了。

历来史学家对此笃信不疑,《三国演义》更将七擒七纵渲染得活灵活现。然而却不曾细想过以下几点:其一,冷兵器时代,西蜀军队不占绝对优势,李恢部先败后胜的结局,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二,蜀军劳师远征,主客之势难以移位,千里转输粮秣,陌生的地形等对蜀军十分不利。其三,战争是兵戎相见、斗智斗勇、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的打拼,不是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是小孩过家家。稍有不慎,优劣之势立即转换,功亏一篑的教训经常发生。谨慎如诸葛亮者,敢玩七擒七纵的游戏吗?其四,即令是胜利,每次胜利的结果也大不相同,失败方主帅战死疆场、为部属所杀、为流矢所中、突围脱逃等难以预测,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次次活捉。

其五,七擒七纵是古今未有的战争神话,是诸葛亮难得一见的丰功伟绩。《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史料,很多来源于诸葛亮本人或部属,诸葛亮对典籍修撰十分认真,而在传记中,何以没有七擒七纵的只言片语?显然,陈寿对没有依据的过分颂扬断然抛弃的结果。至于南人不复反矣的颂扬,并没有历史依据。相反,《三国志》明确记载,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之前,南夷刘胄反,将军马忠破平之(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显然,所谓的七擒七纵,是《汉晋春秋》将毫无战争常识的道听途说著入了历史。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之为“徒附”。豪强们又从这当中挑选精壮之士,进行武装,从而组成一支保护他们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也是可以继承的私人财产。如此一来的话,整个国家反倒就陷入了无兵可征,无人可用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乱世豪强又纷纷开始用自己的头脑、名望、金钱等手段去吸引天下的英杰,从而来建立自己的军队,我们又称之为“招募”。比如曹洪,这位仁兄手下当时家兵有上千余人,同他关系好的扬州刺史陈温招兵,他轻松地就帮人家装备出了“庐江上甲两千人”。

那么像曹洪这样的地方豪强为何要将自己几代人辛苦打造出来的武装力量交给曹操、刘备、孙坚这样的人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洗白”,挣个出身。当年东汉政权为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就要求各地的豪强出人出力,豪强的要求也很简单,那就是给他们一个名分,跟对了明主,仗打好了,发迹那是自然的事儿。比如民间传说中卖猪肉的张飞,到唐代就已经被尊为“蜀车骑将军西乡侯”,跟着太尉的孙子周瑜一起进庙吃供奉去了。

不过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总归还是有限的,所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家集结军队的办法还有“征”、“收降”以及招收少数民族当兵等几种途径。当然了,这几种途径实际上也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当时不愿当兵的百姓甚至是部分的豪强,在面对征兵时,只能投靠黄巾军或是落草为寇。但这样依旧逃脱不了当兵的命运,比如曹操闻名天下的步兵青州兵,就是原来青州黄巾军的俘虏兵。

至于招收少数民族来充当兵源,那更是三国时期的通行做法了。因为少数民族民风彪悍,作风勇猛,冲阵杀敌绝对是一等一的好手。比如曹魏的乌恒骑兵就是天下名骑;而蜀汉大军中用来克制曹魏骑兵的弓弩手,大多也都是来自于现在云贵等地的少数民族猎手,至于蛮王孟获的部众,更是在后来的蜀军中获得了“飞军”的称号;孙吴方面也同样进攻“山越”部队,从而征得了十余万彪悍的山区少数民族充当兵源。

那么将这些人招来、抓来或者忽悠来当兵之后,如何才能将他们训练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呢?

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传授他们战场纪律。比如当时的“三鼓列阵,违令者斩”或者脱离本队有功不赏等纪律,在史书中都是有名文记载的。

其次还有旗鼓等军事指挥信号。比如我们在小说中总能看到张飞等猛将动不动就亲自上去擂鼓,说的就是这个事儿。当时的鼓点是军事指挥信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以330下为“一通”;另外两军作战时,战鼓也是调整队形步调的重要方式,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一二一”。

最后就是作战技能了。当时以什么形式来训练的呢?那就是蹴鞠。因为这是锻炼士兵体制、速度、耐力和反应的最佳手段,一般来说,蹴鞠优秀的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更加突出,生存能力更强。除此之外,还有角抵(摔跤)和手搏(拳击)等。至于军队整体的训练则一般采用大规模的狩猎方式来进行。

由于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所以战场也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比如孙吴为了训练水军,曾多次派出部队进行海上远征,先后到达了台湾、辽东、海南岛等地;至于曹操征伐三郡乌桓,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都带有在整体组织度较差的少数民族武装身上搞实战训练的目的。

那么练出来的部队又该怎么养呢?之前我们说到了征伐少数民族,其实就带有劫掠养兵的性质。有朋友可能会说,躲在山里的少数民族会有什么财产让你抢的?这你就不懂了,比如孙吴攻打“山越”,他们的聚集地“山出铜铁”,是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的。

另外由于战乱,当时荒地到处都是,而种地的农民又不知所踪。为了应对这样局面,魏蜀吴三家纷纷祭出了同样的法宝,那就是屯田。就是国家招募人员,给他们土地、农具、种子,让他们专门去种地,这些人每年向国家交一定比例的粮食。这样一来,之前地方豪强的“徒附”就变成了国家控制的粮食生产者。

从征兵到练兵再到养兵,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不止是战场上的厮杀,而是涉及到销烟之外的人力、物力资源筹措等等,所谓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参考

不止为了人心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

不止为了人心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灵感到底从何而来?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灵感到底从何而来?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灵感到底从何而来?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

揭秘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灵感究竟从何而来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

成功七擒七纵孟获 诸葛亮只用了一计欲擒故纵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

成功七擒七纵孟获 诸葛亮只用了一计欲擒故纵

诸葛亮一生所指挥战役中,最为成功的当数率军南征时七擒七纵蛮王孟获。他征服的不仅是一个部族首领,更征服了百姓的心。这是诸葛亮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实行民族政策的胜利。这一战中,诸葛亮只用了兵书上的一计——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