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Posted 诸葛亮 孟获

篇首语: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不止为了人心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之为“徒附”。豪强们又从这当中挑选精壮之士,进行武装,从而组成一支保护他们自己的武装力量,这支武装力量也是可以继承的私人财产。如此一来的话,整个国家反倒就陷入了无兵可征,无人可用的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大批的乱世豪强又纷纷开始用自己的头脑、名望、金钱等手段去吸引天下的英杰,从而来建立自己的军队,我们又称之为“招募”。比如曹洪,这位仁兄手下当时家兵有上千余人,同他关系好的扬州刺史陈温招兵,他轻松地就帮人家装备出了“庐江上甲两千人”。

那么像曹洪这样的地方豪强为何要将自己几代人辛苦打造出来的武装力量交给曹操、刘备、孙坚这样的人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为了“洗白”,挣个出身。当年东汉政权为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时候,就要求各地的豪强出人出力,豪强的要求也很简单,那就是给他们一个名分,跟对了明主,仗打好了,发迹那是自然的事儿。比如民间传说中卖猪肉的张飞,到唐代就已经被尊为“蜀车骑将军西乡侯”,跟着太尉的孙子周瑜一起进庙吃供奉去了。

不过地方豪强的武装力量总归还是有限的,所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各家集结军队的办法还有“征”、“收降”以及招收少数民族当兵等几种途径。当然了,这几种途径实际上也是相互配合使用的。

当时不愿当兵的百姓甚至是部分的豪强,在面对征兵时,只能投靠黄巾军或是落草为寇。但这样依旧逃脱不了当兵的命运,比如曹操闻名天下的步兵青州兵,就是原来青州黄巾军的俘虏兵。

至于招收少数民族来充当兵源,那更是三国时期的通行做法了。因为少数民族民风彪悍,作风勇猛,冲阵杀敌绝对是一等一的好手。比如曹魏的乌恒骑兵就是天下名骑;而蜀汉大军中用来克制曹魏骑兵的弓弩手,大多也都是来自于现在云贵等地的少数民族猎手,至于蛮王孟获的部众,更是在后来的蜀军中获得了“飞军”的称号;孙吴方面也同样进攻“山越”部队,从而征得了十余万彪悍的山区少数民族充当兵源。

那么将这些人招来、抓来或者忽悠来当兵之后,如何才能将他们训练成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军队呢?

首先要做的自然就是传授他们战场纪律。比如当时的“三鼓列阵,违令者斩”或者脱离本队有功不赏等纪律,在史书中都是有名文记载的。

其次还有旗鼓等军事指挥信号。比如我们在小说中总能看到张飞等猛将动不动就亲自上去擂鼓,说的就是这个事儿。当时的鼓点是军事指挥信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以330下为“一通”;另外两军作战时,战鼓也是调整队形步调的重要方式,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一二一”。

最后就是作战技能了。当时以什么形式来训练的呢?那就是蹴鞠。因为这是锻炼士兵体制、速度、耐力和反应的最佳手段,一般来说,蹴鞠优秀的士兵,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更加突出,生存能力更强。除此之外,还有角抵(摔跤)和手搏(拳击)等。至于军队整体的训练则一般采用大规模的狩猎方式来进行。

由于三国时期战乱频繁,所以战场也就是最好的训练场。比如孙吴为了训练水军,曾多次派出部队进行海上远征,先后到达了台湾、辽东、海南岛等地;至于曹操征伐三郡乌桓,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都带有在整体组织度较差的少数民族武装身上搞实战训练的目的。

那么练出来的部队又该怎么养呢?之前我们说到了征伐少数民族,其实就带有劫掠养兵的性质。有朋友可能会说,躲在山里的少数民族会有什么财产让你抢的?这你就不懂了,比如孙吴攻打“山越”,他们的聚集地“山出铜铁”,是可以用来制造武器的。

另外由于战乱,当时荒地到处都是,而种地的农民又不知所踪。为了应对这样局面,魏蜀吴三家纷纷祭出了同样的法宝,那就是屯田。就是国家招募人员,给他们土地、农具、种子,让他们专门去种地,这些人每年向国家交一定比例的粮食。这样一来,之前地方豪强的“徒附”就变成了国家控制的粮食生产者。

从征兵到练兵再到养兵,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不止是战场上的厮杀,而是涉及到销烟之外的人力、物力资源筹措等等,所谓的“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参考

不止为了人心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

众所周知,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也可以叫做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天下的土地都集中在了外戚豪强和宦官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那么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成为“农奴”般的存在,依附于他们存活,称

历史人物 历史上并无诸葛亮七擒孟获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七擒孟获本站网上并无此事>核心提示:我们可以看出,“七擒七纵”的故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民间传说诸葛亮“七擒孟获”是因为诸葛亮“南抚夷越”的政策已经深入了人心,当地百姓对诸葛亮极为崇

诸葛亮为何七擒七纵孟获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

究竟谁才是最大的输家?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夷人治夷”,对拉拢当地人心是有好处的,但震慑力却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犯汉的外族虽然不是一场大战役,但毕竟派出了3万军人,血淋淋的战争,变成了“捉放游戏”,没人计算这场“游戏”中,汉军死了多少人

究竟谁才是最大的输家? 诸葛亮七擒孟获

诸葛亮“夷人治夷”,对拉拢当地人心是有好处的,但震慑力却大打折扣,尤其是对于犯汉的外族虽然不是一场大战役,但毕竟派出了3万军人,血淋淋的战争,变成了“捉放游戏”,没人计算这场“游戏”中,汉军死了多少人

揭秘诸葛亮当年“七擒孟获”是如何做到的?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

揭秘诸葛亮当年“七擒孟获”是如何做到的?

“七擒孟获”是《三国演义》大书特书的篇章,历来广为流传。说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蜀汉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解除北伐曹魏

中国历史 七擒孟获

诸葛亮治蜀,是为了以蜀为基地北伐曹魏。但要北伐,不处理好与周边各族的关系,不仅影响战争胜负,而且直接威胁着蜀汉政权的巩固。所以当蜀汉内政相对稳定后,诸葛亮便开始着手解决与南中各族的关系问题。南中(云、

《三国演义》孟获怎样被七擒七纵

《三国演义》孟获怎样被七擒七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终极使孟获心折口服,归降蜀汉。那末,七擒孟获的进程究竟是如何的呢? 一擒孟获 诸葛亮统雄师来征南地,孟获命三洞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