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 地雷战"玉兰"原型陈桂香:13岁参加抗日已90岁

Posted

篇首语:人生何适不艰难,赖是胸中万斛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军事 地雷战"玉兰"原型陈桂香:13岁参加抗日已90岁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军事 地雷战"玉兰"原型陈桂香:13岁参加抗日已90岁

地雷战"玉兰"原型陈桂香:13岁参加抗日已90岁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全榜网网www.lishixinzhi.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1962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黑白电影《地雷战》,堪称抗日影片中的经典之作,是对当年胶东抗日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地雷为武器英勇抗击日寇,炸得敌人胆战心惊、魂飞魄散的真实写照和再现。凡是看过《地雷战》的观众,大都会记得那个负责给八路军送情报和带领青妇队队员埋地雷炸鬼子的“玉兰”姑娘。近日,记者有幸在青岛采访到“玉兰”的人物原型陈桂香老人。

  13岁参加抗日活动

记者了解到,1925年,陈桂香出生在山东省海阳市小纪镇纪家店五虎村的一个贫农家庭。抗日战争爆发后的第二年,日军占领了海阳县。当时才13岁的陈桂香亲眼目睹了鬼子四处烧杀抢掠的滔天罪行,幼小的心灵中充满了对鬼子的怒火和仇恨,她决心向做地下交通员的大哥和战斗在抗日前线的二哥学习,不满14岁就参加了抗日活动。

1941年加入了村妇救会,陈桂香满怀对日寇的国仇家恨和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情厚谊,经常带领村里的姐妹们为八路军纺纱织布、做军鞋、运给养、站岗放哨、抬担架、照料伤员……17岁就在村里担任起青妇队队长。

  舍生忘死营救伤员

1942年春天,日本鬼子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扫荡。一天上午,八路军某部在纪家店附近与鬼子交火后打得相当惨烈。在村外负责放哨监视敌人动静的陈桂香,忽然发现三名遭到鬼子追赶的八路军伤员跑进了他们村。

在敌人即将逼近的千钧一发时刻,陈桂香冒着生命危险,迅速将伤员藏进自己家的地窖中。尽管有好几个穷凶极恶的日本兵追到她家翻箱倒柜地搜索,并端着枪威胁她,但性格刚强的陈桂香镇定自若,始终坚持说:“没有,就是没有!”鬼子们闹腾了一阵,没有找到八路军伤员,气得怪叫着撤走了。

“难道你就不怕鬼子把你抓去严刑拷打吗?”当时有人这样问她,陈桂香毫不犹豫地说:“不怕,因为我下定了决心,宁肯被敌人打死,也不能暴露伤员的情况!”

那年初夏,敌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又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扫荡。在一次残酷的战斗中,有个八路军战士身负重伤,生命垂危。陈桂香连夜带领青妇队队员冒着枪林弹雨,迅速把伤员背下火线,藏进山洞。之后,便坚持和姐妹们轮流去给伤员喂水、喂饭又喂药,使其很快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

  75步射击打三中二

1944年秋天,陈桂香当选村妇女自卫队中队长并兼任民兵爆破小组队长。那年8月,民兵第三期整训开始了,陈桂香积极学习埋地雷、投弹、射击等军事训练项目。到冬季大整训时,她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学会埋三种雷,投手榴弹三十步打准,土枪七十步打三中二,每天学会一个生字……”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陈桂香和队员们白天汗流浃背地活跃在练武场上。到了晚上,她又点着香头练瞄准。果然,通过努力,在大整训总结测验中,陈桂香以75步射击打三中二、能埋三种地雷的总成绩赢得了全联防技术考核的第一名。

在苦练杀敌本领的同时,陈桂香不放过点点滴滴的宝贵时间,坚持学习文化。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的她硬是克服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不仅自己学会了读书看报,而且还能够在村扫盲班担任教员。后来她又到位于烟台的抗大山东分校进修,为自己在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青岛市市北区法院庭长和市北区人大专职常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设水井雷阵炸鬼子

谈起《地雷战》中提到的“头发丝雷”,陈桂香的家人给记者展示了一张陈桂香珍藏了70多年、留着漂亮长发的19岁时照片。乍看上去简直就像电影《地雷战》中的“玉兰”姑娘本人。陈老不无感慨:“当时我是多么喜欢自己那头长发呀,可是为了对付越来越狡猾的日本鬼子,还是忍痛剪下来做‘头发丝雷’。”在她的带动下,全村留长辫子的女民兵纷纷变成了齐耳短发……

记者了解到,1945年5月9日,反扫荡战争在海阳大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势。陈桂香带领青妇队布雷、救护、送饭,活跃在最危险的前线和后方。5月16日,日军大队人马逼近了纪家店,在敌人离村不到半里地时,陈桂香还在村头沉着地布雷,然后才隐蔽起来。日寇进村后,陈桂香埋在村头的两个地雷炸死了8个日本兵,第3颗雷炸响的时候,日本兵已经横七竖八地躺了一地。

还有一个故事曾经在胶东地区广为流传:1945年盛夏的一个中午,村里接到情报,鬼子要来扫荡,陈桂香在一旁动起了心思,天热鬼子进村首先要找水喝,把家家户户水缸里的水倒净,然后在水井边上埋上地雷……既然想到,就付诸实施。陈桂香立刻带领女民兵在一处显眼的水井周围迅速埋好踏雷,并找来一只水桶,放在井边。进村后的鬼子发现水井旁的水桶和井绳,顿时一窝蜂般拥了过去,随着轰隆一声巨响,鬼子连滚带爬地拖着十几具尸体逃跑了。据被抓去给鬼子抬尸体的村民回来报告,当时在纪家店,被地雷炸成重伤和轻伤的鬼子有十几个……

  当选抗日民兵女英雄

记者了解到,在杀敌战斗的同时,作为青妇队队长的陈桂香还组织村中妇女开展支前运粮活动。

1945年春节前夕,欢送上前线的海阳民兵和自卫队时,陈桂香响亮提出:“后方的事全交给我们,你们放心地上前线吧。”在她的带领下,全村妇女推了一宿磨,磨出一千多斤面粉。紧接着,她又不顾疲劳到外村组织了两支担架运输队,连同面粉一起送往前线。回来后,她又马不停蹄检查岗哨、督促烧水、准备担架……当前方胜利的喜讯传来,陈桂香和她的队员们很受鼓舞,又到30公里以外的粮站运送军粮。

记者了解到,陈桂香多次被评为“练兵模范”和“支前模范”。当年8月,被评选为胶东抗日民兵英雄的陈桂香,胸戴大红花出席了胶东第二次群英大会,并在会上受到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亲切接见。

不久,陈桂香又当选了山东省抗日民兵英雄。词曲作家陈志昂为其创作的歌曲《女英雄陈桂香之歌》,迅速传遍了胶东大地。其歌词深入人心,脍炙人口:“可爱的女英雄陈桂香,你的名字多么响亮,像一朵美丽的鲜花,开在胶东大地上……”

据悉,当时的《大众日报》、《胶东日报》也在头版报道了她的英雄事迹。有三位美国记者还特地采访了当时已在行村区武装部工作的陈桂香,并及时在国内外媒体上报道了这位用地雷炸鬼子的中国女英雄事迹。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出版的《民兵英雄传》中,陈桂香的名字赫然在列。

 差点本色出演“玉兰”

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抗日民兵女英雄当年带领民兵们用地雷炸鬼子,用土炮、猎枪打鬼子的传奇故事,先后呈现在电影《地雷战》和齐鲁电视台制作的电视剧《地雷战传奇》中。

1959年4月初,北京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率领由导演和演员组成的访问团,专程来青岛寻找时任市北区人民法院法官的陈桂香,当时导演想让她在影片《地雷战》中饰演“玉兰”姑娘。后因剧组决定改用专业演员,故而观众未能一睹陈桂香登上银幕自己饰演自己的风采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每天走几十里山路埋地雷

老兵姓名:崔广善年龄:85岁现居住地:扬州军分区干休二所他十四岁参加八路军区小队,在反日军“清乡”战斗中专门负责在日军行军道路上埋放地雷。看着身边的战友一个个牺牲,每次出征前他都做好牺牲的准备,他觉得

地雷战的历史人民网

1.《地雷战》是以什么的抗日故事为原型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据历史遗物显示地雷战战术形成并汇集成册是在民国30年12月28日作者署名刘丁书名叫《地雷课本》全书共分十课第一课

历史军事 沂蒙民兵自制石头地雷抗日传奇

1941年9月,驻山东日军集中5万兵力,在第12军司令官土桥一次中将的指挥下,企图封锁临沂、沂水、蒙阴三角地带,以多路、多梯队分进合击,形成对沂蒙山区抗日根据地的“铁壁合围”。在武器装备极度匮乏的情况

历史军事 被俘后牺牲在沂蒙山的英雄母亲

抗战英烈陈若克(1919—1941女)。原名陈玉兰,又名陈雪明,祖籍广东顺德,出生于上海。山东省妇女救国联合会常务委员。2014年9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抗日英烈荣誉称号。  陈若克烈士简介陈若

历史军事 地雷战是怎么开展的

地雷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兵最重要的作战方法之一,据历史遗物显示地雷战战术形成并汇集成册是在民国30年12月28日作者署名刘丁书名叫《地雷课本》全书共分十课第一课《总说地雷》概述了太南地区的地雷战概况

历史秘闻 91岁老战士回忆战争:弹尽粮绝,和鬼子面对面拼刺刀

精彩生活·快乐健康今年91岁的徐林安是一位1945年参加革命的老战士,他曾经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诸多战斗。战场上他曾与敌人面对面拼刺刀;枪林弹雨中他救下一位踩地雷的首长;开国大典上他作为海军方阵中

历史人物 13岁参加选秀入宫,嫁88岁乾隆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晋妃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在清朝,八旗秀女参加选秀的年龄一般是13到17岁,而参加宫女选秀的内务府包衣女子年龄可能还会

怀念胜利日大阅兵老兵方队第一人 老英雄陈廷儒

2017年4月27日清晨5点多,参加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中,最年长参阅抗战老兵陈廷儒在苏州逝世,享年104岁。2015年,他参加了胜利日大阅兵,通过天安门时他庄严敬礼的画面,感

历史人物 抗日名将陈聪谟简介

近代人物中文名:陈聪谟别名:陈心察(星槎)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不详(历史lishixinzhi.com)出生日期:1906年12月7日逝世日期:1972年主要成就:参加台儿庄战役人物生平陈聪谟

历史军事 战时曾吃树皮喝马尿

  三次被俄授勋的抗联老战士王明:  不畏疼痛的13岁“小铁孩”,抛头颅洒热血保家乡  ——访东北抗日联军战士王明之子王克成自古英雄出少年。当中华民族的历史,翻开屈辱的一页,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并不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