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怎么死的 三国杨仪为什么要自杀

Posted 太守

篇首语:案头见蠹鱼,犹胜凡俦侣。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仪怎么死的 三国杨仪为什么要自杀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杨仪怎么死的 三国杨仪为什么要自杀

2、作茧自缚杨仪 历史上的杨仪是怎么死的

杨仪怎么死的 三国杨仪为什么要自杀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身边的大红人,据悉杨仪最初是荆州刺史傅群辟的主簿,后来杨仪逃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而后,杨仪开始青云直上,蜀汉建立的两年后杨仪已是蜀汉的尚书,奇怪的是,这么一个为己任成的杨仪却是自杀而死,有人说他的死是自己作茧自缚,那么,知道杨仪是怎么死的吗?杨仪为何要自杀?以下见分晓。

杨仪怎么死的

杨仪(约189年-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最初,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后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调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此后一直跟随诸葛亮战斗。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三国杨仪为什么要自杀

说到杨仪为什么要自杀,这就得从魏延的死亡开始说起了。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魏延的死因动手的是马岱,但主谋的确是杨仪。

但是据小编所知,这一切都是费在不露声色地借刀杀人。

先看魏延这边,孔明病重的时候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打算自己死后全军撤退,由魏延负责断后,如果魏延不肯撤退,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别的军队撤退。孔明一死,杨仪就让费去打听魏延的意向。自恃众望所归的魏延认为自己理应接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他认为费平时和自己处得也不错,于是就和他商量如何分布处置留下的军队,并打算和费发布一个联名公告通告全军。

以当时的情况而言,如果费确实是为魏延着想,他就应该继续他“谏喻分别”的能力,对魏延晓以大义,区分利害,劝抚魏延。无需怀疑费的能力,面对“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的诸葛恪、羊R,他都能“辞顺义笃,据理以答”,对于说服眼前对自己还较为信赖的魏延应该还不是问题。但是这时费却选择了撒谎,他骗魏延说杨仪不懂军事肯定会服从魏延的安排,并借此溜回了大营。而杨仪得知魏延不肯从命以后就按照孔明原先的计划开始撤退。费的这一行为无疑使得魏延心理的天平彻底倾斜了,他认为自己被费愚弄了,而他主观上肯定认为费和杨仪根本就是一伙的。

因为假设当初费坚持不肯与魏延合作,明说就可以了,以魏延的性格可能会直接找杨仪理论,而不是在营中傻等,等到大部分军队开拔了他才如梦初醒地想到要去拦截回撤的部队。此时后急于夺回军权的魏延很显然已经丧失理智了,这从他此后一系列极其荒谬的举动就可以看出,魏延的鲁莽断送了自己的性命,枉作了刀下之鬼。而逼他走上这条绝路的不是别人,恰恰是那个当初在营中信誓旦旦和自己写下联名公告的费。

费在除去了魏延之后,他的目标又移向了杨仪。虽然此时的杨仪已经被闲置了,但是作为当初北伐的营运主要负责人,他的存在对于一心求安定的费来说依然是个威胁。表面上他经常前去安抚杨仪,但实质上却是在监视杨仪的一举一动。

杨仪一股怨气无从发泄,说的话难免有感情用事的成分,他说后悔当初没有带兵去投靠魏国,本来就是气话,如果费真的关心杨仪,他应该能理解杨仪的心情,这种话听过就算了。但是正像我所论证的那样,费根本不是出于对朋友的关心去探望杨仪,他只是在等待这么一个能把杨仪彻底击倒的机会。

《三国志》里记载“t密表其言”,我当初看到这句话就冒冷汗(身边有这种朋友倒霉啊),这种告密的行为实在是令人感到无比嫌恶。

之后的杨仪很显然明白了自己完全被人摆了一道,急于为自己辩白,史书上对此的记载则是“上书诽谤,辞指激切”他要诽谤谁?无疑是出卖他的费,估计这时杨仪也把当初为了除掉魏延而许给他承诺的事情全部抖了出来,但这时局面已经完全为费所掌握,他说的话是再也没人听了,绝望的杨仪在羞愧中选择了自杀。

作茧自缚杨仪 历史上的杨仪是怎么死的

杨仪是谁?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 不和,降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建兴五年(227年),随亮出军汉中。建兴八年(230年),迁长史,加绥德将军。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

为什么说杨仪是作茧自缚

原本杨仪认为自己被诸葛亮托付后事,又为朝廷诛除了逆贼魏延,所以自己应该会继诸葛亮后掌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筮,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声色之间经常流露出怨愤表情,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t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t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t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t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历史上的杨仪是怎么死的

对于杨仪是怎么死的,怕是还要说到魏延之死了。魏延之死是蜀汉一大冤案,其人无造反之意,却因此全家遭戮,根据《三国志》上的记载,动手的是马岱,主谋的是杨仪。马岱执行军令无可厚非,而枉作小人的杨仪却因此为世人所唾弃,他自己最后也落个自杀身亡的可悲下场。 杨仪在诸葛亮死后,以为自己会继诸葛亮后掌政,结果却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后来因为他多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最终杨仪自杀而死。

相关参考

三国历史 作茧自缚杨仪 历史上的杨仪是怎么死的

杨仪是谁?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降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

作茧自缚杨仪 历史上的杨仪是怎么死的

杨仪是谁?杨仪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降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

历史人物 杨仪是什么结局

杨仪劳苦功高,为什么会自杀,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杨仪字威公,襄阳人,蜀国政治家中军师,起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建安十二年(216年),杨仪背弃傅群,投靠关羽,被任

历史人物 杨仪是什么结局

杨仪劳苦功高,为什么会自杀,全榜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杨仪字威公,襄阳人,蜀国政治家中军师,起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建安十二年(216年),杨仪背弃傅群,投靠关羽,被

三国杨仪简介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降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

历史人物 杨仪是个什么样的人

跟着本站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器重的杨仪究竟是怎样的人?看完你就知道了!>公元235年(蜀汉建兴十三年),蜀汉重臣杨仪因罪流放汉嘉,在此自杀。这位被诸葛亮尊称为“杨长史”的杨仪,为何会落得如此

三国杨仪是个什么样的人

记得有一位企业家在讲述他的用人之道时说:“有德有才,提拔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在三国这个人才的大舞台上,能够一展身手的多少都是有点才干的人。而对于用人的标

历史秘闻 真正要除掉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蜀汉的这位大臣

魏延、杨仪的不和已经算是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话题了,多数人对二人是各打五十大板,但是经过细致的史料对比,咱家不偏袒得说,魏延当然要对二人交恶负责,但是责任要占得比例远比杨仪要小得多。虽然以前就说过这个问题

历史秘闻 真正要除掉魏延的不是诸葛亮,而是蜀汉的这位大臣

魏延、杨仪的不和已经算是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话题了,多数人对二人是各打五十大板,但是经过细致的史料对比,咱家不偏袒得说,魏延当然要对二人交恶负责,但是责任要占得比例远比杨仪要小得多。虽然以前就说过这个问题

三国历史 大将军魏延的儿子怎么死的

魏延的儿子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追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是个英勇善战的人物,最后却在刘备死后而和杨仪反目,杨仪根据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战术派出马岱斩杀了魏延,并且被灭三族。《新三国》魏延剧照而在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