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杨仪简介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Posted 丞相

篇首语: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杨仪简介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杨仪简介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2、杨仪在除掉魏延后为什么未得到重用

三国杨仪简介 魏延和杨仪有何恩怨

杨仪(?-235年),字威公,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大臣。初为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私自投奔关羽,任为功曹。羽遣其至成都,大受刘备赞赏,擢为尚书。因与尚书令刘巴 不和,降为弘农太守。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建兴五年(227年),随亮出军汉中。建兴八年(230年),迁长史,加绥德将军。亮卒,他部署安全退军。亮生前定蒋琬继己任,仪仅拜中军师。建兴十三年(235年),因多出怨言,被削职流放至汉嘉郡。但杨仪仍不自省,又上书诽谤,言辞激烈,最后下狱,自杀身亡。

投奔刘备

建安年间,杨仪为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背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派他为信使西行去见刘备。刘备与他谈起国家军事大计,议论政治得失,非常喜欢他,于是征召他为左将军兵曹掾。及至刘备为汉中王,又升任杨仪为尚书。刘备称帝后,东征东吴,杨仪与尚书令刘巴不和,便被改任遥领弘农太守。

结怨魏延

建兴三年(225年),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代行相府事宜,准备南行。

建兴五年(227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到汉中。

建兴八年(230年),杨仪被提拔为长史,加绥军将军。诸葛亮多次出军,杨仪总是帮他制订规划,筹措粮草,做事不用过多的考虑,很快就利索地处理完毕。军中礼节制度,都由杨仪安排和检查。诸葛亮深为爱惜杨仪的才干,借助魏延的骁勇,常恨二人不能很好相处,但又不忍心偏废他们任何一方。

建兴十二年(234年),杨仪跟随诸葛亮出军屯扎谷口。秋天,诸葛亮病情加重,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t、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魏延断后,如果延或不从命,就随他的便。诸葛亮殁,秘不发丧,杨仪令费t前往揣摩魏延意图。魏延回答道:“丞相虽然身亡,但还有我呢,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天下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

大军都随杨仪徐徐退却,魏延大怒,日夜兼程,赶在杨仪大军前面,所走过的地方都烧绝阁道。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怀疑魏延。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率军出击杨仪大军,杨仪命令王平在前抵御魏延。王平骂魏延的先头部队:“诸葛公去世,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怎么敢如此!”魏延大军知道错在魏延,不听魏延的命令,都散了。只有魏延与其子数人逃亡,逃到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了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用脚践踏魏延的头颅,并且骂道:“庸奴!你还能再作恶么?”于是诛灭魏延三族。

以上为《三国志》的记载,不过据《魏略》所记,受诸葛亮托付兵权的是魏延,杨仪因怕魏延趁机相害,所以造谣说魏延要北上投敌,并发兵攻之,然而被诬陷的魏延深恐与战则清白难雪,所以只逃不战,最后终于被追杀。裴松之认为此说法是在曹魏的传言,蜀汉陈寿的《三国志》比较可信。

作茧自缚

原本杨仪认为自己被诸葛亮托付后事,又为朝廷诛除了逆贼魏延,所以自己应该会继诸葛亮后掌政,于是招呼都尉赵正用《周易》卜筮,卦为“家人”,杨仪沉默不欢。而诸葛亮生前已有密奏,认为杨仪性情急躁狭隘,有意让蒋琬担当重任,蒋琬于是为尚书令、益州刺史。杨仪到京城后,被任命为中军师,没有部属,只是自己便宜行事而已。起初,杨仪任先主手下的尚书,蒋琬为尚书郎,后来虽然都任丞相参军长史。杨仪每次随行,承担军中繁重的工作,自认为比蒋琬资历老,才能超过蒋琬,于是声色之间经常流露出怨愤表情,斥责他人叹息自己的言语发自内心。当时人家都畏惧他出言不逊,不敢与他交往,只有后军师费t前往慰劳看望他。杨仪对费t表示自己的怨恨忿怒,说了许多以前的事,还对费t说:“以前丞相去世时,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今日处世怎会落魄到这种田地呢!真是令人追悔莫及。”费t便秘密地将这些话向上奏报。

建兴十三年(235年),杨仪被废为平民,流放到汉嘉郡。杨仪到了流放地,再次上书诽谤,语气措辞激烈,于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杨仪自杀,他的妻儿老小回到蜀地。

家庭成员

杨虑:字威方,杨仪之兄。自小德行素著,在江南中带品德无人能及。一直不愿出仕为官。十七岁时夭折,乡人称他为“德行杨君”。

艺术形象

文学形象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杨仪登场于诸葛亮北伐之时。马谡拒谏失街亭一役中,身为长史的杨仪自动请缨,要前往代替马谡保守街亭,诸葛亮亦表示赞同,可见诸葛亮颇信任杨仪。可惜杨仪未出发,街亭就已告失守。自此后,杨仪常随在诸葛亮身边,一起筹划及商议军中事务。第一百零一回中杨仪建议采用轮班分兵,以为长久北征之计,便深得诸葛亮所认同。

诸葛亮临死前,将重要遗命及撤兵之计交由杨仪主理,并预料魏延将会造反,嘱咐杨仪以锦囊之策加以应付。杨仪奉命行事,在与魏延对垒的阵前策动计谋,诈降魏延的马岱随即斩杀魏延。

当魏延与杨仪互相上奏攻轧时,吴太后认为“杨仪乃文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必其人可用”;蒋琬亦对杨仪作出评价,指杨仪“为人虽禀性过急,不能容物,至于筹度粮草,参赞军机,与丞相办事多时,今丞相临终,委以大事,决非背反之人”;董允亦认为杨仪“才干敏达,为丞相所任用,必不背反”。

杨仪保诸葛亮遗柩回成都后,刘禅封他为中军师。可是杨仪却因为不甘官位下于蒋琬,常生怨言,更说出“当初宁愿投魏”的宣言。费t向后主密陈杨仪之言,后主大怒,贬杨仪到汉嘉郡为庶民。杨仪自觉羞惭,最终自刎而死。

影视形象

1994年电视剧《三国演义》:孟宪礼饰演杨仪;

2010年电视剧《三国》:陈珊珊饰演杨仪。

杨仪在除掉魏延后为什么未得到重用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怀疑态度。根据这种判断,蒋琬得知魏延率军抢先南撤,还率领留守成都的各营禁卫军北上,赶赴汉中,去阻截魏延。只不过在已经出发数十里后,听说了魏延的死讯,这才又退回成都。事情结束后,魏延被灭了三族。这就是说,无论是事发还是事后,魏延都是被当成叛乱处置对待的。

既然判定魏延是叛乱,那么,杀了魏延平定叛乱就是大功一件,理应在官爵利禄方面得到重大的赏赐才是,但是,杀魏延的丞相府长史杨仪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虽说他的那个官职由丞相府长史转为中军师,但却是有职无权,反倒成了闲人一个(无所统领,从容而已)。

那么,杨仪为什么得不到奖赏呢?

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返回蜀国,并没有把兵权完全交给他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诸葛亮病势垂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t、护军姜维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军事项。让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诸葛亮死后,杨仪命令费t到魏延军中,去探测魏延的态度。魏延说:丞相(诸葛亮)虽然逝世,但是我魏延还在!丞相府的亲信官属可以把丞相的灵柩护送回去,妥善安葬。我自当率领诸军去进击贼寇,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而断送了伐魏讨贼这样的国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部署,为他做断后将军!于是,魏延与费t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员的部署和分派,并强迫费t亲笔书写,与自己联名通知诸位将领。费t以回去和杨长史解释一下为名瞒过魏延,出营门后就拍马急行,一直跑回大营。魏延明白过来后悔不已,派人去窥视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他们准备遵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按次序出发,撤回汉中。于是大怒,赶在杨仪出发之前,抢先率领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杨仪等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随在魏延军后。魏延先到,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等命令何平在前边抵抗魏延,何平叱责魏延的先锋部队说: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这样!魏延的部下知道这件事情魏延没有道理,没有人为他出力死战,反而纷纷逃散。魏延只好和儿子及其几个亲信逃亡,奔向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

这段记载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把军队的大权交给杨仪,哪怕是临时指挥权,就连魏延、姜维这些具体带兵的人都由他亲自安排了撤退的次序。魏延让费t和他一道拟定了一个名单,准备让一少部分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大军留下来继续征讨魏国。为什么会是这样?在魏延看来,诸葛亮死后,他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领,而他和费t这个中军帐的司马联合起来,就可以发号施令指挥军队。而杨仪,只不过是一个丞相府的参军长史,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前线参谋长(有人说长史是秘书长,单纯说是这样。但由于诸葛亮是集行政军事权力于一身,丞相府也分为前线和留守两大块,所以,留守的丞相府长史蒋琬应该是更多承担秘书长事务,而随军的丞相府参军长史,履行的只是参谋长职责)。杨仪这个职务没有经过诸葛亮或者是刘禅的授权,是不能指挥军队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回来,并不是让他代替自己指挥军队。

当然,诸葛亮在杨仪和魏延之间,此时应该是偏重于杨仪,这也是他让魏延断后的原因吧。诸葛亮不放心魏延,主要是战略思想的分歧。诸葛亮是以攻代守,稳打稳扎,掠边得地,逐渐蚕食;而魏延则是打大仗,进行决战。假如魏延代替诸葛亮,就会像前文魏延安排的那样,继续和魏国作战,这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而杨仪则会很好地执行诸葛亮的临终部署,带领大军回国。

杨仪为什么又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为诸葛亮规划军队的分布编排,军队的约束调度,粮食的筹集供给,这些都做得让诸葛亮十分满意,诸葛亮也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但杨仪这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还是在刘备时代,杨仪就和尚书令刘巴有矛盾,因为不能很好地合作而被降职。尤其是和魏延,更是势同水火。魏延这个人对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能忍让。惹急了,魏延甚至会拔出刀来要杀了他。虽说这事情魏延更强势一些,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的一个杨仪,又怎能让诸葛亮放心把宰相职位交给他?反观这个费t,魏延为什么不仇视他?平常时候,杨仪和魏延动起了刀子,费t能够坐到两人中间去排解,这才是有容乃大。如前文所述,魏延让费t和自己联署下达命令,费t写了,却以说服杨仪为借口离开了魏延。这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一种掌大局的能力,所以后来费t能够成为宰相。这恐怕是杨仪所缺乏的。

后来的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

杨仪自认为把军队带了回来,又杀了魏延,这功劳肯定是大到天上去了!有了这番功劳,就应该代替诸葛亮当丞相。却不想,刘禅只给了他一个中军师,并没有给他军队,这宰相倒成了蒋琬的。杨仪自认为资历、能力都在蒋琬之上,因此心中非常怨恨。想不通你就慢慢想,再等等吧,可是杨仪不行,还要把那个愤怒写在脸上,见着人就要对人说。这样一闹,蜀国官场上都没有人敢和他来往。这倒也罢了,发发牢骚,少几个朋友,无非是不升官而已,但杨仪已经到了昏头胀脑的地步。费t因为和他关系好,前去看他,安慰他,他竟然说,要是他当时附和魏延,会有今天这般落魄吗?还说这是追悔莫及的事情,以后再想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这就不是一般的发牢骚的问题了,这是把自己放到谋逆的位置上了。因此,费t暗中告发了他,杨仪被免官流放。到了流放地,杨仪还是不安稳,继续上书诽谤,终因言辞过于激烈被朝廷下令逮捕。大概心胸狭窄之人心理都有问题,可能杨仪自己也想不到会是这种结局吧,于是自杀。

实际上,杨仪应该明白,诸葛亮只是让他领军而并没有让他代理任何高职,就是未来宰相的人选不是他。诸葛亮中意的人是蒋琬。诸葛亮曾经给刘禅有交代,如果自己离世,后事最好应该托付给蒋琬。假如诸葛亮中意的人是他杨仪,上奏皇帝刘禅也没有表示反对,他应该有所表示,至少也应该像夸奖蒋琬那样,经常说一句共赞王业的话。

实际上,杨仪领回来的是一支破碎之军!大军不能完好无损地回来,皇帝是不能心里满意的。

这应该也有杨仪的责任

杨仪不被赏赐,也应该被看作是对作乱负有一定的责任。

首先,诸葛亮对于撤兵的安排,对于魏延有一定的限制,而并不是防备叛乱。让魏延断后,只是害怕他继续作战。如果大军撤走了,魏延就是想作战,也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局面,更何况是无后勤作战。而杨仪呢,他不是让费t去传达诸葛亮的临终遗命,而是去试探魏延的态度,这就给了魏延留下继续作战的想法,毕竟,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军。

其次,杨仪迟疑不决,也让魏延有机会先行撤回。魏延突然撤走,杨仪仓促追赶,蜀国军队撤走以后,司马懿才得到消息,这说明诸葛亮在世时已经安排部署停当。这个部署就是,诸葛亮病好,继续屯田,寻机作战;病不好,撤兵回国。诸葛亮并不是突然间逝世,杨仪在命令费t前去试探魏延时,就应该做好准备,可惜杨仪在这种紧要关头,还是那么慢腾腾做事。假如没有这个魏延,即便是为了防备魏国,杨仪要想回国,也应该赶紧派一支部队占领褒谷口,因为这是咽喉之地。可惜,不知道杨仪是不知兵还是妄自尊大,等到魏延先行开拔了,这才做出反应。其实诸葛亮对此也有安排,那就是,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不理睬他,自行出发,退回汉中。实际上杨仪并没有正确理解和执行诸葛亮的这种安排。

最后,魏延也曾经上表说杨仪作乱。当奏表摆到刘禅面前的时候,后主刘禅对两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只不过在董允和蒋琬的维护下,这杨仪才过了关。尽管如此,刘禅心中的疑云就一定能够扫清吗?一个皇帝也许干任何事情都是个草包,唯独对这把龙椅最为敏感。一个曾经对自己的军队动刀动枪的人,还能够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吗?

综上所述,在朝廷来说,杨仪杀魏延,并不是杨仪的大功一件,相反,在有些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危机的制造者之一。至于魏延的被杀,只不过是必须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事情又必须有个了结而已。

相关参考

杨仪杀魏延有功为什么得不到奖赏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

蒋琬是一个怎样的人? 宽厚豁达的蜀汉宰相蒋琬

...丞相诸葛亮刚刚去世,他非常看重的两位能臣——魏延和杨仪为了争夺兵权在汉中发生火拼,最后魏延寡不敌众,被杨仪所杀。蒋琬和杨仪都是丞相府的长史,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杨仪随军出征,筹度军粮,谋划分部,想都不用...

杨仪为何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

大将军魏延的儿子怎么死的

魏延的儿子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的著名将领,他追随刘备多年屡立战功,是个英勇善战的人物,最后却在刘备死后而和杨仪反目,杨仪根据诸葛亮生前留下的战术派出马岱斩杀了魏延,并且被灭三族。《新三国》魏延剧照而在魏

大将军魏延怎斗输官阶低的杨仪

诸葛亮在西元234年第五次北伐时,突然病情加重,病逝五丈原,他死前告知丞相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撤军的安排,让大将魏延断后,若对方不听从命令,就随他便。事后魏延果然不服安排,甚至阻挠大军撤退,还

生前屡出奇谋、被刘备重视的猛将死后头颅被杨仪当球踢

三国时期蜀汉除了五虎上将外,后期最有名的猛将就是魏延,但他个性孤傲,曾骂诸葛亮不会带兵,晚年还被佞臣杨仪害死,头被对方当球踢,难道魏延有勇无谋吗?其实他不但是常胜将军,甚至还想出可行性很高的「子午谷奇

揭秘陈寿曲笔之――魏延大败郭淮费曜

本文评论依据的的史料是陈寿的《三国志》。关于魏延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按照易中天教授的看法是:诸葛亮已经发现北伐成为无法实现的梦想,只好用以攻代守的办法,走一步算一步,宁可每一次出祁山无功而返也不愿意冒险

杨仪怎么死的 三国杨仪为什么要自杀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身边的大红人,据悉杨仪最初是荆州刺史傅群辟的主簿,后来杨仪逃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而后,杨仪开始青云直上,蜀汉建立的两年后杨仪已是蜀汉的尚书,奇怪

魏延到底是怎么冤死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魏延,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费祎、杨仪、姜维、王平、马岱等人,个性迥异,背景差异也大,却都不约而同地成为了魏延冤死的凶手、帮凶、旁观者。一、杨仪世人评为心胸狭小之人,初为魏官,后投奔关

死魏延的马岱到底是什么人? 诸葛亮死后杀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死后,魏延谋反。杨仪没办法,只能打开丞相留下的锦囊,里面说让魏延在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自有杀他之人出现。杨仪如计而行,对魏延说你大声说三遍谁敢杀我,我就投降。魏延不明就里,得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