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为何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Posted 丞相

篇首语: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杨仪为何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杨仪为何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2、西汉贾谊为何深受赏识却不被重用呢?

杨仪为何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怀疑态度。根据这种判断,蒋琬得知魏延率军抢先南撤,还率领留守成都的各营禁卫军北上,赶赴汉中,去阻截魏延。只不过在已经出发数十里后,听说了魏延的死讯,这才又退回成都。事情结束后,魏延被灭了三族。这就是说,无论是事发还是事后,魏延都是被当成“叛乱”处置对待的。

既然判定魏延是叛乱,那么,杀了魏延平定叛乱就是大功一件,理应在官爵利禄方面得到重大的赏赐才是,但是,杀魏延的丞相府长史杨仪却什么也没有得到。虽说他的那个官职由丞相府长史转为“中军师”,但却是有职无权,反倒成了闲人一个。那么,杨仪为什么得不到奖赏呢?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返回蜀国,并没有把兵权完全交给他。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诸葛亮病势垂危,秘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t、护军姜维等交代后事,安排自己的退军事项。让魏延率军断后,姜维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就自行出发,退回到汉中。诸葛亮死后,杨仪命令费t到魏延军中,去探测魏延的态度。魏延说:“丞相(诸葛亮)虽然逝世,但是我魏延还在!丞相府的亲信官属可以把丞相的灵柩护送回去,妥善安葬。我自当率领诸军去进击贼寇,怎么能够因为一个人而断送了伐魏讨贼这样的国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么人,怎么能听从杨仪的部署,为他做断后将军!”于是,魏延与费t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员的部署和分派,并强迫费t亲笔书写,与自己联名通知诸位将领。费t以“回去和杨长史解释一下”为名瞒过魏延,出营门后就拍马急行,一直跑回大营。魏延明白过来后悔不已,派人去窥视杨仪等人的动静,得知他们准备遵照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营按次序出发,撤回汉中。于是大怒,赶在杨仪出发之前,抢先率领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烧毁依山而建的阁道。杨仪等凿山通路,昼夜不停,紧随在魏延军后。魏延先到,据守褒谷口,派兵迎击杨仪等。杨仪等命令何平在前边抵抗魏延,何平叱责魏延的先锋部队说:“诸葛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些人就敢这样!”魏延的部下知道这件事情魏延没有道理,没有人为他出力死战,反而纷纷逃散。魏延只好和儿子及其几个亲信逃亡,奔向汉中。杨仪派马岱追上魏延,将他杀死。

这段记载说明,诸葛亮并没有把军队的大权交给杨仪,哪怕是临时指挥权,就连魏延、姜维这些具体带兵的人都由他亲自安排了撤退的次序。魏延让费t和他一道拟定了一个名单,准备让一少部分人护送诸葛亮的灵柩回成都,大军留下来继续征讨魏国。为什么会是这样?在魏延看来,诸葛亮死后,他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领,而他和费t这个“中军帐”的司马联合起来,就可以发号施令指挥军队。而杨仪,只不过是一个丞相府的参军长史,也就是相当于现代军队的前线参谋长(有人说长史是秘书长,单纯说是这样。但由于诸葛亮是集行政军事权力于一身,丞相府也分为前线和留守两大块,所以,留守的丞相府长史蒋琬应该是更多承担秘书长事务,而随军的丞相府“参军长史”,履行的只是参谋长职责)。杨仪这个职务没有经过诸葛亮或者是刘禅的授权,是不能指挥军队的。也就是说,诸葛亮只是让杨仪“领军回来”,并不是让他代替自己指挥军队。

当然,诸葛亮在杨仪和魏延之间,此时应该是偏重于杨仪,这也是他让魏延断后的原因吧。诸葛亮不放心魏延,主要是战略思想的分歧。诸葛亮是以攻代守,稳打稳扎,掠边得地,逐渐蚕食;而魏延则是打大仗,进行决战。假如魏延代替诸葛亮,就会像前文魏延安排的那样,继续和魏国作战,这不符合诸葛亮的战略思想。而杨仪则会很好地执行诸葛亮的临终部署,带领大军回国。杨仪为什么又不被诸葛亮授予军权呢?

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杨仪为诸葛亮规划军队的分布编排,军队的约束调度,粮食的筹集供给,这些都做得让诸葛亮十分满意,诸葛亮也非常欣赏杨仪的才干。但杨仪这个人心胸狭窄,容不得人。还是在刘备时代,杨仪就和尚书令刘巴有矛盾,因为不能很好地合作而被降职。尤其是和魏延,更是势同水火。魏延这个人对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别人都让着他,只有杨仪不能忍让。惹急了,魏延甚至会拔出刀来要杀了他。虽说这事情魏延更强势一些,但“宰相肚里能撑船”,这样的一个杨仪,又怎能让诸葛亮放心把“宰相”职位交给他?反观这个费t,魏延为什么不仇视他?平常时候,杨仪和魏延动起了刀子,费t能够坐到两人中间去排解,这才是“有容乃大”。如前文所述,魏延让费t和自己联署下达命令,费t写了,却以说服杨仪为借口离开了魏延。这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一种掌大局的能力,所以后来费t能够成为宰相。这恐怕是杨仪所缺乏的。

后来的事情也证实了这一点。杨仪自认为把军队带了回来,又杀了魏延,这功劳肯定是大到天上去了!有了这番功劳,就应该代替诸葛亮当丞相。却不想,刘禅只给了他一个“中军师”,并没有给他军队,这宰相倒成了蒋琬的。杨仪自认为资历、能力都在蒋琬之上,因此心中非常怨恨。想不通你就慢慢想,再等等吧,可是杨仪不行,还要把那个愤怒写在脸上,见着人就要对人说。这样一闹,蜀国官场上都没有人敢和他来往。这倒也罢了,发发牢骚,少几个朋友,无非是不升官而已,但杨仪已经到了昏头胀脑的地步。费t因为和他关系好,前去看他,安慰他,他竟然说,要是他当时附和魏延,会有今天这般落魄吗?还说这是追悔莫及的事情,以后再想也没有这个机会了。这就不是一般的发牢骚的问题了,这是把自己放到谋逆的位置上了。因此,费t暗中告发了他,杨仪被免官流放。到了流放地,杨仪还是不安稳,继续上书诽谤,终因言辞过于激烈被朝廷下令逮捕。大概心胸狭窄之人心理都有问题,可能杨仪自己也想不到会是这种结局吧,于是自杀。

实际上,杨仪应该明白,诸葛亮只是让他领军而并没有让他代理任何高职,就是未来宰相的人选不是他。诸葛亮中意的人是蒋琬。诸葛亮曾经给刘禅有交代,如果自己离世,“后事最好应该托付给蒋琬”。假如诸葛亮中意的人是他杨仪,上奏皇帝刘禅也没有表示反对,他应该有所表示,至少也应该像夸奖蒋琬那样,经常说一句“共赞王业”的话。实际上,杨仪领回来的是一支破碎之军!大军不能完好无损地回来,皇帝是不能心里满意的。

杨仪不被赏赐,也应该被看作是对“作乱”负有一定的责任。首先,诸葛亮对于撤兵的安排,对于魏延有一定的限制,而并不是防备叛乱。让魏延断后,只是害怕他继续作战。如果大军撤走了,魏延就是想作战,也面临着孤立无援的局面,更何况是无后勤作战。而杨仪呢,他不是让费t去传达诸葛亮的临终遗命,而是去试探魏延的态度,这就给了魏延留下继续作战的想法,毕竟,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前线最高军衔的将军。

其次,杨仪迟疑不决,也让魏延有机会先行撤回。魏延突然撤走,杨仪仓促追赶,蜀国军队撤走以后,司马懿才得到消息,这说明诸葛亮在世时已经安排部署停当。这个部署就是,诸葛亮病好,继续屯田,寻机作战;病不好,撤兵回国。诸葛亮并不是突然间逝世,杨仪在命令费t前去试探魏延时,就应该做好准备,可惜杨仪在这种紧要关头,还是那么慢腾腾做事。假如没有这个魏延,即便是为了防备魏国,杨仪要想回国,也应该赶紧派一支部队占领褒谷口,因为这是咽喉之地。可惜,不知道杨仪是不知兵还是妄自尊大,等到魏延先行开拔了,这才做出反应。其实诸葛亮对此也有安排,那就是,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则大军不理睬他,自行出发,退回汉中。实际上杨仪并没有正确理解和执行诸葛亮的这种安排。

最后,魏延也曾经上表说杨仪作乱。当奏表摆到刘禅面前的时候,后主刘禅对两人都是持怀疑态度的,只不过在董允和蒋琬的维护下,这杨仪才过了关。尽管如此,刘禅心中的疑云就一定能够扫清吗?一个皇帝也许干任何事情都是个草包,唯独对这把龙椅最为敏感。一个曾经对自己的军队动刀动枪的人,还能够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吗?综上所述,在朝廷来说,杨仪杀魏延,并不是杨仪的大功一件,相反,在有些人看来,杨仪还是这次危机的制造者之一。至于魏延的被杀,只不过是必须有人要为此承担责任,事情又必须有个了结而已。

西汉贾谊为何深受赏识却不被重用呢?

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年168年),西汉时期洛阳人,今河南省洛阳东市,曾做过长沙王太傅,所以世人也称呼贾谊为贾太傅,贾长沙。是汉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的著作《过秦论》、《治安策》等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贾谊简介。

贾谊从小就刻苦读书,百家的书籍无所不读无所不通,酷爱文学的他曾经做过《左传》的注释,虽然后世流传时早已失传。公元前180年,也就是汉高后八年,吴公被任命为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便向汉文帝推荐了自己的得意门生贾谊,从此,贾谊走上仕途,被任命为博士,开始在政治舞台上活跃的出现。他在博士期间,让其他人都很敬佩他的才能,也受到汉文帝的重用。文帝二年,贾谊提出的《论积贮疏》得到了汉文帝的认可。同时贾谊还协助汉文帝修改了许多的政策和国家法令,这样一来,贾谊得罪了不少的功臣元老。汉文帝有个宠信的官员邓通,虽然他没有任何的才能本事,但是由于汉文帝的迷信将他视作心腹。他和贾谊两看相厌,在邓通屡进谗言的情况下,汉文帝疏远了贾谊,贾谊被贬出京师。在汉文帝十一年,贾谊作为梁怀王的太傅,眼见梁怀王摔死,而郁郁难安,在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贾谊因为过度忧郁而去世。享年三十三岁。

贾谊的进步主张对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贾谊的故事

贾谊的一生始终关注着国家的时政和国策,他将国家的兴衰视作自己的任务,希望用自己的能力和才能为国家付出一切,是个伟大而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是这样严肃而认真的人身上也有着许多的故事。

他从年幼时期就博览群书而财富经纶。在十八岁的时候被恩师吴公举荐,成为西汉最年轻的博士,后来却因为小人进谗陷害,被贬做长沙王太傅,虽然在后来被汉文帝重新召回,但是在不久之后因为梁怀王坠马,贾谊很快就郁郁而终。

在他任梁怀王太傅的时候,汉武帝曾经让他多教梁怀王读书,但是贾谊却认为读书固然重要,但是作为一个皇子,更重要的却是如何学会做一个正直有担当的人。又做了秦朝的例子,秦朝赵高教导秦二世的都是严刑酷吏所做的,所以秦二世一旦登上高位就开始残暴的杀人,这并不是说秦二世本来天性就如此残暴不仁,而是突出说明了后世环境和教导的重要性,贾谊对于梁怀王很是用心的教导,但是可惜的是梁怀王却意外逝世,贾谊十分自责愧疚,经常忧郁的哭泣,但是他还是用自己最后的精力为国家着想,直到最后郁郁而终。

贾谊虽然过世了,但是他所留下的思想和主张还在,汉文帝还是比较重视的,他的进步和积极的主张,在汉文帝时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大汉王朝的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贾谊怎么死的

贾谊从小就为人聪慧,博览群书,很快就声名远播,十六岁在吴公的介绍下,被汉文帝赏识并封为博士,后来又提出了许多有力的主张,为当时西汉社会的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远大的贡献。

一路成长起来顺风顺水的他,却在汉文帝要封他做公卿时,遭受了很多元老大臣的反对和阻拦,最后又被人进谗言诬陷,失宠于汉文帝,被贬到长沙做了长沙王太傅。后被汉文帝召回,又奉命做了梁怀王的太傅,但是梁怀王最后却,贾谊也在汉文帝十一年(公元前169年)忧郁而亡,享年三十三岁。

纵观贾谊的一生,他的顺风路一直截止到汉文帝要破格提拔他为公卿,这时候遭受群臣反对,并且贬斥贾谊出京师,从这时候起,贾谊开始有了自怨自艾的悲观思想,甚至听闻长沙气候潮湿难捱时,觉得自己肯定活不下去了,开始展现出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在湘江因为觉得自己和屈原一样悲苦便作了《吊屈原赋》一文,表面上是在怀念屈原,其实心底却是在自己发散着心中的牢骚和愤懑,也有了责怪汉文帝不识人才的意思,但是汉文帝却并没有怪罪于他,反而让贾谊做了几年的长沙王太傅之后,将他调回京师做了梁怀王的太傅。梁怀王是汉文帝最宠爱的小儿子,那时候,汉朝还没有立太子,若是梁怀王长大之后成为太子,那么贾谊将来就是太子太傅,差不多是做官的最高境界了,可是贾谊并没有看到这一点,他还将自己大部分的精力放在政论上,这样一来,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足足自责哭泣了一年多,直到最后他忧郁早逝。

对贾谊的评价

贾谊年仅三十三岁就病逝了,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并且非常难得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他短暂的一生内,为我国中华文化宝库留下了一份珍贵巨大的文化遗产。

同时,贾谊也是著名的作家,他创作的《吊屈原赋》、《鵩鸟赋》等都非常的有文采,表达了浓烈的思想情感。而他最为人称道的政论作品《过秦论》、《治安策》和《论积贮疏》等,言辞谨慎,逻辑紧密,对后代的散文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在西汉初年,贾谊等人在总结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上,提出了以儒治国的设想,他以清醒敏锐的历史意识和超前的政治眼光看透了当时社会所存在的隐患,又通过对仁义、法先圣、制礼仪、别尊卑的儒家主张奠定了汉代王朝社会仁与礼相结合的政治设想,并且成功的引起了当时汉文帝的注意重视,为大汉王朝在历史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的影响。

贾谊一生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当时社会的一些重大政治问题的研究上,他所留下来的著作也大多是政论性很强的文章,但他的哲学思想却完好的体现在了《道德说》中,借助当时《老子》的学说影响,表现出他一直以来完好的吸收其他的各路思想来更好的完善当时以儒家思想为体系的思想主张,这种思想上的新动向非常值得人们重视。

贾谊短短一生虽然没有登上高位,可是她的远见卓识的政论和别具一格的意见还是非常重要的,他的行为和贡献,并不是那些虽然身居高官却庸碌一生的人所能比拟的。

相关参考

死魏延的马岱到底是什么人? 诸葛亮死后杀

三国演义里,说诸葛亮死后,魏延谋反。杨仪没办法,只能打开丞相留下的锦囊,里面说让魏延在阵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自有杀他之人出现。杨仪如计而行,对魏延说你大声说三遍谁敢杀我,我就投降。魏延不明就里,得意洋...

庞统是谁

一提到庞统人们就不由得想起了诸葛亮,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不过,相对于诸葛亮的出山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结果庞统就要凄惨一些,最初,庞统投靠孙权可是却不被孙权所重用,孙权为何不用庞统呢?同为名士庞统与诸葛亮为何

杨仪怎么死的 三国杨仪为什么要自杀

杨仪,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身边的大红人,据悉杨仪最初是荆州刺史傅群辟的主簿,后来杨仪逃离傅群,前往投奔襄阳太守关羽。关羽任命他为功曹。而后,杨仪开始青云直上,蜀汉建立的两年后杨仪已是蜀汉的尚书,奇怪

三国刘巴为何不被重用

三国时的「刘巴」,可谓是不亚于「诸葛亮」的一代奇才;然而,他的一生却怀才不遇。出身名门鄙视刘备刘巴,字子初,零陵人。祖父「刘曜」,苍梧太守。父「刘祥」,江夏太守、荡寇将军。刘巴少时就很有才干,远近闻名

蒋琬是一个怎样的人? 宽厚豁达的蜀汉宰相蒋琬

蜀汉丞相诸葛亮刚刚去世,他非常看重的两位能臣——魏延和杨仪为了争夺兵权在汉中发生火拼,最后魏延寡不敌众,被杨仪所杀。蒋琬和杨仪都是丞相府的长史,诸葛亮北伐的时候,杨仪随军出征,筹度军粮,谋划分部,想都...

魏延真有反叛之心吗? 诸葛亮死前为何要设计杀魏延

...道,蜀汉除了五虎上将以外还有一员大将,就是魏延了,诸葛亮在临死前担心在自己死后魏延会有反叛之心,自己在世的时候还能威慑魏延,自己一但去世了,掌有兵权的魏延就会造反,于是诸葛亮就给马岱留下一条计策,与杨...

孙策死后周瑜为何不被孙权重用

周瑜有几个细节,或许他自己没有注意,但在孙权心中,却可以能引起别的想法。当孙策死后,孙权奉命继任。此时、周瑜率军回吴奔丧。自古以来,带兵入城都是君主大忌,周瑜到底是想护卫孙权,还是要铲除孙权呢?估计从

杨仪在除掉魏延后为什么未得到重用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

杨仪杀魏延有功为什么得不到奖赏

魏延是后主刘禅时期的蜀汉国大将,在诸葛亮死后因为作乱被杀。在事发过程中,魏延和杨仪都上书朝廷,说对方造反。后主刘禅拿不定注意,讯问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长史蒋琬,他们两人都保证杨仪不会叛变,对魏延却持

大将军魏延怎斗输官阶低的杨仪

诸葛亮在西元234年第五次北伐时,突然病情加重,病逝五丈原,他死前告知丞相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撤军的安排,让大将魏延断后,若对方不听从命令,就随他便。事后魏延果然不服安排,甚至阻挠大军撤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