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历史 宋代铜矿开采冶炼技术的发展
Posted 县志
篇首语: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宋朝历史 宋代铜矿开采冶炼技术的发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朝历史 宋代铜矿开采冶炼技术的发展
(一)人陆容《菽园杂记》中所引《龙泉县志》的作者及时代明代人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有五条材料引自《龙泉县志》一书,这五条材料分别叙述了采 银、采铜、青瓷、韶粉(铅粉)、香蕈等生产过程及生长的情况。长期以来,人们对《龙:录县志》的作者和写作时代从未进行过认真的考证,不少学者往往视其为 明代的材料而加以引证,然而如果细加推敲,《菽园杂记》所引《龙泉县志》的作者及写作时代则可以定位于南宋时期。本节即是对此进行的考证。 陆容,字文量,号式斋,太仓人。《明史》中他的传是附在张泰传中的,内容十分简略,亦未提到他的生卒年代。据陆容在《菽园杂记》中的自述:“景泰间 (1450~1456)学教谕严先生敏妻病,予时为学生……”,“予游昆庠八年……”,可知陆容曾为昆山县学学生。他于天顺三年(1459)中应天府乡 试,成化二年(1466)始登进士第,历任南京吏部验封司主事、武库司员外郎、职方郎中、武选司郎中、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后赍捧还京,又疏漕渠利病,鲡 缅万言,未报,谗口铄之,遂致其仕。卒年五十九”。关于陆容的生卒年代,梁廷燥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他所编纂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中记为生于明英宗 正统元年,卒于明孝宗弘治七年,但没有注明材料的来源。其后,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中提到陆容的辞世年代是“弘治九年(甲寅年)”,公元纪年 为1494年,并标注参考了“吴宽浙江参政陆公墓碑文”和《明史》中陆容的传。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佚之点校的《菽园杂记》,点校说明中关于陆容的辞 世年代记为“卒于孝宗弘治九年(一四九四)”,但对辞世年代的确定未作任何说明。根据姜亮夫的提示,我查阅了吴宽为陆容撰写的墓碑铭,铭文中明确提到“弘 治七年七月戊申,浙江右参政致仕陆公以疾卒于家……卒年五十九”,可证陆容是卒于弘治七年(1494),而弘治七年正是农历甲寅年。因此,姜亮夫的《历代 人物年里碑传综表》将陆容的辞世年代写成弘治九年无疑是错误的,佚之则很有可能未加考证而将这一错误写入《菽园杂记》点校说明之中。从吴宽和张大後均记述 陆容“卒年五十九”推断,他的生活年代应为明宣德十年至弘治七年(1635~1694)之间。 > > 据《四库全书总目》记载,陆容编撰的 《菽园杂记》“乃其札录之文,于明代朝野故实叙述颇详,多可与史相考证”。他的书中既载有前人所记之事,又有自己逐年亲历或所闻之事,其中记录年代最晚的 是弘治七年(1494)六月的内容,载于最后一卷。由于陆容辞世的年代已知是弘治七年七月,因此,陆容的《菽园杂记》可以说是他辞世前的最后一部著作。 > > 陆容在《菽园杂记》卷一四中的采铜、采银、青瓷、韶粉、香蕈等五条记载后面专门注日:“已上五条出《龙泉县志》”。陆容的注文清楚地表明,上述五条内容 并不是陆容自己亲见亲闻,而是出自前人撰写的《龙泉县志》一书。那末,从查清《龙泉县志》是何时人所撰人手,就可以大体上确定上述采铜与采银记载所属的朝 代。 > > 地方志的编撰,盛行于。虽然宋代编写的大量地方志现在早已湮没散失,但不少书名仍保留在明清地方志和目录书的记载中,为查找 考证提供了依据。经查找,我发现宋、明两代各有一人撰写过《龙泉县志》,而这两部书均已无存于世。其中一人是明代龙泉县人叶溥,撰《龙泉县志》二十卷。那 么,《菽园杂记》中的《龙泉县志》是不是叶溥写的呢?让我们看一下叶溥的生平。叶溥,《明史》无传,其生卒年代不详,根据明、清地:号志的零散记载,他于 明朝弘治八年(1495)中乡试举人,十八年(1.505)始登进士第,嘉靖五年(1526)知大名府,后官至江西左布政。虽然叶溥的生卒年代和其所著 《龙泉县志》的成书时间史无记载,但是,将叶溥与陆容的生平年代作一对比,就会看出叶溥不是《菽园杂记》引录的《龙泉县志》的作者。叶溥中乡试举人与陆容 中乡试举人的时间相差36年,中进士的时间相差39年,而在叶溥中乡试举人的前一年,陆容就已辞世。如果以当时士人一般的受学对间推算,叶溥中乡试举人时 的年岁恐怕是在二十多岁,以他当时的年龄、学识和阅历而论,无论如何不可能在他中乡试举人前就已写出《龙泉县志》,并被录入陆容的《菽园杂记》中。因此, 被陆容《菽园杂记》引录的《龙泉县志》无疑是生活在叶溥之前的人撰写的。 > > 另一个撰写了《龙泉县志》的人是宋代的陈百朋。据明代的《嘉 靖浙江通志》记载,宋人陈百朋(此书误将“朋”写为“明”)著有《龙泉志》、《括苍续志》、《嘉志》、《绍定青田志》、《嘉泰括苍志略》、《咸淳缙云志》 等多部南宋处州地区的州县志。虽然《嘉靖浙江通志》将书名记为《龙泉志》,比《菽园杂记》所记书名少一“县”字,但实际上,有无“县”字并不妨碍判断此书 是否由陈百朋撰写。书名记载上的不同,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陈百朋原书名并无“县”字而被后人加入;二是原书名有“县”字而后人在辗转抄刻时省去或漏 掉“县”字。另外,现存宋人所编书目中未见《龙泉志》的记载。其所以如此,也不外乎两种原因:一是因为《龙泉志》成书的时间较晚,未能收入当时宋人所编的 书目中;二是刻印数量少或未进入贸易市场,没能流传开来。陈百朋确有其人,这是毫无疑义的,他撰写的其他一些书在宋人、元人和明清人书籍中均有记述。例 如,宋人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中有“郡人陈百朋…撰写了《括苍志续》的记载。明代人何镗在其所撰《栝苍汇记》序中也提到:嘉泰初(按:嘉泰元年为 1201年),郡人陈百朋始为栝苍志“同一书中的《选举表》内还有宋理宗淳祜辛丑年(1241)陈百朋获特奏名进士的记载。从以上记载中作者均作”陈百朋 “看,《嘉靖浙江通志》作”陈百明..应属字形相近之误写。总之,陈百朋的《龙泉志》虽然只被记入《嘉靖浙江通志》一书中,但上述其他记载却表明:南宋处 州的确有编写了多部地方志的陈百朋其人,他曾屡试不第,终于在数十年后获得特奏名进士。从《嘉泰括苍志略》及《咸淳缙云志》等书以编撰时的年号作为书名来 看,陈百朋是一个高寿之人,他的著书生涯至少从宋宁宗时期至宋度宗时期,长达约七十年左右。陆容所引的《龙泉县志》应是指陈百朋编撰的《龙泉志》,这部书 反映了南宋时期龙泉县的情况。此为依据之一。相关参考
宋朝文化发展科技宋代,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推动下,科学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上的一个高峰,也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中国四大发明,在宋
求助云南会泽历史文化和旅游景点会泽是云南最早设置郡县的地区之一,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设置郡县,至今已有两千年的置县历史。会泽历史上由于铜矿丰富,开采、冶炼、鼓铸、京运具有相当规模,社会经济
·潘云从潘云从,有色金属冶金工程技术专家。主持永平铜矿、贵溪冶炼厂(一期工程)等大型工程的总体设计;组织现代化铜冶炼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移植工作;参与主编《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大型设计工具书。为推
宋朝瓷器,以其古拙深重、素雅简练,一起又千姿百态、各竞风流的气候为汉族劳动公民在国际技术发展史上矗立起一座让世人慕名的丰碑。首要有以下几个特色1、打破南青北白”的局势2、品类繁多,器型多样。最受欢迎的
一次“仁慈的雪崩”——加拿大莱杜铜矿雪崩1935年,一位名叫莱杜的法国勘探者在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发现一个冰川地带有着丰富的铜矿矿脉。于是纽约一家采矿公司就大量开采这种稀有矿。1965年2月18日9时57
1907年2月足尾铜矿罢工事件明治时代最激烈的一次劳资冲突事件。明治中期,随着足尾铜矿的开采,矿毒造成严重灾害,严重危害渡良濑川两岸居民。1907年2月,大日本劳动至诚会组织足尾铜矿矿工要求改善工作待
两宋时期,随着矿产开采量的大幅度增长,从事矿冶业生产的人户数量也显著增加,特别是北宋时期,大、中型矿场常有数千乃至数万人劳作,信州铅山场和韶州岑水场两大产铜地的生产者都曾多达十余万人,这种大规模的
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已高度发展。为王室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除了采矿、冶炼一系列程序外,还有制模、制范、浇铸、修整等工艺,各种工艺都有专门的奴隶和工匠,其生产规模之大与技术水平之高,是
美国探明的可开采页岩气的储量约1275万亿立方英尺。页岩油在全速开采的情况下基本可以完成自给。(中国储量更大,但开采也更难)页岩气开采技术从上世纪中叶就已经开始应用,但真正蓬勃发展是从本世纪初开始的。
城市发展两宋时期,人口在1万至10万之间的城市,有好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例如建隆元年(960)淮南东路的宿州城(今安徽宿县)一场大火烧毁民舍1万余区,受灾人口有好几万。像广南东路北部的连州(今广东连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