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人物 潘云从人物简介
Posted 知
篇首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知名人物 潘云从人物简介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知名人物 潘云从人物简介
·潘云从
潘云从,有色金属冶金工程技术专家。主持永平铜矿、贵溪冶炼厂(一期工程)等大型工程的总体设计;组织现代化铜冶炼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移植工作;参与主编《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大型设计工具书。为推动我国铜冶金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潘云从,1928年9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今湖州市)南浔镇。父亲在铁路和运输部门工作,常因工作调动,家庭随之迁移,因此在青少年时期他就到过祖国许多地方,领略了祖国的一些矿产地,培养了他对矿冶事业的兴趣,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冶金工程师。高中毕业后,考入了当时因战乱迁校于苏州的河南焦作工学院矿冶系。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转入沈阳工学院(后改名为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1952年8月于冶金系有色冶炼专业毕业。
1952年9月,分配至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工作,分管沈阳冶炼厂、葫芦岛锌厂等冶炼、加工厂的生产,经常深入生产现场,从而使他对铜、铅、锌等金属的生产技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955年4月,潘云从被抽调参加中条山铜矿建设条件调查,其后留矿从事建矿筹备工作,1956年6月,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简称中条山)成立后他任公司设计管理科副科长。在中条山8年工作期间,参加了铜矿峪等三个矿山和机修、冶炼厂(后缓建)等大规模建设。经历了胡家峪、篦子沟两矿和机修厂从设计、建设到投产的全过程,通过刻苦学习和工作实践,他对重有色金属企业基本建设程序更加熟悉,对技术管理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在建设初期,潘云从配合设计部门做了大量前期工作,他踏遍了中条山百里矿区。工作中他注重调查研究,为公司建设出谋划策,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议。例如:篦子沟铜矿现在的原矿运输和选矿厂厂址总体方案就是采纳了他的意见后形成的。再如:胡家峪南和沟坑最终地质报告仅提交了铜矿石中伴生钴的储量,根据钴的物相分析,潘云从认为铜矿体上下盘的黄铁矿体,也应含钴,根据他的建议经采样分析证明确含有较高品位的钴,经论证具有同时开采的价值,并提出了开采工业指标。后经冶金部批准开采,从而增加了南和沟钴金属的储量。潘云从为中条山初期创建做出了较大贡献。
1964年,潘云从调入南昌有色冶金设计院(简称南昌院)工作,出任江西有色冶炼加工厂项目总设计师。他组织了调查研究和工业试验,还成功地组织了50余台铜加工设备的非标准设备设计。该工程于1969年全面顺利投产。
1973年,他主持编制了江西铜矿建设规划。规划建议扩建开发位于赣北的德兴、永平等5座大型铜矿山,达到年产铜10万吨的规模,并在贵溪建设铜冶炼厂,集中处理各矿山生产的铜精矿。该规划后来为国家决策建设江西铜基地起到积极作用。
1973年至1977年,他参与主持江西永平铜矿总体设计,任设计队队长兼项目总设计师。该矿山规模为日采选铜硫矿石1万吨的大型露天矿。项目建设中采用了许多新技术新设备,由于主要设计方案正确,于1983年建成顺利投产,这是我国一次建成日采选万吨矿石的首座大型铜矿。投产后经济效益显著。
1978年至1985年,潘云从参与主持了贵溪冶炼厂(简称贵冶)第一期工程建设的总体设计,任该项目设计队队长兼项目总设计师。这是我国首次采用世界上先进的闪速熔炼技术的大型铜冶炼厂。工程的主要工艺技术和设备由国外引进,但界区内、外的国内配套项目多、单项规模大、技术复杂、环保要求严,设计采用许多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成功地解决了国内设计与国外先进技术的配套接轨问题。贵冶一期工程于1985年底竣工,一次投产成功。该工程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生产后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环境保护先进企业和全国工业污染防治十佳企业。他为贵冶一期建设做出了贡献。
1984年,潘云从担任院总工程师后,主管上海、沈阳、常州、贵溪等冶炼厂铜电解精炼工程,以及上海冶炼厂(简称上冶)连铸连轧工程和富春江冶炼厂(简称富冶)粗铜冶炼工程,均顺利建成投产。贵冶电解和上冶连铸连轧、富冶粗铜冶炼分别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和二等奖。他十分重视技术开发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组织了对贵冶引进技术和设备的消化、吸收、移植的设计工作,并将回转式精炼炉、铜阳极自动定量浇铸、电热蒸发结晶硫酸镍等技术和设备分别移植到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简称大冶)和上冶工程中获得成功,并获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两项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南昌院在90年代成功设计金隆铜业公司和伊朗哈通·阿巴德铜冶炼大型闪速炉炼铜工程创造了条件。由他主持开发的杭州天子岭垃圾填埋场工程,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建成了国内第一个垃圾卫生填埋场。该项目获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并被建设部定为垃圾填埋示范项目。
潘云从198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组织多个铜冶炼加工厂的设计尽心尽力
20世纪60年代我国开始大、小三线建设,华东计委确定在江西建设一批小三线项目。1964年潘云从主持了江西有色冶炼加工厂的总体设计,该工程为铜、铅、锌冶炼和铜的板、带、管、棒、丝材加工的小而全的有色金属冶炼加工项目,为小三线军工项目配套生产有色金属材料。工厂建在森林茂密的山沟里,必须重视环境保护,不能破坏森林,以达到分散、隐蔽的要求。60年代中期国内主要铜冶炼厂均采用鼓风炉、反射炉或电炉等火法熔炼工艺,冶炼烟气含SO2浓度低,不能回收制酸,烟气放空环境污染严重。面对这个难题,他调研了国内多家铜冶炼厂后,认为年产电解铜200吨的广东马坝冶炼厂采用的硫化铜精矿硫酸化焙烧—浸出—电积工艺能满足要求,其焙烧烟气SO2浓度高,可以回收制酸,达到不破坏森林、靠山隐蔽的目的。为了验证该工艺对德兴铜精矿的适应性,他率领设计人员在马坝冶炼厂进行工业性试验,获得了第一手设计资料,顺利完成了该厂铜冶炼(规模2000吨/年)年间的设计任务。铜加工车间产品方案复杂,品种规格多,60年代中期铜加工设备几乎没有定型产品,因此组织了30余人的设备设计队伍,选择上海三家铜加工厂为样板,对50余种加工专用设备开展现场三结合设计和深入制造厂跟踪制作。实践证明,这批设备设计质量高,投产时都顺利运行,加工出合格产品。在5年的工厂建设期间,他始终坚持在现场,与设计人员一起配合施工、试车,直到顺利投产。
1984年潘云从任院总工程师后,主管贵溪、沈阳、上海、常州、富春江等冶炼厂的铜冶炼项目的总体设计工作。贵冶铜电解精炼年产7.5万吨阴极铜的一期工程设计中,首次在国内采用了大型电解槽和大极板生产,选用了多种先进工艺和设备,如净液工艺采用了诱导法脱砷技术,使砷、锑、铋的脱除率达90%以上,较传统工艺提高了30%~50%。电解极板作业采用了多种机械化作业机组和多功能专用吊车等先进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这些技术和设备,在其后由他主管的沈阳新兴铜业公司生产规模为10万吨/年的大型铜精炼厂的设计中又一次成功地得到应用,使我国铜电解精炼的生产技术跃上世界一流水平。年产6000吨的富冶是典型的小型粗铜冶炼厂,在技术改造中,采用富氧密闭鼓风炉熔炼和连续吹炼炉铜锍吹炼,成功地解决了小型铜冶炼厂熔炼和吹炼的烟气回收制酸问题,使硫的回收率提高到90%以上,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他在主管这些铜冶炼设计项目时,鼓励和支持设计人员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所完成的设计工作中充分体现了我国铜冶炼生产技术发展和进步的水平。
为江西铜业公司建设勤奋工作二十余年
20世纪70年代初,江西省赣北地区德兴、永平等大型矿山经地质勘探证实为储量丰富的大型铜矿,铜金属储量约占全国的1/5,建设条件优越。1973年冶金工业部(简称冶金部)通知南昌院负责编制江西铜基地的建设规划,潘云从受命组织规划组,对德兴、永平、武山、东乡等铜矿进行了调查研究,任规划负责人。1973年11月完成任务,上报冶金部。规划论述了江西铜矿资源丰富,建设条件优越,提出尽快扩建德兴等四大铜矿的建设方案,总建设规模为年产铜10万吨,并在贵溪县建设中心冶炼厂,集中处理各矿山产的铜精矿,它为以后国家决策建设江西铜基地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当年底国家批准了建设永平铜矿的设计计划任务书。1973年至1977年,潘云从主持了永平铜矿的总体设计,任设计队长兼项目总设计师。永平铜矿为大型铜硫露天矿,建设规模为日采选铜硫矿石1万吨。工程采用许多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为我国首座一次建成1万吨/日规模的大型铜矿山,主要设计方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建设过程中,对该矿上马有过争议,他力陈该矿的优越条件,应予继续建设,取得上级同意。该矿除年产铜金属量1.9万吨外,还副产硫精矿100万吨,可以成为接替正在减产的白银有色金属公司的硫精矿生产基地。该矿于1983年顺利建成投产,成为江西铜业公司(简称江铜)经济效益最好的矿山。
1977年4季度,冶金部在江西召开江西铜基地采矿科学会议,论证铜基地在矿山建设中的重大技术方案。潘云从组织编制了永平和城门山两大铜矿建设规划和开采中的重大技术方案,对城门山铜矿提出的开采和排水方案,引起与会代表的极大兴趣。
1977年底,潘云从调任德兴铜矿扩建至日采选7万吨规模的项目总设计师。设计在现场进行。1978年5月完成了初步设计,后因冶金部决定该矿外委美国福陆公司进行设计而没有审批。但其中的一些方案,为德兴铜矿后来扩建所采用。
1978年,国家计委正式批准江西铜基地设计任务书,标志着大规模建设开始,潘云从调任贵冶一期工程设计队队长兼项目总设计师,从1978年下半年至1985年底,共7年多时间,从设计准备工作开始,直到一期工程顺利投产为止。以后他虽在院内任技术领导工作,但仍主管江铜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如贵冶一期电解精炼、氧化砷回收等,直到1991年退休。潘云从为江铜的建设勤奋工作20余年,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持完成贵溪冶炼厂一期工程的国内配套设计
贵冶按国家计委批准的设计任务书最终建设规模为年产铜20万吨及相应副产的硫酸,第一期工程年产铜9万吨,副产硫酸34万吨。1978年3季度,潘云从受命为该工程设计队长兼项目总设计师。当时部分设计人员在北京与外商进行引进技术和设备的合同谈判,他带领其余设计人员奔赴现场开展设计准备工作,布置勘察任务,收集设计基础资料,编制贵溪冶金工业区总平面规划图。1979年初正式开始了贵冶的设计工作。
贵冶采用先进的闪速熔炼工艺,它生产效率高、节省能源、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少,是世界上先进的炼铜工艺。工程由南昌院承包总体设计。项目多,工作量大,其中,熔炼和制酸界区内主要生产部分又涉及到中、日、芬三方交叉配合设计,组织工作复杂,设计质量把关非常重要。由于设计协调工作组织出色,经施工实践证明,设计质量良好,与国外设计顺利接轨。
该工程国内配套设计有很多首次遇到的技术难题。如铜精矿预干燥系统,单台干燥窑需处理80~100吨/时的铜精矿,湿精矿水分高,黏结性强,解决顺畅给料是一大难题。潘云从与设计人员认真研究,精心设计了水冷螺旋加料机,替代传统的溜槽,从根本上解决了堵塞问题,取得良好效果。对铜精矿干燥尾气的收尘工艺,当时国内基本采用旋风加水膜收尘的工艺,金属损失大,设备腐蚀严重,洗水还会产生二次污染。设计中反复研究,采用了低温烟气电收尘技术,对低温高湿烟气运行操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烟气结露和烟尘粘结等难题。
潘云从重视工厂的环境保护质量,1979年设计工作刚展开时,他及时组织了贵冶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范围广,项目多,大气评价范围达320平方千米,土壤评价范围为80平方千米,保证了设计有完善的环保措施和环境监测设施,并对企业投产后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了预测。在国内冶炼厂设计时进行这样全面的环境评价工作还是首次。正因如此重视环保工作,贵冶投产后证明它是一座清洁工厂,先后获得国家环保先进企业和全国污染防治十佳等荣誉称号。
贵冶一期工程在1980年开工不久,就遇到全国基建计划调整的形势,工厂要缓建3年。面对陆续到货的总价值近1亿美元的进口设备如何维护保管的难题,潘云从参与了后来被称为“以厂房代库”和“大型设备就位维护”的积极措施,从而节约了投资3000多万元和争取了两年建设期,使贵冶能在恢复建设后仅两年就建成投产。
贵冶一期于1985年底一次投料试产成功,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铜冶炼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该项工程获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和国家优秀设计银质奖。该项工程倾注了潘云从的全部心血,功不可没。
重视先进技术研究和开发
潘云从十分重视国外引进技术及设备的消化移植和新技术的开发工作。他组织了贵冶引进技术及设备消化吸收和移植工作,编写和整理出系列论文和资料,并尽量运用某些单项引进技术逐步应用到有条件采用的工程中去,为后来南昌院能成套自行设计闪速熔炼工厂创造了条件。
20世纪80年代初,潘云从组织了阳极铜自动定量浇铸技术消化移植于上冶工程中,使铜阳极铸锭实现了自动化,阳极板重量误差减少到±2%,改善了阳极质量。在大冶火法精炼工程中,组织移植了回转式精炼炉技术,并结合国情,将精炼高温烟气予以余热利用,产出蒸汽和预热空气,以节约能耗。这两项技术的消化移植成功,分别获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国内先后引进了十几条光亮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在潘云从组织下,南昌院积极参加了上冶由国内有关单位共同自行研制的第一条光亮铜杆连铸连轧生产线的设计。该工程分别获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优秀设计和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末,由潘云从组织开发的杭州天子岭垃圾卫生填埋场工程,是一项环保和市政工程。他把有色冶金矿山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运用于城市垃圾填埋。当时这项技术在国内刚刚起步,设计取得成功,投产后运行良好,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该工程获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优秀设计一等奖,并被建设部定为垃圾填埋示范项目
为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建设和技术进步发挥余热
1991年5月潘云从退休后,受聘为院技术顾问,负责指导院内冶炼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参加有色金属冶炼系统的一些技术活动,继续为有色金属工业建设事业做出贡献。在指导上冶铜冶炼分厂搬迁改造工程设计中,他经常与设计人员一起深入现场,研究改造技术方案,参与制定“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的方案。1997年至1999年在指导伊朗哈通·阿巴德铜厂详细设计阶段的工作中,他不仅完成了大量审定工作,还亲自动手参加“技术秘密”文件编写与审核,为保证设计文件的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潘云从还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委托,参与编纂大型设计工具书《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简称《手册》),任副总主编和铜冶炼篇主编。该《手册》是一部为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人员使用的大型专用工具书,全书共4卷,约700万字。《手册》分述了铜、镍、铅、锌、铋、锡、锑、汞、金、银和铂族等金属及伴生元素的提取工艺技术,还包含冶炼烟气收尘设计、通用设施和常用数据等内容。《手册》是有色金属冶炼生产技术和设计技术的经验总结,已于1996年出版。该《手册》获得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参与主持编制了《铜冶炼厂建设标准》(简称《标准》),该《标准》总结了40多年来铜冶炼厂建设经验,贯彻国家发展有色金属工业的方针政策,是为国家对铜冶炼厂工程项目建设决策服务和控制项目建设水平的全国统一标准,是评估和审批工程项目的重要依据。该《标准》已于1995年2月经建设部和国家计委批准在国内实行。
简 历
1928年9月4日 出生于浙江省吴兴县。
1948~1950年 在焦作工学院矿冶系学习。
1950~1952年 在东北工学院冶金系学习。
1952~1954年 任东北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技术员。
1954~1955年 任东北粗铜冶炼厂筹备处技术员。
1955~1956年 任重工业部中条山铜矿工作组技术员。
1956~1964年 任中条山有色金属公司设计管理科副科长、一级技术员
1964~1995年 任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项目总设计师、总设计师室主任、总工程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1991年5月 退休。
主 要 论 著
1 Pan Yuncong,Zhang Wenhai. Guixi Smelter—Newly built copper flash smelt-ing plant of PRC. 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international flash smeltingcongress. 1986.337~350
2 潘云从主编.重有色金属冶炼设计手册.铜冶炼篇.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5
3 潘云从,王达成主编.铜冶炼厂建设标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相关参考
西晋是群英荟萃的年代。>> 平吴后的太康年间,政治和社会都比较稳定,文人学士争着歌功颂德,作品盛极一时,后人称之为“太康文学”。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云)、三
西晋是群英荟萃的年代。>> 平吴后的太康年间,政治和社会都比较稳定,文人学士争着歌功颂德,作品盛极一时,后人称之为“太康文学”。代表人物有一左(左思)、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云)、三
何腾蛟是南明官员,受到南明皇室的重用。然而他本人实际上才能不显,后人有嘴巴毒一点的,直接给他戴上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帽子。 何腾蛟,字云从,生于公元1592年,去世于
高攀龙(1562~1626),中国明代大臣,东林党领袖之一。字存之,又字云从,世称景逸先生。南直隶无锡县(今江苏锡山)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授行人。二十一年,因语侵内阁,谪揭阳县添注典史
何腾蛟(1592~1649),中国南明抗清将领。字云从。贵州黎平人。明天启举人。崇祯初授南阳知县,累迁至湖广巡抚。南明弘光政权建立后,仍留旧职,加兵部右侍郎,兼抚湖南。清顺治二年(1645)六月,
何腾蛟 何腾蛟是明末清初将领,曾经与旧部农民军合作,共同抵抗清军,组建荆湘十三镇抗清,最终兵败被俘而死。为何有人认为是误国之人? 何腾蛟简介 何腾蛟(1592年—1649年),字云从,贵州黎
何腾蛟是南明官员,受到南明皇室的重用。然而他本人实际上才能不显,后人有嘴巴毒一点的,直接给他戴上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帽子。 何腾蛟,字云从,生于公元1592年,去世于公元1649年,是贵州黎
人物档案 姓名:高攀龙 别名:存之、云从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朝代:明朝 出生地:江苏无锡 出生时间:1562年 去世时间:1626年 职业:政治家 代表作品:《高子遗
高攀龙(1562年-1626年),字存之,又字云从,江苏无锡人,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林小静。>高攀龙是明朝东林书院的创始人之一,字云从、存之,现江苏无锡人。高攀龙既是明后期著名的理学家,也是重要的政治家,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