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第五节 靖难之役,乾坤已定

Posted 明朝

篇首语:少年乘勇气,百战过乌孙。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第五节 靖难之役,乾坤已定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第五节 靖难之役,乾坤已定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朱允密令张、谢贵动手削燕。同时密敕北平都指挥张信逮捕朱棣。> >   然而,朱允派先锋张信前去捉拿 朱棣后,这边等了许久,迟迟没见张信行动,甚至连人影也没了,如同泥牛入海。为了安全起见,齐泰又派曾经打探过燕王朱棣的张和谢贵前往北平。这次出使, 张和谢贵的身份大是不同,因为他们带上了皇帝朱允的诏书。他们有权率兵包围燕王府,甚至逮捕燕王朱棣的下属官员。> >   弄了这么大的排场,可见朱允削藩的决心很大。但是,朱允心慈仁厚,再三告诫张、谢二人,不可为难朱棣。想削弱能征善战的朱棣,如果不用强力,不会有好结果。朱允姑息养奸,无论从他的性格,还是行动上分析,消藩都是矛盾的,因而不会有好结果。> >    与朱允不同,朱棣却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张信告密后,朱棣当机立断,召集大军,命大将张玉和朱能为帅,严密保护燕王府。燕王府的保卫工作还没布置妥 当,张和谢贵就捧着圣旨,优哉游哉地来了。府上的兵力太少,无法与中央大军抗衡,朱棣就摆空城计。经过细心安排,朱棣彬彬有礼,恭请张和谢贵进入燕王 府。燕王府比地狱还可怕,张和谢贵死活都不去,坚持要求朱棣走出来,跪接圣旨。> >   在紧要关头,朱棣又使一计,他告诉张、谢二人,已经逮捕妄图造反的人,需要中央使者进府,验明造反者的身份。对方老奸巨猾,张和谢贵应付不过来,只得进入燕王府。他们是这么想的,圣旨没要求抓捕燕王。即使朱棣图谋不轨,也不会这么快就发难。> >   尽管燕王府很恐怖,作为朝廷的使者,张和谢贵认为,他们的命还是勉强可以保住的。> >   在大堂中央,朱棣坐着,一副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好像疯病还没好。> >   想到外面传说,朱棣是装疯的,张和谢贵不禁对望一眼,心扑通、扑通地跳,刚想转身跑出去,大堂上突然冒出一帮凶神恶煞的武夫,将他俩团团围住。> >   见张和谢贵连胆都给吓破了,朱棣有气无力地咳了一声,众武夫纷纷散开。朱棣说了几句话,都问中央对他装疯的看法。张和谢贵被吓傻了,说话结结巴巴,就像有口吃。> >   一小会儿后,侍仆端来瓜片。张和谢贵正想找个话题岔开这个关于装疯的痛苦的谈话,就伸手接瓜。> >   突然,朱棣直挺挺地跳起来,大嚷大闹。朱棣的意思是,虽然身为皇亲国戚,他每天都为生命担忧,简直生不如死。既然没有比生不如死更坏的了,他就什么都敢干。> >   接下来的事就很简单了,张和谢贵被捆绑起来。他们是生是死,全在朱棣的一念之间。> >   按理说,张和谢贵是带着军士来的。他们被捆绑,带来的军士应该站出来干预。但是,这两个人不仅轻信,还很迂腐。进门时,燕王府上的人告诉他们,其他军士级别不够,不能进入王府,张和谢贵竟然死守迂腐的规矩。> >   既然中央颁发了逮捕的诏书,已经被逼上梁山了,朱棣就要大干一场。在大堂正中央,当着府上诸人的面,张、谢贵和葛诚等几位中央使者,统统被朱棣斩首示众。> >   中央的使者被杀了,不管朱棣当初的意愿如何,结果只有一个:他走上了造反的路。造反是一条不能回头的路,只可往前,不成功,就成寇。> >   张和谢贵等领头羊被杀害后,中央派来的其他军士顿时成了乌合之众,纷纷沦为朱棣的刀下鬼。之后,燕王府上就像喷发了火山一样,将整个北平城都给震惊了。因为,从燕王府上,冲出一支彪凶悍无比的军队,以闪电般的速度,眨眼间就占领了北平的九道城门。> >   占领北平的九道城门,就意味着掌握北平城的控制权。尽管朱允之前花费了无数心思,苦苦安插忠臣良将守卫,北平城最终还是落入朱棣的掌握。因为朱棣不仅老谋深算,还有几位厉害的大将。在占领北平城的战斗中,朱棣的大将张玉,就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   相比而言,朱允安插的将领,死的死,伤的伤,逃的逃,真的不堪一击。> >   那时,朱允安插的将宋忠驻扎在北平城外,还没等宋忠反应过来,不到三天,朱棣就控制了北平城。叛军虎视眈眈,就像一群发疯的恶狼。为了保全实力,宋忠只得退守怀来。> >   俗语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对朱棣而言,起兵造反事小,找一个正当的理由最难。在道衍的帮助下,朱棣找到一个勉强可以说得出口的理由:“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明史》)> >   以这几句祖训为根据,打着“靖难”的旗号,朱棣的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南方的都城进发。> >   更令朱允感到措手不及的是,朱棣竟然先修书一封,告诉皇帝,说他身边有奸谗小人,朱棣出兵,只为清除这等小人。> >   历史是多么的相似,在大汉历史上,吴王刘濞觊觎皇位,也借削藩之机,以“清君侧”、为幌子,起兵造反。朱棣此举,不过是想实现吴王刘濞没能实现的梦想。> >   尽管叛军笔直挺向宋忠驻扎的怀来,北平城附近的南方军队还是很忠义,纷纷涌向怀来,誓与叛军决一死战。为补救没能制止朱棣占领北平城的过失,宋忠表现得十分勇敢,以非凡的镇定收编前来投奔的军队,并以莫大的勇敢鼓励军士直面凶神恶煞的叛军。> >   两军相遇,朱棣果然老奸巨猾,特意安排与宋忠的士兵是亲属的军队打先锋。> >   原来,为了激发军士的斗志,宋忠告诉他们,他们在北平城的家属都被朱棣杀害了。军士们听了宋忠的话后,义愤填膺,恨不能生吃朱棣的肉,活剥朱棣的皮。但是,当宋忠的士兵看到自己的亲人站在朱棣的前线时,都很恨宋忠。他们之中,有的逃亡,有的临阵倒戈。> >   军队发生哗变,结果可想而知,宋忠只得披挂上阵,最终被活捉。> >   朱棣很爱惜宋忠的忠心,以卑辞厚礼招降,宋忠一口拒绝。在朱棣眼里,不是朋友,就是敌人。既然是敌人,朱棣就不会放过宋忠。> >   北平城被占领,居庸关被攻破,怀来被攻陷,大将宋忠被杀。朱允万万料想不到朱棣的速度如此之快,万分惊恐。> >   叛军首战告捷,势如破竹,气势大增,不到20天,就聚集了好几万人。

相关参考

明朝历史 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靖难之役与建文帝生死之谜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他因自己出身卑微,当上皇帝后,生怕那些开国元勋“尾大不掉”,将长子立为太子,九子、二十六子早死,其余二十三个儿子都封王建

历史人物 “靖难之役”中方孝孺是什么角色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明朝靖难之役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我们都知道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早逝之后,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选择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允炆也顺利继承了九五之位。在

明朝历史 明朝君王建文帝削藩是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索

建文帝削藩建文帝削藩是明初的一件改变历史的大事件,同时也是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导火索,这场明朝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建文帝下台,不知所踪,而朱棣却登上皇位,成为明朝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建文帝画

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

靖难之役简介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

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

靖难之役简介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

历史人物 靖难之役南军主帅李景隆简介

明朝人物本名:李景隆字号:小字九江所处时代:明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盱眙出生时间:不详去世时间:不详主要成就:靖难之役南军主帅官职:太子太师爵位:曹国公李景隆人物生平早年经历李景隆年轻时喜读兵书,举

历史人物 是李景隆造成靖难之役的最终失败吗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爆发的异常中央权利和地方藩王权利的碰撞,并最终以藩王权利获得大胜的战争。战争的双方,分别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和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永乐帝。事情的开端,则是以建文帝削藩而起的。 

历史军事 朱棣“靖难之役”能打胜杖全靠沙尘暴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一说起明朝靖难之役就不得不提到本文的另一主人公朱棣。朱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棣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在骑着战马挥舞刀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生母是朱元

朱棣“靖难之役”能打胜杖全靠沙尘暴 神助攻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