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

Posted 明朝 朱棣 朱允炆

篇首语: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

靖难之役简介

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炆,把他废为庶人,又拘代王朱桂于大同,囚齐王朱炆于京师,湘王朱柏自焚死。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建文帝以为准备停当了,便秘密下令擒拿朱棣,但是没有成功,再加上削藩措施严重威胁藩王利益,坐镇北平的朱棣于1399年(建文元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战争持续四年。此时建文帝已无大将可用,只好起用幸存的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以北平(今北京)为基地,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官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1402年(建文四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就是明成祖。

第二年,改元永乐,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称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

建文元年燕王反叛之初,建文帝以及方孝孺等人,并没有将朱棣放在眼里。以为燕王一隅之兵,要翻天是件天大的难事。善良又有点迂腐的建文帝朱允炆甚至还给手下授了了一道奇特的口谕,不准任何人伤害他的叔叔朱棣,以免让他担上杀叔罪名。正是这道口谕,燕王朱棣在四年的“靖难之役”中,才敢于亲冒矢石,在两军阵前纵横驰骋而毫发不损。盛庸率三十万大军北征朱棣,双方在夹河鏖战。两战之中,朱棣数次陷入盛庸火枪队的重围,却皆因建文帝“勿让朕有杀叔之名”的训诫,令朱棣平安突围而去,否则这场惨烈的鏖战,或许早已划上句号。

联想到建文初年,徐达之子徐辉祖曾力劝建文帝扣压朱棣之子,建文帝十分犹豫,居然没有同意,结果放虎归山,让朱棣可以无所顾忌了。二是方孝孺向建文帝推荐了平叛的统帅,他的好友、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正是这个浑蛋,既打了败仗,又打开金川门迎贼。在此之前,已有人对建文帝说李景隆有异志,但“帝雅信孝孺,遂不复疑,坐成开门之变,盖不免于误国云”(明姜清《姜氏秘史》)。等到最终方孝孺如梦初醒,强烈要求建文帝杀李景隆时,一切都为时已晚了。三是朱棣军渡过长江,南京危在旦夕之时,方孝孺又支了一个最臭的招儿。其时,“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兴复。孝孺立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眼看南京不保,有人劝说建文帝暂避,毕竟,大半个中国,仍在建文帝控制之下。好汉也不吃眼着亏嘛。可是方孝孺力主守城,以待援兵。他甚至说:“即事不济,当死社稷”,居然要让皇帝以死酬志,可见迂腐之极。结果是陈碹以战舰降燕,李景隆打开了城门,建文帝也在一场大火之后“不知所终”了。

有关他的失败,后人更多的归结为方孝孺,黄子澄,齐泰三位大臣“腐儒误国”,可细细盘点,削藩之时,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失良机,大战初起,发“勿让朕有杀叔之名”的圣谕,贻笑大方,初战失利,不由分说撤换了彼时中国最杰出的“防御战专家”耿炳文,启用毫无作战经验的“花花公子”李景隆,战场局面转机时,却误信人言,发圣旨“瞎指挥”,断送大好战局,兵临城下时,再次用人不当,最终彻底败亡。

观这个素来被认为“可怜”的皇帝,累累昏招,却正见其“可悲”之处。

相较于朱棣而言,朱允炆是典型的长于深宫,养于妇人、阉宦之手的二世祖——看看明代仁宣之后的帝王素质和作为,可以看出帝王专制巅峰时期的皇宫培养出来的皇子是什么样的——朱允炆也可以算是明代昏庸帝王的一种代表。有些抱负,也知道结症在何处,但是性格中的软弱和优柔,让他缺少作为皇朝二世必须的魄力。他继位后所处的环境和汉景帝有点像,藩王势大又蠢蠢欲动,削藩无异于玩火自焚。

相关参考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一说起明朝靖难之役就不得不提到本文的另一主人公朱棣。朱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棣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在骑着战马挥舞刀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生母是朱元

历史军事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仅仅3年时间就一败涂地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仅仅3年时间就一败涂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靖难之役也称之为靖难之变发生在公元1399年,该词来源于发动叛乱者朱棣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靖难便是指平定祸乱战乱的意思,该

靖难之役朱允下令不准杀朱棣

  坐拥大明朝天下的朱允,竟然在短短几年内就输给了只有北京一隅的,这确实有点费解。更神奇的是,朱棣亲冒矢石,永远冲在前线,但在整个战争中几乎从未受伤,这到底是为什么?清修《明史》上说,这是因为“诸将以

历史人物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藩。谁知,的这一行动在解决其他藩王时显得很顺利,轮到燕王朱棣时却彻底把他的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六月,久经沙场的朱棣设计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朱标的妻儿们的

朱棣的靖难之役,相信熟悉历史的朋友们都不陌生,作为燕王的朱棣不满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在和尚姚广孝的谋划下,举起了“清君侧”的大旗,由北京浩浩荡荡的出发,准备攻入当时的首都南京,最后的结果是

他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为何却不得善终,朱棣连他家人都不放过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为了让皇位继续传于朱标一脉,朱元璋最后立了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正式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少不更事,对于国家大事毫无主张,在黄子澄等大臣的

历史人物 朱棣靖难之役得天助

  朱允炆失误之一:重用齐泰黄子澄激化矛盾>  在登上帝位的第一年,就立嫡长子朱标为皇太子。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四月,朱标病故。九月,立皇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是朱标第二子,因朱标长子朱雄

手握神秘军队却不忍使用

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是一场改写明朝历史轨迹的战争。新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同燕王朱棣之间,因利益冲突决裂,展开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殊死博弈。最终,朱允炆一败涂地,在绝望之际点燃宫殿自焚,而燕王朱棣则以胜利者的姿

明朝历史 朱棣与朱允炆

朱棣与朱允炆  朱棣谋反,发动“靖难之役”,最终取得了成功。把自己的侄子成功的从皇帝的宝座上赶了下来。朱棣的成功是非常侥幸的,若不是朱允炆下令不得伤害朱棣,恐怕在战争时朱棣早已

靖难之役朱棣夺位后开启永乐盛世还得归功于他

说起通过“靖难之役”篡逆而起的永乐皇帝明成祖朱棣,除了“篡逆”的行为后世颇多指摘,以及登基之后倒行逆施,大肆屠杀建文旧臣的行为招致抨击外,对其在位二十二年的评价还是甚高的。而纵观朱棣执政的二十二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