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Posted 朝廷

篇首语: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人物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人物 建文帝朱允炆为何在靖难之役中落败

  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 为解决各地藩王尾大不掉的局势开始了削藩。谁知, 的这一行动在解决其他藩王时显得很顺利,轮到燕王朱棣时却彻底把他的这位四叔逼上了梁山。也就是在这一年六月,久经沙场的朱棣设计解决掉了前来捉拿他的张昺、谢贵,并很快控制了北平及周边地区,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开始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开始之时,朱棣一方是几乎不被人看好的。因为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大一统的王朝还没有藩王造反成功的记录。然而四年后,结果却出乎意料。坐拥天下的朱允炆败给了藩王朱棣,丢了皇位不说还落得个下落不明。朱允炆的落败,存在着偶然,但究其真正原因还是某些必然因素造成的。>  1.朱元璋屠戮功臣的恶果:朝中无人。朱棣起兵靖难之时,朱允炆便惊奇地发现,朝中几乎已无可用之将。以至于在后来的四年中,朝廷大军先是由老将耿炳文统帅,然后是饭桶李景隆,再后来是新人盛庸。这一局面,与朱元璋有着很大关系,在他发动的数次大清洗中,诸多名将纷纷落马,明军的统帅层几乎被彻底洗了牌。朱元璋的这一系列举动,虽然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朝中武将造反的概率,但是却留下了严重的隐患。试想,如果朱棣「靖难」的时候,蓝玉和傅友德等老将还健在,他还能一路势如破竹吗?>  2. 参谋班子的无能。朱元璋曾亲手给朱允炆组建了一个参谋班子,这一班子由三人组成: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从这三人的能力便可以看出,朱元璋聪明一世到最后却着实下了一招臭棋。齐泰,忠诚有余能力平庸,如果放在和平时期倒也能凑合的过去,但在国家危难之时却难发挥作用。方孝孺,学识渊博但过于迂腐,学识难以转化成治国才能。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便是黄子澄,前两位虽然能力上有欠缺倒也不会帮倒忙,可是此公却从头至尾都在坏事。当初,燕王朱棣知道朝廷准备对他动手,先以病重为借口,请求朝廷容许留在京城的三个儿子返回北平。齐泰反对放还三子,黄子澄却说:「不若遣归,示彼不疑,乃可袭而取也。」结果朱棣三子获准回去。从此,朱棣再无后顾之忧,不久便起兵「靖难」。「靖难」开始之后老将耿炳文在吃了几次败仗之后与朱棣在河北真定形成了对峙局面。面对着以擅长防守著称的耿炳文,朱棣毫无办法,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于是对诸将说:「攻城下策,徒旷时日,钝我士气。」遂解围而去。但就在这时,黄子澄却向 提出了一个足以让朱棣手舞足蹈的建议:撤换耿炳文,以李文忠之子曹国公李景隆接任。军事白痴李景隆的上场,使得朝廷损失数十万大军,胜利的天平迅速向朱棣一方倾斜。后来,当燕王朱棣兵临南京城下的时候,这一班子中的三个人脑子里面便只剩下了怎样为国殉难,再也想不出什么高明的计策。有这样一个无能的参谋班子是建文帝的不幸,朱棣身边有着一个绝世奇才——道衍和尚姚广孝更是促成了建文帝的悲剧。>  >  3.建文帝性格上的缺陷。从性格方面来看,朱允炆确实不适合当皇帝。因为他有着皇帝最不该拥有的一个性格缺点:优柔寡断、心慈手软。当初,李景隆第一次大败归来的时候,连推荐他的黄子澄都想宰了他。可是建文帝不但不治他的罪,反而让他「戴罪立功」,再一次把军权交给了他。这样一来,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军事白痴李景隆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突飞猛进,又一次大败而归。这时,朝廷已经彻底丧失了歼灭朱棣的最好时机。到了这个地步,要是在朱元璋手上,李景隆就是有八个脑袋也早就搬家了。可是,朱允炆还是放过了李景隆,到后来居然还让他负责南京的城防。如此一个赏罚不分、用人不当的皇帝,怎么能指望打败朱棣?除此之外,他还犯了另外一个不可弥补的大错误,便是对每一个前去征讨朱棣的将领发出了一个「勿伤吾叔」的指示。这样一来,朝廷大军在面对朱棣时再也不敢痛下杀手,使得朱棣多次死里逃生。有一个最生动的例子,建文二年,作为朝廷后起之秀的大将盛庸,在东昌组织过一场大会战,成功地包围了朱棣。燕军死伤惨重,连朱棣手下最得力的将领张玉也被击毙。如果没有那道「勿伤吾叔」的指令,朝廷大军完全可以一举击毙朱棣。但是朱允炆的心慈手软使得朱棣大摇大摆地突围而去,给自己一方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遗憾。建文帝不仅有着性格上的缺点,也着实缺乏战略眼光,当朱棣兵临南京城下之时,他只要离开南京实施战略转移未必没有翻盘的机会。因为毕竟他是皇帝,全国上下真正纳入朱棣势力范围的地区还不多,他就算用太祖正统继承人的身份打游击也能把朱棣耗个半死。可是,他却坐在南京等著城破,丧失了翻盘的最后时机。>  4.反观朱棣,虽然其人心狠手辣,却有着远比朱允炆高深的智谋和手段。起兵造反,他却从不提出自己争夺皇位的真正目的,只说是「靖难」、「清君侧」。战役中,就算是大胜,他也很低调,给朱允炆的信中都自称为「臣朱棣」,这样一来,本来就心慈手软的朱允炆便更难对他痛下杀手。此外,他还有着一个不逊于刘伯温的谋士——姚广孝,有着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而从小在硝烟中长大的他,在诸多名将都烟消云散之后更是难逢对手。如此一来,他的胜利便毫不稀奇。>  也许,朱允炆的落败对他自己来说算不上一件好事,但对于明朝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比他更适合当皇帝的人坐上了宝座,接过了最高权柄。借用当年明月的话,朱允炆「是个好人,却不是个好皇帝」,一个纯粹的好人是不可能在皇位争夺战中获胜的。>

相关参考

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

靖难之役简介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

明朝的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何会败给朱棣?

靖难之役简介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

被朱棣赐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有怎样的表现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林小静。>说起姚广孝,他是明初著名的政治谋略家、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僧人。至元元年(1335年),姚广孝出生于今江苏吴县,姚广孝

他是靖难之役第一功臣,为何却不得善终,朱棣连他家人都不放过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为了让皇位继续传于朱标一脉,朱元璋最后立了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正式即位,是为建文帝。朱允炆少不更事,对于国家大事毫无主张,在黄子澄等大臣的

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中国明代初年,燕王朱棣以“靖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始发于建文元年(1399)。四年,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失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

历史人物 朱棣篡位以后,建文帝的大臣宁死也不肯投降

今天本站小编给大家带来建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失败以后,他本人不仅丢掉了皇位,而且下落不明,生死存疑。但是却出现了一个非常令人震撼的现象,建文朝的很

历史军事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仅仅3年时间就一败涂地

靖难之役朱允炆为什么仅仅3年时间就一败涂地?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靖难之役也称之为靖难之变发生在公元1399年,该词来源于发动叛乱者朱棣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靖难便是指平定祸乱战乱的意思,该

朱棣如何做到三年内打败建文帝朱允炆的?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

朱棣如何做到三年内打败建文帝朱允炆的?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

性格决定命运—浅析靖难之役朱允炆失败的原因

一说起明朝靖难之役就不得不提到本文的另一主人公朱棣。朱棣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朱棣吧,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出生时朱元璋还在骑着战马挥舞刀剑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他的生母是朱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