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为什么投降于魏

Posted 天下

篇首语:太斤斤计较的人,不适合恋爱,适合买菜。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孙权为什么投降于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孙权为什么投降于魏

2、三国史上武圣关羽为什么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

孙权为什么投降于魏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却没有远大的眼光。他所想的,不过是保住江东,把荆 州吞并进来。至于一统天下,恐怕想都不敢想。赤壁之役,若非孔明和周瑜联合在一起,孙权可能早已向曹操投降。但是孙权对刘联盟。并没有多大诚意。几次为了小利,都不惜加以破坏。杀了关羽以后,才知道兹事体大。刘备必然御驾亲征,大军压境。张飞原来勇猛,再加上悲愤的力量。在这一次伐吴战役,必然发挥很大的作用。孙权一向擅长用计谋,赶紧派遣间谍。 在大战前夕,刺杀张飞。以为把这位威名仅次于关羽的大将除掉,便可以免于恐惧。他大概没有料到,曹操之所以终生不敢篡位。对于刘备的顾虑,应该是重大的因素。换句话说,曹魏所害怕的,其实是关、张二将。如今孙权竟然替曹魏除去这两员大将,曹丕趁刘备伐吴之际,来攻孙权,东吴还保得住吗?

诸葛瑾再度求见刘备,表示孙权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交还。企求永结盟好,共灭曹丕。刘备正在气头上,根本听不进去。诸葛瑾又将袭荆州、杀关羽的责任,完全推在吕蒙身上。说什么孙权事先毫不知情,事后十分后悔。刘备仍然坚持,说不看丞相的面子,先斩你的头。诸葛瑾灰头土脸,返回江南。

孙权无奈,派使者向曹丕投降。曹丕的意思,是既不助吴,也不助蜀。让孙、刘交战,等待两国灭一国剩一国,那时候才出兵除之。决定册封孙权为吴王,并不派兵接应。曹丕的智慧和见识,当然不及曹操。若是接受大夫刘晔的建议:当刘备进攻东吴时,起兵讨吴。孙权要向刘备求和,刘备必然不肯。内外夹攻的结果,东吴必亡。接着攻打刘备,对曹魏来说,是最好的时机。

孙权向曹丕投降,实际上是假的。他知道魏、蜀两面夹攻,东吴必然无法抵制。诸葛瑾求和不成,只好向曹丕投降。能够获得兵力支援,当然最好。 至少先安住曹丕的心,不致内外夹攻,还可以专心和刘备对抗。

曹丕嘴巴说得很动听:孙权既然来降,这时候打他,对其他想降的人,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不如接受孙权的投降,下面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来:以后还是要打他的。果然不错,当东吴转败为胜时。曹丕假借助战的名义,三路出兵,要暗袭东吴。但是时机不对,派兵也得不到好处。东吴锐气百倍,曹丕大败而回。

这一拉一扯, 又使一统天下的时候,拖延了很久。 若是刘备接受孔明的意见,先伐魏再东征。或者曹丕接受刘晔的建议,趁刘备伐吴之际,出兵攻打孙权。这两种情况,只要任择其一。 三国的结局,都不一样。而一统天下的任务,却很可能提前完成。天命原来归于刘备,可惜他违反了私人恩怨,不应该耽误公事的规律,使他不能如愿以偿。曹丕若能天命所归,曹操早就一统天下了。孙权出尔反尔,孙策临终时,已经明白指出举江东之众,新局面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孙权是做不到的。一统天下与孙家无缘,似乎也是天定。这一只看不见的手,由关羽而孔明,再由孔明而刘备。如今真是不知要转向何方?天意难测,其实是上天也有说不出来的苦衷!

三国史上武圣关羽为什么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

喜欢关羽的人,我们总会为其忠义所叹服,千里走单骑更成为其忠义的伟大证据。然而,在三国中,关羽的忠义似乎很特别,让人琢磨不透,说其忠吧,他可是投降过曹操的人,说其不忠吧,他又不投降孙权,可以说关羽的忠义在历史上也算是一个谜。

那么,关羽为何宁愿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呢?对此,作为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关于关羽投降曹操似乎给出了三个原因:1、关羽为了保护刘备的两位夫人,只能暂时投降;2、关羽与曹操说好只投降汉朝政府而不投降曹操;3、关羽还与曹操约定: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要离开曹操。

对于《三国演义》给出的关羽投降曹操的三个原因,应该是作者为了拔高关羽而写的,丁丁认为真实的情况绝对不是这样,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时的刘备和关羽协助曹操生擒吕布之后,刘备当然想曹操把徐州还给他,因为徐州是刘备好不容易弄来的根据地,后来被吕布和袁术联合攻击下丧失的,刘备先是投降吕布,后投降曹操,就是为了获得这块根据地,可是,刘备协助曹操攻下徐州之后,曹操并未将徐州给刘备做根据地,而是让车胄做了徐州刺史。这下,刘备不干了,就率领关羽、张飞等杀死了徐州刺史车胄,刘备当然想取而代之,但发现有麻烦,于是,叫关羽代刺史职务,自己带着张飞、老婆孩子等躲到了河南豫州的小沛,刘备的沛公称呼就来自这里,其实是要关羽当冤大头,自己躲在一旁看事态发展。

没有想到曹操不按刘备套路办事,率先击败了躲在豫州小沛的刘备,并且俘虏了刘备的老婆孩子,刘备带着张飞投奔袁绍去了。曹操再反过来打关羽,所以说关羽为了照顾刘备的老婆孩子那是戏说,是为了拔高关羽。而关羽投降曹操是投降汉也不真实,因为关羽的主人刘备就代表汉,而曹操在关羽的心中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说投降曹操就是投降汉也说不通,只能证明自己包括刘备是乱臣贼子,而且后来他也没有理由再去寻找刘备。

真实的原因应该是关羽被曹操围困走投无路到被俘虏之后,因为曹操爱才,毕竟,关羽是难得的大将,万人敌的称号不是假的,所以,希望关羽投降于他,助其征服天下,曹操手下的许多谋臣武将都是这样过来的。当时的曹操对关羽也应该有许诺,如高官、美女等,特别是告诉关羽,刘备已死或不知下落,这种方式其实与曹操劝降其他有才之人是一样的,而且为了拥有关羽这样的人才,虚报军情在当时是很流行的。当然,当时的关羽如果不投降,和陈宫、高顺、沮授的结局绝对是一样的,曹操对于不投降他的人才绝对不会手软。

关羽眼看效忠无门,何况,关羽出身草根,想有一番事业,现在,作为有皇家身份的刘备或死或亡,依靠刘备已无希望,只得投降曹操。所以,关羽投降曹操,在当时的情况下其实是和其他英雄一样是顺应历史潮流。当然,关羽应该也有自己的打算,先投降再说,刘备是生是死以后会知道的,然后再作打算,但他绝对不敢与曹操讨价还价,只是自己心里的打算,以后伺机而动。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关羽虽然在口头上不敢与曹操要条件,但内心给自己约定了条件。

后来,参加曹操指挥的官渡之战后,才知道刘备还活着,就在袁绍那里,曹操知道事情败露之后,害怕关羽投奔刘备,就派张辽来试探关羽,这个时候关羽的忠义就表现出来了,他对张辽说:我知道曹公对我的厚爱,但我受刘备将军的厚恩,发誓共死,不可背弃。我终不会留下,在为曹公立下功劳后我便会离去。张辽向曹操表明,曹操知道关羽会离去,当然还是想留关羽为自己所用,毕竟,关羽杀颜良解其白马之围他是见识了的,所以,加重赏赐。但关羽的忠义确实令我们叹服,他尽封曹操的赏赐,留书告辞,回到刘备身边。曹操左右欲追杀之,不过曹操认为各为其主而阻止。从而成全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一段人间佳话,也成全了关羽的忠义之名,关羽最终在历史的传说中成大神其实就从这里开始。

后来,关羽追随刘备借荆州,取益州,刘备终于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割据一方霸主,关羽也因此成为刘备手下第一大将。公元219年,刘备率领诸葛亮、张飞、赵云、马超、黄忠、法正发动了汉中战役,大败曹操,成就汉中王。关羽一人镇守荆州,发动了震惊华夏的江陵战役,当然是想最终在中原会师刘备大军,瓦解曹操政权。然而,事与愿违,就在关羽即将成功之际,曹操联合孙权,共同发起了剿灭关羽的战争,关羽在前后夹击,又在内部出现叛乱的情况下,最终失败,和儿子关平被吕蒙手下大将潘璋的部将马忠所擒。最终被杀。

许多人看到这里就会发出疑问,既然关羽能够投降曹操,实现曲线忠义,那为何关羽被孙权所俘虏之后为何不再投降孙权,然后再图投奔刘备呢?其实,关羽两次战败都没有血战到底,这也是关羽两次都被擒的根本原因,说明了关羽其实并不想死,但他为何在被吕蒙俘虏之后不投降呢?其实,丁丁翻遍《三国志》的《关羽传》、《孙权传》、《吕蒙传》、《潘璋传》,对于关羽被俘之后的细节都没有描写,也就是说没有任何细节,都只是简单的一笔带过,是俘虏之后就被杀了。但是,在《关羽传》中的注解一栏中的《蜀记》中却有这样的记载: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也,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

今岂可生。’乃斩之。所以,我们不得不推断有三个可能:一是关羽遭遇埋伏,被俘虏之后其实已受重伤,根本就没有活过来的可能,所以被杀;二是关羽被俘之后,孙权方根本就没有问关羽是否愿意投降,不问青红皂白马上将关羽杀害了,然后孙权方砍下其头颅向曹操请功去了;三是即使根据《蜀记》,当时孙权还是不想杀关羽,但其手下认为必杀,否则,后患无穷,并且以曹操当年不杀关羽带来的后果为现实事例,所以,孙权下令将关羽杀了。最终的结局是曹操给其头颅厚葬,孙权给其身子厚葬,刘备给其衣冠厚葬。

所以,如果单纯凭《三国志》的史料,关羽为何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根本原因是关羽投降曹操,是想达到曲线忠义的目的,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有柴烧,而且关羽最终也达到了这个目的。但是,关羽后来被孙权俘虏后,关羽可能还是想故伎重演,但孙权没有给关羽投降的机会。

相关参考

三国史上武圣关羽为何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

喜欢关羽的人,我们总会为其忠义所叹服,千里走单骑更成为其忠义的伟大证据。然而,在三国中,关羽的忠义似乎很特别,让人琢磨不透,说其忠吧,他可是投降过曹操的人,说其不忠吧,他又不投降孙权,可以说关羽的忠义

三国史上武圣关羽为什么投降曹操而不投降孙权

喜欢关羽的人,我们总会为其忠义所叹服,千里走单骑更成为其忠义的伟大证据。然而,在三国中,关羽的忠义似乎很特别,让人琢磨不透,说其忠吧,他可是投降过曹操的人,说其不忠吧,他又不投降孙权,可以说关羽的忠义

孙权为何会在赤壁胜利后反而投降曹操

赤壁大战之前,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曹操有利。但是,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周瑜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终于在赤壁打败

赤壁之战获胜后孙权为何还要投降曹操?

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大军压境,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曹操有利。但是,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周瑜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

赤壁之战获胜后孙权为何还要投降曹操?

在赤壁大战之前,曹操大军压境,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曹操有利。但是,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周瑜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

赤壁之战孙权为何向曹操投降 赤壁之战的幕后黑手是谁

  赤壁大战之前,东吴的大部分官吏都劝孙权投降曹操,因为那时候无论是双方力量还是战场形势都对曹操有利。但是,孙权在鲁肃的劝说下,下定了抗击曹操的决心,又在周瑜的力主之下统一了东吴君臣的思想,终于在赤壁

关羽​一生被俘两次,为啥第一次投降曹操,第二次却宁死不投孙权

俗话说「”争议越大影响越大”,而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是为了巨大的争议而降临人间的,比如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人物关羽。关羽作为三国第一最具争议热度的人物,主要原因有这么几个方面:其一是关羽的出身,有的地方说关

张辽合肥大败孙权主因是东吴内斗

孙策临终之时,曾经说“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在赤壁之战胜利后,曾经立主投降的张昭一派在朝中成为众人唾弃的对象,已经被取消了发言权。之后的许多年,每当张昭一派想要对抗君权,孙权都会打出张昭曾

从张昭力主投降说起 论江东事业定位的转变

张昭跟周瑜,都是孙策临死前的托孤重臣。然而在赤壁大战之前,江东面临何去何从的选择时,张昭力主孙权投降曹操。受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都把张昭主降的原因归咎为他畏惧曹军势大,自己贪图富贵。正史

孙权弃刘备降曹操,为什么曹丕还要对其赶尽杀绝

公元208年秋,曹操南取荆州,东下伐吴,迫使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抵抗,从而展开赤壁之战。当时,曹操大军压境,扬言要跟孙权“会猎于吴”,东吴群臣几乎都主张投降曹操。孙权在鲁肃、周瑜的支持下,断然决定抵抗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