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如何

Posted 司马

篇首语: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如何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如何

2、历史秘闻 三国后期蜀汉为何总是与曹魏开战

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如何

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

从淮南三叛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曹魏后期政局,史学家们多喜欢把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联系在一起,因为这样能更清楚的分析曹魏转晋的过程。那么淮南三叛与曹魏后期政局之间有什么微妙的联系呢?

图为司马师的画像

曹操死后,曹丕当政,他并没有听从父亲临终的嘱咐要防着司马懿,反而重用司马懿。曹丕没有几年患上重病后就让司马懿做了辅政大臣。在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曹魏政局就开始逐渐分曹氏和司马氏。当魏太尉重掌重兵的时候,他就预谋立曹彪为帝,不料这个计划被黄华等人高发。司马懿得知消息后立即出兵讨伐魏太尉一党并很快剿灭他们。这个时候的曹魏政局已经差不多完全被司马氏控制着,因为曹芳年幼根本无力掌权。

司马懿没过多久就死了,他的大儿子成为曹魏最高的实际掌权人。在司马师活的时候,曹氏一派有很多人企图反抗司马氏的势力,但是都被司马师一一剿灭。最为著名的是丘俭父子的对曹魏的保卫战,不过最后以失败告终。司马氏的力量进一步蔓延,司马师死后,司马昭控制整个局面,这使得诸葛诞出手要削弱司马氏的力量而保住曹魏政局。

诸葛诞倾尽举国支持曹魏的力量,又以讨伐窃国贼的名义向东吴借兵攻打司马昭。这场战争的地点是寿春,战争的时间维持了半年之久,最终因为诸葛诞军事能力不敌司马昭而兵败。从此曹魏中再也无人能抵抗司马氏,淮南三叛使司马氏彻底的夺取了曹魏政局,淮南三叛更是曹魏后期政局苟延于司马氏作斗争的见证。

淮南三叛中第一叛是什么

因为淮南三叛,所以才让司马家族更加光明正大的夺去曹魏政权并最后登上皇位。淮南三叛中第一叛是什么常被问及,因为它是事情的导火索,那么淮南三叛第一叛是什么呢?

图为倪大红版司马懿剧照

曹丕死后,他的儿子曹芳继位,曹爽起了谋反之心。但是曹爽的造反很快就被司马懿镇住,不久曹爽被诛杀,司马懿进一步掌握大权。掌握大权的司马懿升任王凌为太尉,王凌是曹魏的忠臣,他见曹芳年幼而大权旁落在司马懿手中,于是想拥立曹彪为帝。

王凌想借攻打东吴的兵攻打司马懿,于是上书朝廷请奏,但是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王凌便把想法告知黄华,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令王凌没有想到的是,黄华把这件事情向司马懿告发。司马懿得知王凌的预谋后马上就率兵攻打王凌,他采用纳降的方式,王凌自知打不过,于是投降。但是他知道司马懿事后一定会杀了自己,他最后选择自杀。

以上就是关于淮南三叛第一叛是什么的回答,司马懿在淮南三叛中第一叛发生后没多久就死了,他的大儿子继他之后掌握曹魏大权。淮南三叛中第一叛打开了司马氏光明正大的夺权之路,第一批的曹魏势力在第一叛中溃败。不过由于司马懿之前装的太好,很多曹魏势力并没有在最初时反应过来,随着二叛的发生到被击败,剩下的曹魏势力才意识到要誓死保卫曹魏势力到最后,不过为时晚矣。

司马师和司马昭面对淮南二叛和三叛都处理的游刃有余,淮南三叛使他们成为当之无愧曹魏真正的掌权人。如果没有淮南三叛中第一叛的发生,或许司马氏夺位会延后!

淮南三叛兵力

淮南三叛的成功使曹魏转为晋,淮南三叛的第三叛充分证明了司马昭的军事才能。淮南三叛兵力更是超过了赤壁之战,那么淮南三叛兵力多少呢?

图为司马昭的画像

淮南三叛主要以诸葛诞和司马昭的对峙为主,双方谁要是能最后胜利,谁将是曹魏真正的掌权人,所以双方都必将倾尽全力。诸葛诞打司马氏的目的是为了保住曹魏的势力,而司马昭想称帝。诸葛诞有20万兵马,司马昭有26万兵马,不过诸葛诞打着正义之师的名号诛灭奸贼向东吴借兵有10万左右,所以淮南三叛兵力超过50万。

诸葛诞本在这次战役中是主攻方,却因为其军事能力弱于司马昭而步步掉入司马昭的陷阱。诸葛诞固守寿春,而司马昭采用包围寿春的战略。在这个时候诸葛诞处于上方,因为城中粮草充足,外又调来了东吴的援军。东吴赶来的三万援军让诸葛诞赢了第一个回合,不过司马昭并不担心,反而漫不经心的准备打持久战。

后来司马昭的围城建好,切断了寿春与外界的通道,几次想攻打出去都未能攻下。后来东吴的援军赶到了,但是却被司马昭的人马烧掉了粮草而使士兵饿着肚子无力作战,最后只能弃战而归。这个的时候诸葛诞上了司马昭放出假消息的当,以为东吴还会继续有援军赶来里应外合,就让士兵大吃大喝,没过多久城中的粮草快殆尽时才慌张。

司马昭见计谋奏效,利用各种方法诱敌投降,并对间接害死司马师的人也既往不咎使得城中打乱且不断有人投降。司马昭最后以自己的军事才能打赢了这场仗,从此曹魏中再也无人有力量对付司马氏。

历史秘闻 三国后期蜀汉为何总是与曹魏开战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三国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三国,具体算大概可以从曹丕代汉自立开始,到吴主孙皓降晋为止。在这六十年悠悠岁月中,三代人不懈努力,为各自的国家奉献了青春热血,才有了这段传奇的历史。它们相互征伐,互相制衡,尔虞我诈。正因为乱世,所以人才辈出,各显其能,于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才得以流传下来,为后人所熟知。三国说到底,其实就是吴国偏安,蜀国求存,魏国不断扩大优势的这么一个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的优势越来越大,最后强大到不统一就没天理的地步。于是由窃取曹魏胜利果实的司马家完成了天下一统。

三国末期

说起当时天下,曹魏占据幽州、并州、冀州、雍州、凉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和荆州的襄阳与南郡北部。孙吴占据扬州、胶州和荆州大部,除了江东和江陵之地,都是未开发的地方。蜀汉占据着益州和汉中之地。意思就是曹魏占据着天下最发达,人口最稠密,耕地最多的地方,对其它两国有压倒性的优势。

按理说,当时天下,曹魏最强,孙吴次之。按理来说,怎么也应该是孙吴图强,与曹魏争霸的这么一个趋势,但是三国数十年历史,曹魏对东吴发动的大型战争并不多,差不多也就是平均每七八年一回的样子,而且主要都集中在曹丕年间。而且每次大型碰撞,基本上就是浅尝辄止,并没有两军拉开了厮杀,不死不休的状态。

三国前期

然而,西南边陲的蜀汉本是三国中最弱的存在,却以倾国之力挑战曹魏,纠缠到底,扰得曹魏不得安生,四十多年间总共十七次北伐,平均每两年多,双方就有一场大型战争,加上战前动员和准备,估计蜀国都没有闲下来过,随时都在备战和战争的状态中,那是什么缘由让一个越来越弱的小国家时时刻刻都准备着去打一个越来越强的大国家呢?

首先就是蜀国的战略,蜀国的战略就是以攻为守。蜀汉弹丸之地,只有八九十万人口,而且国内矛盾重重,只有不断进行对外战争,才能缓解外部的压力,维持内部的稳定。要知道蜀汉内部一直存在着荆州党和益州党两个政治集团的角力,荆州党由于是蜀汉的创业根本,而且顶尖人才也更多,所以一直压制着益州党,但是后来随着蜀汉丢失了荆州,那荆州党在蜀汉就成了无根之人,必然会遭到益州人的排挤。前期因为荆州党掌握着军政大权,使得诸葛亮轻松战胜李严,保持着对益州集团的全面压制,随着建国年代的久远,原荆州故人能人越来越少,失去荆州的荆州集团造血能力也远不及益州人,益州人越来越强势,到后来朝廷内外大部分机要都由益州人掌握。要想保证荆州人在蜀中的地位,就必须在不断做出让步的同时还要坚持北伐,只有转移国家重心和注意力,才能避免内部益州集团的全面反扑和清算,维持一个微妙的平衡。

许昌曹魏古城概念图

而另一层面则是法理之争,说到底也就是蜀魏两个政权的正统性之争,得法理者得人心,只有得人心才能大事可成。曹魏是通过一整套禅位流程之后才从汉献帝手中接过了整个天下,按理说是法理上的正统,也是得到了天下确认的。可是这时候刘家的一个远得不能再远的一个同族亲戚突然拉起旗帜,自称汉室宗亲,要接替投降的汉献帝承继汉室大统,延续汉室血脉。对于这个,曹魏就有点头疼了,毕竟自己名义上是禅让得到的皇位,但是实际上和篡位也没有什么区别。参考从西汉手中禅让得到皇位的王莽,最终被一个汉室远房子弟刘秀给打败了,并且成为史书上大书特写的贰臣,恶名永远无法洗脱,人头骨还被东汉保存了两百年。前车之鉴,想到这个,曹魏统治者后背就一阵发凉,自然对于蜀汉那是慎之又慎。只有消灭了蜀汉政权,才能确保自己的法理和正统是天命所归,毫不掺假。

曹魏古城

而蜀汉,自称为汉室宗亲,承袭汉室社稷,而曹魏在他们这自自然然就成了王莽似的篡位者,对待篡位者,必然是要诛杀、没能力诛杀就要不断讨伐,哪怕是做做样子也好,也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这边的正统性。于是曹魏和蜀汉就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中,蜀汉只有通过不断地北伐,才能争取一些士子的心,才能安慰和欺骗本国的民心。而曹魏自然也是重兵布防于长安和陈仓一线,严阵以待,一旦蜀国动荡,可寻机出兵吞灭蜀汉,但是由于秦岭和巴山天堑,曹魏直到后来积攒到巨大优势的情况下,才得以有所突破,一举灭掉了蜀汉,保证了自身法理上的正统性。

诸葛亮北伐

正因为曹魏和蜀汉这样的态势,才让东吴数十年来过得比较安生,只要守住江淮一线,没事响应响应蜀汉的北伐,派些人马上合肥城下吼几声就回来过安生日子,也算是十分惬意了,多余的经历都用在开发江南之上了,一举平定了山越等少数民族。曹魏也因为蜀汉这一头战事不断,才保持了军队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战力下滑,对于后来的统一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是蜀汉就没有家大业大的曹魏和事不关己的东吴那般有好日子过了,连年北伐在蜀汉末期终于耗尽了蜀汉的国力,导致全民疲惫,国内慵殆,百姓渐渐失去了对蜀汉政权的忠心。姜维也在国内反对势力的弹劾中黯然下课,最终曹魏大将邓艾一支偏师杀入蜀地,就几乎没有遇到抵抗,蜀汉就这样疲敝而亡,成为三国中最先倒台的一家势力,最终还是没有对曹魏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北伐路上的秦岭栈道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一段灿烂的历史,无数英雄各显神通,天下最终归于一统,无人能逆大势和潮流,三国,也自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相关参考

控制曹魏政权的旷世枭雄 晋景帝司马师简介

...坚强,雄才大略。他继承父亲的权力,废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灭东吴诸葛恪的大军。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司马师(208-255年3月23日)即晋景帝,字子元,河内温县

控制曹魏政权的旷世枭雄 晋景帝司马师简介

...坚强,雄才大略。他继承父亲的权力,废魏帝曹芳,平定淮南三叛,击灭东吴诸葛恪的大军。基本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师为景皇帝,庙号世宗。司马师(208-255年3月23日)即晋景帝,字子元,河内温县

一个令蜀汉政局改变,一个为蜀亡埋下伏笔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时期,曹魏是最强大的一方,蜀汉则是最弱小的一方。因此,自刘备占据东西二川,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一直到蜀汉灭亡,三足鼎立之势被打破,曹魏都少有人背叛故国,投奔蜀汉,真正为人熟知的,仅

整朝纲、平三叛、退诸葛恪,“权臣”司马师竟有如此功绩

作者:和李齐慧,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司马师是魏晋时期影响国家政局,推动西晋建立的关键人物,他是司马懿和张春华的长子,晋文帝司马昭的哥哥,也是开创太康盛世的晋武帝司马炎的伯父,他出生

钟会信心满满发动反叛,却没撑过三天。以为是王者,其实是青铜

曹魏末年,继淮南三叛之后,钟会作为主将,在成功平定蜀汉之后起意谋叛,想要争夺天下。然而他的对手司马昭技高一筹,钟会的行动全在其料中,轻松平息了这场变故。钟会的宏大计划在三天内无疾而终,在反叛界连号都排

东吴才是与曹魏正面对抗主力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被严重神化,在小说后半段利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诸葛亮、姜维与曹魏政权的战斗。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从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亏输之后,蜀汉政权就已经丧失了与曹魏政权正面抗衡的实

蜀汉被严重神化多年东吴才是与曹魏对抗的主力

在文学作品《三国演义》中,蜀汉政权被严重神化,在小说后半段利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诸葛亮、姜维与曹魏政权的战斗。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中,从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亏输之后,蜀汉政权就已经丧失了与曹魏政权正面抗衡的实

为什么唐朝中后期的宦官能够左右政局

先来了解一下宦官这个特殊群体的前世今生吧。所谓「”宦”,本来只是指在政府里学习办事。战国时贵族多蓄养门客,「”宦”又成为充当门客的意思。这种门客不仅贵族门下有,国君也有,专门蓄养着充当近侍随从,就叫做

蜀汉与曹魏的两样灭亡

导读:《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这迥然不同的下场给出的是历史的不同答案,其中包括着咎由自取的真亡与假亡

张飞与曹魏名将夏侯渊是什么关系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夏侯渊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要知道,从刘备起事之初,张飞就选择了追随他,不仅与刘备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还不论刘备境遇如何,都对刘备不离不弃,可谓忠心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