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为何说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

Posted 丛书

篇首语:忘记你是个女孩,然后像爷们一样去奋斗!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为何说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为何说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

为何说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永乐大典不是比其规模比其宏伟吗?再者人家不是说四库全书编修弘历烧了很多书,那弘历兼容并蓄不及明成祖吧,怎么四库全书是中国最大的丛书?

就和答衔一样,要比前面的人内容更丰富才显出我的伟大,多找一些资料不会太难,四库全书才收录了3458种书借,我相信以两千多年的历史,,要找几千本书绝对不难(但“全”字就夸大了了),所以修一部比“永乐”数值的书是乾隆订下的目标,若修不出来,很多人脑袋就得搬家。 1.以绝对数量作比较,“永乐大典”共22877卷,“四库全书”共79897卷(据文溯阁本),已赢了三部以上。2。「四库」以「永乐」作底本,所以四库中包含了永乐,而永乐却不包含四库。3。「永乐大典」在永乐六年完工,只花了六年时间,而修「四库全书」所耗时间是永乐的两部以上。4。两书编纂的时代隔了330年,以文人爱写书的习惯,其中添加的书就有好千本。因此。“四库”能选择的范围比“永乐”大很多。5。后金于1616建国,在此之前不会有任何文字出现在书中,甚至在1616至1730的书全都有文字上的问题要烧掉(实际上不可能),由1409至1616年还有207年的书是没有问题的。

中国四库全书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1.经部:有尔雅,说文解字,经籍含(诗,书,易....)等书籍。

2.史部:有史记,汉书,传记(列女传)等..,地志(水经注)等...

3.子部:诸子百家(孟子)等...,小说家,杂家(世说新语)等...

4.集部:一切文章(有韵,无韵)的总目,昭明文选等...

所以综合以上〜经,史,子,集〜几乎含盖一切~~才会成为中国最大丛书

资料来源: 各大国文课本搜集而来!


相关参考

知识百科 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文献丛书?

为什么说《四库全书》是我国最大的文献丛书??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命大学士纪昀组织360位著名学者编修的丛书,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故称《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收书3460余种,共79300余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是什么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丛书是《四库全书》,它编纂于清乾隆时期,是古代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几乎囊括了此前的政治、军事、历史、

《四库全书》是由清代哪个机构所修撰的

季我努学社>整理出版中国近代史料,传播历史知识本文作者为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宋逸平。>《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承担这部丛书的编撰机构被称为四库全书馆。>在解释运作之前应该解释武英殿四库馆和

清朝 编修《四库全书》

编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编修规模最大的丛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清政府下令搜集天下图书,次年正式开馆,命纪昀为总裁官,集中大批学者进行工作,历十年之功而纂成。该书收图书3457

历史百科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正式开始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陆费墀为总校官,下设纂修官、分校官及监造官等400余人。

知识百科 最畅销的丛书

最畅销的丛书基督教的《圣经》可以分为《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两个部分。其中《旧约全书》完成的年代是公元前1500~前400年之间;而《新约全书》完成的年代是公元30~96年之间。也就是说,《旧约全书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1.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是哪一部《永乐大典》的正本、副本玢以手工写,装帧考究,是古籍中罕见的珍品《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类书,明成祖即位后,即令解缙等人修书,首成于永乐二年(140

知识百科 最大的百科全书

最大的百科全书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就是中国的《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明朝永乐年间修纂的一部大型图书,全书共有22877卷,其中目录就有60卷。《永乐大典》全书共有3.7亿多字,分装110

中国历史 《古今图书集成》

《古今图书集成》《古今图书集成》,全书共10000卷,目录40卷,原名《古今图书汇编》,与《四库全书》相似,是清朝康熙时期由福建侯官人陈梦雷(1650-1741)所编辑的大型类书,是现存规模最大、资料

为什么说“满族说部”是北方民族的“百科全书”

满族说部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出现,对于中国文学的学科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满族说部21世纪伊始在全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中骤然崛起、闪亮登场,将推动中国文学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