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十个必杀秘技揭秘

Posted 鬼谷子

篇首语: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十个必杀秘技揭秘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十个必杀秘技揭秘

2、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舌战群儒谁没被说服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舌战群儒的十个必杀秘技揭秘

导读:

在《三国志》中一直被司马懿、华歆等辈评为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的诸葛亮,或许因为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而不配称为一个胆略过人的雄杰家,甚至因为不懂《左传》中最浅显的道理——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终遗谯周一言以亡蜀之大祸,而不配称为一个智虑无方的术家。但是诸葛亮却是善于著述的文章家、道艺深明的儒学家、应对捷疾的口辩家。

尤其是孔明先生的辩才,堪称独超众类,比肩苏、张,在同一时期无人能出其右。铁腕治蜀和纵横捭阖形成了他赖以飞翔的双翼,使他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战争之海中总能浮沉自如,游刃有余。辩才作为实现谋略的重要手段,在诸葛亮畅言《隆中对》、力促孙刘联盟与及回书斥王朗的佳作《正议》中一再地被加以运用、发挥,其高度的艺术性、思想性和屡试不爽的功效性不由人不击节喝彩。

一, 诸葛亮赖以舌战群儒的十条金科玉律

抛却《三国演义》这部姜尚渭水钓文王的自我炒作之书不谈,单观《三国志》及《魏略》两部书,就不难发现诸葛亮言谈之奥妙。他具体的作战方式是:与有智慧的人物说话,要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要圆通善辩;同善辩的人说话,要提纲挈领;同自矜高贵的人说话,要凭借自身背景或理想信念,不卑不亢;同富足的人说话,要境界高远,言辞豪迈,摒弃世俗;同捉襟见肘、穷困潦倒或职位低下的人说话,要动之以利;同好战之人说话,要彬彬有礼;与勇武之人说话,要豪胆果断;与愚钝、不开化之人说话,须锋芒毕露。与身居高位的人说话,必须谈奇特的事来打动他。这十条金科玉律,其实早在《鬼谷子-权篇-第九》中已有所录,原话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但是鬼谷子微言大义,只述大略,未尽详实。譬如对于文中与富者言,依于高的这个高字,资质低劣者未免会以为\'高’字仅仅代表高深玄奥的意思,那就犯了外交辞令中的大忌了。再如古人常说: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尤其是在乱世之中,枭杰奸佞是最善于伪装的,哪能一眼便分得出对方是愚者、智者抑或勇者、贵者?连对方底细尚且不知,又如何依据鬼谷子的口诀出招?孔明先生则不仅对该文中的智、博、富、高等10多个关键字做了全面而系统的解释,更对如何识别、判定这十类对手写下心得,载于《七略》。即: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而观其变;三曰:资之以谋以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以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以观其信。运用此七种策略察人观物,不惟可以探知对方性格、品质、才情如何,甚至连他的社会关系、家庭背景、生平履历也都能了如指掌。

二,诸葛亮纵横捭阖的实战案例

孔明先生的第一次模拟演练,是在南阳草庐之中。他纵论天下大势,详略得当。这其中有规谏,譬如指出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告诫此诚不可与争锋;也有指引,譬如提到江东孙权,三世基业,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谈及荆州,诸葛亮对其战略区位优势赞赏有加: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所以荆州易主是早晚的事情。论及益州,诸葛亮更是神采飞扬,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且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最后诸葛亮对未来主人刘备的政治号召和御人之德作出评价: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综上分析,曹操北占天时,孙权南借地利,刘备独据人和,只要再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一旦时机成熟,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无怪乎刘备听罢,与亮情好日密。

在他给刘备的申论《隆中对》里,没有一句空话套话,从头到尾都扣紧了两个字:霸业。这份宏论中的实在劲,在当时来看,除了曹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无人可比。按理说儒家讲求的是口不言利,但孔明先生所言却句句离不开怎么教刘备获取事功,这不是因为他世俗鄙陋,恰恰是他懂得相时而动、因人设谋的道理。试想一个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的天下枭雄,要想伸大义于天下,最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是地盘。这个时候如果对如何攻城略地丝毫不提,大作官样文章,对穷困潦倒的刘备复有何益?诸葛亮如此言辞,正是对《鬼谷子》中与贫者言,依于利这一口诀的绝妙运用。

孔明先生的第二次亲身实战,始于刘备兵败长坂,待吴救援之际。他见到孙权之后,先是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共争天下。仅仅一句话,就起到了三个作用,其一,不卑不亢的抹掉了刘备新败之后,狼狈不堪的窘态。其二,抬高孙权身价,间接道出张鲁、韩遂、马腾、刘璋等辈无法与其相比。其三,拉孙权下水。指出当今对江东基业威胁最大的就是曹操,不联刘抗曹则无以自存。紧接着便开始向孙权确认信息: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诸葛亮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虽说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对淮泗将领掌控东吴军政,其核心要员程、黄、韩、蒋等人从不轻易妥协的状况有所了解,但毕竟只是风闻。所虑者,乃是万一孙权怀有异议,不能与淮泗将领同心同德,又或其年轻怯懦,魄力不如其兄,故此试探。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舌战群儒谁没被说服

成语典故_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舌战群儒谁没被说服?

舌战群儒的是谁?

  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虽然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小胜了两阵,但最终还是因兵微将寡难以抵敌,不得已弃新野,走樊城,后来到江夏与刘琦(刘表长子)会合。

  曹操大兵压境、虎视眈眈,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自请出使东吴,意在促成孙刘联盟,共同抵抗曹操。这样,就发生了《三国演义》中著名的“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的外交场面。一次成功的外交活动,使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得以形成。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口才、学识的较量,也更是敏捷的思维和胆识的较量,这一段对话非常精彩,经常被后人津津乐道。可以说是“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有力佐证!

  “诸葛亮舌战群儒”,其实是诸葛亮说服孙权抗击曹操的一个序曲。当时在东吴的阵营中,对于曹操的百万雄兵压境,文臣武将有两派主张,即投降派和主战派。投降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昭、顾雍、虞翻、步骘、薛综等,要说服吴侯孙权,不说服这些整天在孙权耳边散布曹操威胁论、散布曹兵不可战胜论,并吵嚷着要投降的一班文臣谋士是不行的。但要说服这些满腹经纶的人物,也决非是一件易事!且看诸葛亮是怎样一步步取得论辩的胜利的!

  第一个上来发难的是东吴谋士中的一号人物张昭,这个人是孙策手下的老臣,(www.cha138.com)当是孙策临死时,嘱咐孙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这个人物在东吴的地位!

  张昭的发难尖刻而锋芒毕露,简直就是一个下马威!虽然他的言辞带有羞辱和人身攻击的特点,但仍不失儒生的礼仪和客套,他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一步步逼迫孔明承认自己无能,最终达到羞辱孔明、杀一杀孔明傲气的目的。他和孔明斗了三个回合,但最后不得不甘拜下风,弄了个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被孔明含沙射影地讽刺了一通,只能暗暗地喊肚子疼。

  第一个回合:张昭先以言挑之曰:“昭乃江东微末之士,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孔明曰:“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先投石问路,听说阁下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是这样吗?张昭的试探之语,如果换了别人来回答,大概会说,不敢当!哪里哪里!那都是别人瞎说的,我怎敢自比管仲乐毅啊?但诸葛亮毫不客套、毫不退避,沉着应答,将话锋接了个正着,是啊,这只是我的小可之比。看来诸葛亮的口气很大,底气也十足!

  张昭暗自高兴,这正是他需要的回答。心想,果然不出所料,孔明这小子还是年轻啊,看来这个小子一下子就进套了、中计了,于是他步步紧逼,开始了第二个回合的发难。

  昭曰:“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

相关参考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

本站网: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的详细内容,方便你详细了解!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诸葛亮作为三国第一谋士,在后人心中已经成神,那么就会有人问了三国时期到底司马懿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舌战群儒谁没被说服

成语典故_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舌战群儒谁没被说服?舌战群儒的是谁?  曹操拥兵百万南下,意在一举消灭刘表、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荆州刘表新亡,其继承人幼子刘琮望风而降,暂依刘表的刘备在诸葛亮

历史人物 诸葛亮舌战群儒是真的吗?历史上并没有这件事

看过《三国演义》,应该都会对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的情节有很深的印象吧,诸葛亮凭借伶牙俐齿,将东吴大臣们都怼了回去,最终说动了孙权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这才有了后来的赤壁之战。不过,这段故事也仅仅只是一个

历史人物 舌战群儒的意思_舌战群儒的比喻意思

舌战群儒的比喻意思【词目】:舌战群儒【拼音】:shézhànqúnrú【释义】:舌战:激烈争辩;儒:指读书人。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初中历史 诸葛亮舌战群儒概括与读书笔记

诸葛亮舌战群儒概括与读书笔记  诸葛亮舌战群儒概括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

初中历史 诸葛亮舌战群儒概括与读书笔记

诸葛亮舌战群儒概括与读书笔记  诸葛亮舌战群儒概括  舌战群儒  三国中前期,刘备势力还很小,被曹操赶得走投无路。想去投靠东吴,就是孙权。派诸葛亮去做说客。但是东吴谋臣处处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凭着他的满

历史典故 成语典故_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

成语典故_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舌战群儒的故事和意思舌战群儒指同很多人辩论,并驳倒对方故事源自三国的诸葛亮与东吴群臣。  成语出处和典故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东汉

诸葛亮舌战群儒里面的群儒是谁 他们真的那么不堪吗

“诸葛亮舌战群儒”无疑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诸葛亮能言善辩,面对东吴诸儒的诘问,他从容答复、游刃有余,令东吴诸儒满面羞愧、不能应对。大家都把关注点放在了诸葛亮身上,但是群儒都是谁?他们真的那

历史人物 舌战群儒比诸葛亮早的牛人

  提起舌战群儒来,人们都会想到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在东吴的一场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精彩辩论。《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只身随鲁肃过江、游说东吴群臣。时值刘备新败,退守夏口,曹操大军压境

历史典故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结果如何?

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结果如何?  故事出自明代罗贯中所著章回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那么舌战群儒的主人公是谁?结果如何?下面就由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解答。  三国演义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