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古人的智慧,“代耕”是一种怎样的农具
Posted 智慧
篇首语: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古人的智慧,“代耕”是一种怎样的农具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古人的智慧,“代耕”是一种怎样的农具
作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丁文静 “代耕”即“代耕架”,又称“耕架代牛”、“人力耕架”。顾名思义,是一种依靠人力牵引取代畜力牵引的耕地机械。 >“代耕架”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王方翼“造人耕之法,施关键,使人推之,省力而功倍”。不过“代耕架”得到较大的发展是在明代。李衍与欧阳必进都曾对“代耕架”进行过改造。最终,明代的一位奇人固定了“代耕架”的样式。 >据史书载,这个人“思传所载化人奇脓、欲现、指南及诸葛氏木牛、流马、更枕、石阵、连弩诸奇制,每欲臆仿而成之”,此人便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机械学家——王徵。 >王徵《代耕图说》书影 >王徵在《代耕图说》中写道:“先为两辘轳架,如a。两辘轳系两长索,贯犁其中,如e。两人递转辘轳之索,一人扶犁往来,自可耕也。”用一根长索将两个辘轳连接在一起,两人分别站于辘轳两侧,一人于其后持犁保持犁前进的方向。辘轳两头安装十字交叉的橛木,两人通过手扳橛木,使得“代耕架”带动着犁向前进。手扳橛木,辘轳滚动代替纯粹的人力拉犁,如此便达到了节省体力的目的。同时三角形的人字架有利于保持架子的稳定性。三人合作,轮流协作,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可谓先得我心之同然矣”即是王徵对“代耕架”的肯定。清末傅增湘称赞“代耕架”道:“咸丰乱后,浙省无牛,以此代耕,人咸称便”。 >代耕架(出自王徵《新制诸器图说》) >《代耕图说》中的一幅插图生动、形象地为我们再现了当时三人协作,合力使用“代耕架”的场景。 >代耕之图(出自王徵《代耕图说》) >当然,居于现代发达农业社会中的我们,在看待“代耕架”的时候,或许会觉得这种通过杠杆原理进行耕地的机械,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但是在当时畜力不足的情况下,“代耕架”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农业用具上的一大进步。不过“代耕架”终因其制作成本高,且用途单一,而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参考文献: >《旧唐书·王方翼列传》。 >柏堃辑:《王端节公遗集》卷三《两理略序》。 >王徵:《王徵全集》。 傅增湘:《农学篡要》。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桂强相关参考
刘禅"乐不思蜀"真的是一种智慧吗?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本站网www.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刘禅,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没
5.领导的语言是智慧的展现该说话的时候就说话是一种水平;不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是一种聪明;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不该说话是一种城府;无论什么时候都去说是一种无知。林肯曾经是一名律师,他在法庭诉讼中的能言善辩
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学界有一种影响甚为深远的观点,即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导致了井田制瓦解。本文认为,在井田制开始瓦解之时,铁农具和牛耕还没有出现,在井田制变革过程中,铁农具和牛耕数量极少,不
古代中国崇奉一夫多妻制,所以在一个男人的一生中床塌躺过几个女人都不是奇闻,皇帝就更是后宫佳丽三千。也许在我们现代人看来是在常理之外的事情——比如两个亲姐妹同时侍奉一个皇帝。那么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谁体
本人现在世界史专业本科在读虽然并不是专攻外文历史文选,但是世界历史文选也是我们的专业课之一总的来说一开始比较痛苦吧可能也有老师的原因在我们老师是安徽人,口音特别重,所以听他的课比较痛苦不知道其他学校是
在中国封建历史中,男人三妻四妾是很正常的事,尤其是在皇宫里,皇帝的女人更是不计其数。而在后宫里,同血缘关系的姐妹共同服侍皇帝的例子更不再少数。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人们常用“环肥燕瘦”形容美女,“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第14集中,齐湣王下令将苏秦“车裂”,而后画面显示的是苏秦被五马分尸,这是不符合史实的,车裂并非五马分尸。当然,从服装、道具和剧情来看,该剧在历史考证方面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崛起》第14集中,齐湣王下令将苏秦“车裂”,而后画面显示的是苏秦被五马分尸,这是不符合史实的,车裂并非五马分尸。当然,从服装、道具和剧情来看,该剧在历史考证方面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
自日本在东北提出“第二次满洲开发五年计划”之后,东北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更加突出了。尽管日本加大了在华北和东北本地的募集力度,但仍无法达到所需求的数量。为此,1941年7月1日,伪满洲国国务院发布了《国内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国度,拥有者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漫漫长河岁月中,中国先民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东西。但要说中华古人智慧有多高,这个问题世界内估计无人能够回答,但依照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