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 李世民谥号是什么?感觉有点雷人
Posted 谥号
篇首语:书本上的知识而外,尚须从生活的人生中获得知识。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历史 李世民谥号是什么?感觉有点雷人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历史 李世民谥号是什么?感觉有点雷人
李世民谥号是什么?感觉有点雷人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谥号为“文皇帝”唐太宗,堂堂的武皇帝,非得起个文皇帝的谥号,确实有点雷人。名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个皇帝。生于599年,病死于649年,死时50岁。18岁,随父李渊起兵反抗暴虐的隋炀帝。19岁,随父攻进隋朝首都长安,灭隋,立唐。李渊即位,就是唐高祖。李世民封为秦王,其兄李建民立为皇太子,其弟李元吉封为齐王。27岁,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李建民,弑弟李元吉。李渊退位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为皇帝,就是唐太宗。年号贞观。
为什么唐代之后的皇帝不再用谥号?
在以往读中国古代历史的时候,我往往都会对一个问题感到特别的疑惑,即我们称呼中国古代的皇帝,刚开始一般都是以“什么帝”(谥号)为代号,比如汉武帝、隋文帝等等,而一到唐代这一叫法却从此销声匿迹了,取而代之的,是“什么祖”、“什么宗”(庙号)的,比如唐太宗、宋高祖等等,这种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朝。当然,从明代中后期到整个清代的皇帝,我们更习惯以什么什么皇帝(年号)来称呼,比如嘉靖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等,但以庙号来称呼皇帝的惯例依然存在。如果将我们对中国古代的皇帝的称呼划一下阶段,从汉代到隋代,可以视作以谥号为皇帝主要代号的阶段;从唐代到明代中前期,可以视作以庙号作为皇帝主要代号的阶段;从明代中后期一直到清代,则是主要以年号作为皇帝主要代号的阶段。
所谓谥号,就是活着的人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一般是身份地位比较高贵的人)的一生作为和道德操行做一个概括的评价,大体上有“盖棺定论”之义。像“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只有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帝王的谥号由礼官反复评议,臣子的谥号由朝廷统一赐予。它的应用范围不只限于古代帝王将相,个别文人学士死后也有谥号,比如陶渊明被谥为“靖节征士”、黄庭坚为谥为“文节先生”、张载被谥为“明诚夫子” 等等。在唐代以前的谥号中还可以看出人们对死者的褒贬,褒则称为上谥,贬则称为下谥。
庙号是帝王死后在太庙中专门设立一室,以供后人祭祀所取的名号。一般来说,庙号的选字并不参照谥法,但是通常也选择具有美好意义的字,例如太、世、高、神、圣、仁、睿、明、章等等。从唐朝以后开始,王朝的开国皇帝庙号通常为“太祖”,第二代帝王庙号常常为“太宗”。如果王朝帝系发生变化,则其庙号为“世祖”或“世宗”。
年号也是历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也是时代的标志。到了明清时朝,一些帝王为了与以前的朝代有所区别,就注重于用年号来称呼自己的朝代了。我们为了方便,也采用了古人的方法,把唐代以前的皇帝用谥号来称呼,唐朝和宋朝的皇帝用庙号来称呼,清朝的皇帝则用年号称呼。
个人认为,在这三类称呼中,第一种(谥号)作为皇帝代称不仅可以很好地概括出其一生的作为,而且听起来最为威武雄壮,可以显示出一种帝王的雄风和霸气,而第二种(庙号)则不好听了许多,一个个什么祖什么宗的,好像是在认祖归宗一般,最显示不出什么气质;最后一种(年号)则介于两者之间,好歹也是直接叫他是什么什么皇帝,但年号是皇帝一即位就颁布出来的,只能表达出一种对自己当政时期的愿望,对其一生的作为当然无法做出什么概括。但是,原来都一直用谥号称呼得好好的,为什么偏偏一到唐代就改口了呢?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得从谥号出现的历史谈起。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等等。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可以有谥号。到了秦朝,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汉代开始又恢复使用谥号。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这个祖,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结果只能被后世嘲笑。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而且只要一两个字,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在唐朝初年的时候,由于李渊是开国皇帝,以庙号“高祖”二字称呼还依然很符合惯例,汉代开国皇帝刘邦也是以同样的庙号做称的。但是到了第二个皇帝李世民,就应该按照以往的做法继续使用谥号了吧。确实,刚开始李世民的继位者李治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做得太出格,给他上了一个叫做“文皇帝”的谥号。也就是说,我们后世人得称呼李世民叫做“唐文帝”。纵观李世民在位期间,他辛勤治理刚刚统一后的大唐帝国,恢复隋末天下大乱以来被破坏的经济,取得“贞观之治”的不俗政绩,以“文”来称呼他,大体上也是准确的。但是,我们都清楚,这一称呼在后来并没有传播开来,我们都叫李世民是“唐太宗”,从来没有人知道他还有个什么“唐文帝”的代号。问题就出在唐代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武则天本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李治死后她执掌了朝廷大权,先是废立了几个傀儡,后来觉得不过瘾,就直接自称皇帝了。但是,以女主身份去做皇帝,还是真是史无前例,后无来者,从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观念上来看,这么做很明显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为了显示自己的正统性,武则天采取了种种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在自己还在位时就给自己上谥号,初定为“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武则天另有废除的尊号“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等,其字数都远远超出了之前谥号不超过两个字的惯例。武则天此例一开,唐代之后的皇帝纷纷效仿,唐玄宗即位后更是给他的前代皇帝一律加成七个字。李世民的谥号也被改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一谥号中,有“文”又有“武”,那到底用哪一个字去概括他比较好呢?还真不好处理。为了方便,人们就干脆不再用谥号做称了,于是转而直接用庙号。
唐代之后,皇帝的谥号文字更是变得越来越多,称呼起来显得越来越繁琐赘述。像唐朝皇帝的谥号最多不到10个字,宋朝皇帝就到了16个字,明朝皇帝谥号17个字,清朝皇帝谥号令人咋舌地“发展”到24个字。像明太祖谥号是“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到乾隆则叫做“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慈禧太后则是25个字:“孝钦慈禧太后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谥号从相对客观的评判,变成了一味的文字溢美。不管现世表现如何,文武仁孝诚信睿智等词毫不吝啬地往上堆砌,用遍了所有歌功颂德的字眼,溢美吹捧程度不断升级。于此,这些也只能在祭祀等特定场合念一念了。
与之相对应,用年号做称则经历了一个相反的历程。谥号是由简入繁,所以人们不再使用,而年号则是由繁入简,人们对之的使用也开始变得日渐普及。相对于谥号和庙号,年号的出现要晚得多。年号出现于汉朝中期,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欢换年号,好事坏事都要换,有的几年换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换几次,一般朴素务实的皇帝年号换得少,爱标新立异的年号换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贞观”,玄宗也不大换(有“开元”和“天宝”两个年号),而武则天就特别喜欢改年号,一般年号是两个字的,她还用过四个字的。而南梁武帝萧衍亦使用过三字的年号。
到了明清两代的皇帝,他们则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到了清代,除了开国的两个君主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到顺治福临称帝后基本上都是一个皇帝在位期间只定一个年号,特殊一点的可能是同治,他原来的年号叫琪祥,是辅政大臣肃顺等人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来得及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相关参考
中国各个朝代女子的发型对比,果然还是清朝的最丑,唐朝的最漂亮
图为秦汉的环髻图为唐朝的高髻各种唐朝电视剧里面,这样的发型很常见图为唐朝双螺髻感觉有点类似现在的丸子头图为唐朝惊鹄髻这应该是武则天的发型吧,和范冰冰有点像图为唐朝坠马髻图为清朝圆满髻和前面的完全是另外
自古以来,皇权的斗争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残酷,弑父夺位,骨肉相残的例子数不胜数。而这一切的原因,都是为了那个至高无上的位子。没办法,那种至高无上的感觉,那种掌控万物的权利是任何人都抵抗不了的。在这种
长孙氏唐太宗李世民皇后□□档案:姓名:长孙氏生卒年:公元601~636年籍贯:河南洛阳婚配:唐太宗李世民封号:皇后谥号:文德顺圣长孙皇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代贤后。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李世民
历史人物 李世民干了一件连唐朝史书都不敢写的事,到底是什么事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一场豪赌,在玄武门事件之前,曾有人上报皇帝,说是金星出现在了秦地的分野之上。>秦王有帝王之气,李渊这个时候就有点慌了。>古人都是非常迷信的,皇帝也不例外,要知道李建成是太子,李渊
...。玄武门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唐朝时期德高望重李世民在玄武门发生事变。当时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很受李世民的重用,所以他当然也是策划玄武门兵变的人之一。那次事件,李世民成功埋伏杀死了自己的...
长孙无忌这名字是有点怪,他是唐朝功臣位列第一的人,不过他的知名度却不是很高,从文或从武的角度看,比他厉害的人比比皆是,那到底为什么他是唐朝第一功臣?还被封了国公。要从玄武门事件开始看。玄武门事件,想必
如果你是一位建筑设计师,你认为唐朝长安城的布局合理吗?说说你的理由。其实从顶视图来看。布局感觉有点呆板。但是在使用中对于辨别方向是绝对好的!尤其是集中设市,确定方位的同时分清了闹静关系。但是集中设市也
李世民是唐朝的皇帝,其在位23年就将唐朝治理的蒸蒸日上,当国家越来越强盛的时候李世民死了。一个武将出身的皇帝,按理来说身体应该很健康的,但是他仅活了50多年就死了,这有点不合常理。史书没有记载李世民患
唐朝皇帝列表及简介:庙号谥号姓名在位年限陵寝年号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618-626献陵武德618年-626年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627-649昭陵贞观627年-649年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
导读:登上皇位一点都不励志,不仅有点毒辣,有时还很恐怖。既然想着更高一步的舞台,从来都不是一个省油的灯,她喜欢给自己喜欢的男人戴绿帽子,有人认为他喜欢李世民,可为了接近李治,她把自己漂亮的身躯献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