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

Posted 皇后

篇首语:一天不练手脚慢,两天不练丢一半,三天不练门外汉,四天不练瞪眼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皇后·长孙氏

长孙氏
唐太宗李世民皇后

□□档案:

姓名:长孙氏

生卒年:公元601~636年

籍贯:河南洛阳

婚配:唐太宗李世民

封号:皇后

谥号:文德顺圣

长孙皇后,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代贤后。她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结发妻子,李世民登基以后封其为皇后。长孙皇后出身名门,她母亲也是大家闺秀,祖父是隋朝的扬州刺史。长孙氏的父亲文韬武略,不仅骁勇善战,还精通文史,常广泛涉猎各种史书。在这种家庭氛围下,长孙氏从小就很懂规矩,知道如何在封建大家庭里行事,并且非常有修养,喜好读书,能写诗著文。她是太宗的贤内助,去世很多年以后太宗还对她念念不忘。

与李世民定亲,天赐良缘

长孙家和李渊家都是隋朝的官员,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大将,官至右尧卫将军,李渊家世也很不错。当时人都知道李渊娶得一名贤妻,也就是窦氏。窦氏从小不凡,美名远扬,尤其是她五六岁的时候在宫中就能劝说其舅舅周武帝要好好善待她的突厥皇后,以便和突厥搞好关系,增强国势,从此她非同凡人的贤德和才能就流传开来。后来她父母以玉屏画孔雀的方式招女婿,从而选中李渊,给李渊生下了李建成、李世民等几个儿子。

长孙皇后不仅生得貌美,既有她母亲大家闺秀的风范,又从父亲身上学到勤学好学的品质,既懂得规矩和礼教,又十分善于做人和做事,因此她父亲也希望给她找一个好人家。

隋朝末年,国家也是混乱纷纷。长孙晟看上了李渊家的二儿子李世民,这李世民不仅一表人才,还有勇有谋,是打天下的一把好手。最让长孙晟放心的是,李世民是窦夫人的儿子,他一直都知道窦夫人是非常贤能的一个人,所以他相信窦夫人教育出来的孩子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就这样,既然看中了,他就拿出将军的果断,直接找到李渊来谈这门儿女婚事。李渊见长孙家都亲自上门,而且也早就知道长孙家的女儿是才貌双全,果断地同长孙晟一拍即合,当即定下这门亲事,两个人高高兴兴喝酒去了。

鎏金葡萄纹镜 唐

长孙晟喝得微醺,回到家里跟他的儿子长孙无忌说,我给你找了个妹夫,就是李世民,他将来一定前途不可限量。从此这长孙无忌就多了一名伙伴,就是李世民。他们两个年纪相仿,很合得来,所以常一块玩耍。

但是不多久,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就病逝了,那年长孙皇后才八岁。在封建的大家庭里,都是三妻四妾,所以父亲是一家之主,也是一家的台柱子。父亲倒下了,难免会有些比较柔弱一点的母亲带着孩子就会被欺负,而如果母亲更早去世的话,那孩子的生活就更悲惨,异母兄弟姐妹们很难相处得好。长孙无忌兄妹也一样,在家里处得不太融洽,好在他们有个好舅舅高士廉,高士廉将两个失去父亲的可怜孩子接到府上管吃管住,还带着他们学习,所以长孙无忌学了一身的本领,文才非常好。在这一个时期里,他们同李世民的关系仍旧非常好。

长孙氏十三岁,是差不多该嫁人的年纪了,这一年她同李世民成亲。隋炀帝后来日益享乐,四处大兴土木,弄得民怨载道,天下起兵者无数。李世民也怂恿父亲李渊要趁机起兵,打出一片天下。加上当时李渊身边有一个武士可以给他提供物质上的支持,还假借李渊腾达的梦来怂恿李渊,于是李渊父子在晋阳起兵,从此声势逐渐浩大。长孙无忌在李渊父子起兵以后一直跟随李世民,并且对李世民忠心耿耿。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李世民为次子,虽然战功赫赫但被封为秦王,长子李建成被立为太子,长孙氏为秦王妃,长孙兄妹同李世民的感情都很好,可谓是一桩天赐良缘。

有女子的贤柔,也有智有谋

嫁到李家,并不是说直接去享受荣华富贵就行,李家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李世民兄弟的母亲窦氏虽然是一个非常贤德的母亲,对子女教养都很严格,但是当时的家庭条件并不能说是非常好,李家父子常年在外征战,窦氏在家里要照顾老人,操持家务,家里还有李渊的其他妻妾和孩子,在家里非常劳累,还十分牵挂在外征战的父子,积劳成疾,没等到李渊称帝就病逝了,儿子们后来也都不是一条心。

到李渊称帝以后,后宫无主,妃嫔争宠,儿子之间的斗争更为严重。李世民一直跟随李渊南征北战,为打下李家大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相对来说大哥李建成则要逊色得多。无论从人品还是从能力来说,显然都是李世民更适合做继承人,更能够将江山统治得更好。但是李建成是嫡长子,他也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权力,弟弟李元吉和他走得很近,二人以李世民为敌。不仅兄弟之间联合,李建成、李元吉兄弟还同李渊的妃子张婕妤、尹德妃等人结成联盟,各自以巩固自己的利益为目的。李渊一直对李世民很赞叹,他心里也深知李世民是最适合的继承人。但是李建成等人一心想要拔去李世民这颗眼中钉,时时想办法陷害他,内宫中张婕妤、尹德妃等人常常在高祖李渊耳边说李世民的坏话,结果李渊听信他们,逐渐同李建成、李元吉兄弟走得近,而渐渐疏远了李世民。

长孙妃深知丈夫要成就大业,妻子必须要助其一臂之力。但是她不是盲目地去正面帮李世民谋取,而是小心翼翼地伺候公公,将家庭里的关系搞好,并且对众妃嫔和妯娌之间的关系也都处理得十分得体,尽量多做事而少谋求自己的利益,保持低调之风,不给丈夫添麻烦。她这么做深得李渊满意,对这个儿媳妇十分赞叹。

公元626年,李氏兄弟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李世民决定要除掉李建成等人。在长孙无忌等人的一同谋划下,秦王决定发动政变,这场政变历史上称为“玄武门之变”。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天,李世民密奏李建成、李元吉兄弟在后宫淫乱,第二天,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等亲自到玄武门率兵等候李建成等人的到来,然后将李建成、李元吉兄弟杀死。这场战斗是惊心动魄的,亲兄弟之间手足相残,不成功就只能成仁,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跟着李世民的人都是拿性命出来的,甚至连李世民自己都决定抛开性命一搏了。这时候不仅哥哥长孙无忌亲自到最前线,连长孙王妃也抛弃女儿柔弱的形象,亲自给秦王的将士们打气,激励他们。在这种气氛下,士兵们士气大涨,一鼓作气,一举取得玄武门之变的胜利。李渊听闻这场政变之后虽然极度吃惊,但是也毫无办法,三天之后就将秦王册封为太子,当年便退位让贤,让儿子接替了他的皇帝之位。

李世民登基以后,长孙氏就被册封为皇后。从此以后,应该说长孙皇后就是人中之凤了,但是她仍然兢兢业业地管理后宫,她知道丈夫每天要处理国事已经非常劳累了,所以她必须替他分担更多忧愁和烦心事,要把后宫打理好,给丈夫一个温馨的家,不为后宫事情操心。

统领后宫,却能深明大义

后宫争斗,似乎是永远都谈不完的话题。但是长孙皇后首先所想的,却不是怎样用一些奇招怪招来巩固她自己的地位和利益问题,而是想到要尽量让后宫和谐,不让皇上白天操心政事,晚上还操心宫中之事。所以尽管她和皇帝关系非常好,她也不要求专宠,反而让李世民有更多机会去亲近其他妃子,广泛地开枝散叶。对待后宫妃嫔以及宫女等,她态度都十分温和,宫中上上下下关系都处得非常好。如果说哪个妃子或者宫女遇到一些难事或者身体不舒服什么的,长孙皇后都会亲自去慰问,甚至还将自己的物品送给她们。所以作为回报,宫中上上下下对她也都十分爱戴。

长孙皇后不仅不在宫中做恶毒皇后,还十分注意控制外戚的势力。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在打天下之前认识的,后来李家父子打天下的时候,长孙无忌一直跟随李世民,忠心耿耿,两人感情十分要好。长孙无忌本身就十分有才华,他父亲是武将出身,但也十分精通文才,后来在舅舅家更加潜移默化地受影响,才华大长。在玄武门之变中,他尤其显示他的才能和胆识,冲锋陷阵从不惧怕,李世民为他所做的事非常感动,常常在别的大臣面前毫不避讳地说他之所以有今日,多亏长孙无忌的功劳。

所以在李世民即位以后,他多次想将长孙无忌提拔为宰相。宰相是朝中最重要的职位了,掌握大权。太宗和长孙皇后提起的时候,长孙皇后就非常忧虑,她觉得她已经是皇后,统领后宫,已经是三宫之首,她的家人已经有皇家的财粮供应,不愁吃穿,享受荣华富贵。如果再让哥哥任此大职,她恐怕外戚势力变大会招来不好的结果。为了向太宗明确说明此事,她还大量引经据典,用古代的例子来说明她是正确的。外戚势力庞大以后,大多是日渐恃宠傲物,或者权力欲望更强,最终换来家族灭门的结果,像汉朝吕氏家族、上官家族以及霍氏家族等,都没有好下场。太宗每次都很听从长孙皇后的话,但是这一次真的哭笑不得。他给长孙皇后解释说,他是真的很想重用长孙无忌,这不是因为长孙无忌是皇后的哥哥,而是因为他真的很有才能,多次为自己立下大功,并且忠心耿耿。他知道谁都有可能背叛于他,只有长孙无忌不会。所以这宰相的位子不给他给谁呢?一个英明的皇上,当然得选贤任能,这也是百姓的福气啊!

不过长孙皇后还是觉得不妥,就亲自与哥哥商议。哥哥长孙无忌深知妹妹的用意,就同意了妹妹的看法,向太宗辞去有实权的职务,太宗没法,只得同意。不过大臣们仍然知道,如果有什么棘手的事情,还是得去找长孙大人才行,只有他能办妥。

不干政事,及时劝谏

历史上后宫里很多女人都对权势有着极大的欲望,临朝听政的事情也层出不穷,但长孙皇后从来没有这种欲望,她一直坚持不干预朝政。

但是不干预朝政不表示她不关心国家大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给太宗分忧解难。她尤其懂得在太宗做事不妥的时候要及时劝谏,让他尽量少做错事,而做更多有利于国家和百姓的事情,最有突出代表的事情就是针对大臣魏徵和房玄龄。

魏徵是有名的谏臣,他总是直言不讳,每当太宗李世民有事情做得不妥,他总是当面就斥责,毫不留情面。唐太宗对魏徵是又爱又恨。爱的是,有这样的臣子是做皇帝的福气,他深知“以铜为镜可以整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把魏徵当作他的一面镜子。所以魏徵敢于在他面前谏言,一方面是魏徵的品格,另一方面当然是太宗的品格,不然早就把他拉出去外放或者怎样了。

太宗在准备嫁长乐公主的时候,想多给她嫁妆。因为这长乐公主是长孙皇后的女儿,太宗对她格外疼爱,所以希望嫁妆也要多给。其实一个父亲疼爱女儿的心情,是绝对可以理解的,但是他们不是一般的家庭,必须凡事还要注重礼节。按当时的规矩,公主们的嫁妆规格一定不能超过长公主的规格,公主是皇上的女儿,长公主是皇上的姐妹,所以长公主是公主的姑姑,是长辈,嫁妆得多。但是按太宗的想法,长乐公主的嫁妆就多于长公主嫁妆的一倍了,这是不合礼法的,因此魏徵就建议太宗不能这么做,必须要减少长乐公主的嫁妆才行。太宗知道魏徵的讲法是有道理的,只是从感情上还是有点不服。回到宫里,他就将这事原原本本对长孙皇后说了一遍,他原本还担心长孙皇后会不高兴,因为这公主是长孙皇后的女儿。没想到长孙皇后听完之后,对魏徵大为赞赏,还恍然大悟似的对太宗说,常听说皇上很喜欢这个魏徵,以前还不知道魏徵有什么特殊才能,今天听皇上这么一说,他果然是个贤能的大臣啊!这是皇上的福气!她不仅不生气,反而还派人送许多布匹和银两到魏徵的府上,表示对他的嘉奖。太宗见皇后这样,也就完全宽心了。

从道理上说有这样的大臣很好,但是从感情上说,这种人确实常让人恨得牙痒痒。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可以说明太宗对魏徵都是惧怕的。有一次太宗在赏鸟,恰好魏徵来了,太宗怕魏徵说他,就赶忙把鸟藏在袖子里。魏徵多聪明呀,他知道太宗将鸟藏在袖子里,就故意在太宗身边不走,太宗也一直不敢把鸟拿出来,结果就把鸟憋死在袖子里了。所以太宗有时候也实在忍受不了魏徵这人。有一次下早朝,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说他一定要找机会狠狠整治魏徵这个家伙。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这么生气,赶忙问是何缘故。太宗就将魏徵的事说给长孙皇后听,告诉她这个魏徵总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地不给他面子,让他难堪,让他无法下台,他实在忍受不了这个直来直去的家伙了。长孙皇后听太宗发完脾气之后,什么话都不讲,而是径自去内房换了一身庄严的礼服出来,在太宗面前行了一个大礼,说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太宗被皇后这莫名其妙的举动搞得半天回不过神,不明所以。皇后解释说,有这样的大臣,是皇上的福气呀。只有在明君的统治下,大臣才敢这么直接地明谏。试想如果是一个昏君,这种劝谏不是早被拖出去处斩了吗,哪一个大臣不怕死呢?所以魏徵是充分知道皇上是一位可以信任的明君,才敢冒着生命危险直言相谏的。有这样的明臣,难道不值得恭喜皇上吗?太宗听完,不仅不再恨着魏徵了,也对皇后更加敬重了。

不仅仅是对于魏徵一个人,长孙皇后经常保护一些老臣。就在长孙皇后生病快不治的时候,她还想着老臣房玄龄。她对太宗说,要继续任用房玄龄,他是一位能做好事情的大臣。太宗也听从她的建议,再次启用房玄龄。

《春游曲》显才能,也是晒幸福

长孙皇后深明大义,好在唐太宗李世民也是一代好皇帝,不仅很开明,也很公正廉洁,并且对长孙皇后很是情深。否则的话,贤德的人就很容易被奸佞之人欺负或者打击,而长孙皇后即使病重,还没有人敢对她怎么样。她即使不主动让太宗对她专宠,太宗心里也始终有她。所以,她是幸福的,她也为这幸福而感到骄傲,甚至有些自负。她从不缺吃穿,而且吃穿皆为上等。她即使只是一双鞋子,都缀满珍珠。但是相对历代奢侈的皇宫生活,她又是节俭的,她只用她所需要的,超过需要的便不要了。整个宫里宫外,从朝臣到百姓,都赞扬她和李世民的爱情,都赞扬她贤德助夫,整个世界都对她不薄。

所以当大好的春日里,百花竞相开放,花园里莺歌燕舞的时候,这位美丽而贤惠的皇后也会到花丛中翩翩起舞,是的,她也很懂得生活。当穿梭于花丛间,伴着蝴蝶在肩膀两旁的时候,她也忍不住诗兴大发:

上苑桃花朝日明,

兰闺艳妾动春情。

井上新桃偷面色,

檐边嫩柳学身轻。

花中来去看舞蝶,

树上长短听啼莺。

林下何须远借问,

出众风流旧有名。

这首诗就是长孙皇后的传世作品《春游曲》,展示出的是她活泼开放的一面,甚至能表现出她骄傲自负的一面。你看那桃花红艳艳惹人侧目,那是因为偷了她的面色呀!檐边的嫩柳细腰扭扭的,也是跟她学的呢!从这首诗中还能生动地看出皇后在花丛中穿梭舞蝶的景象,好似还带着银铃般的笑声,多么美丽惬意的画面呀!画中的女子又是多么幸福!而这幅画的场景,就是长孙皇后的生活场景,可见她是多么幸福的一个人!所以说,能边游玩还能边作出诗来,这表示她很有才气,而这诗的内容,就是她生活的写照,明摆着就是在晒幸福呢!

一代贤后去世,太宗伤怀

长孙皇后纵使万般美好,也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她还是病倒了。但是即使是被病魔缠绕,她也仍然不忘以太宗为重,以国事为重。太宗和太子都十分挂念她的病,请了最好的太医用了最好的药仍然没用。后来没有办法,太子对她说,也许行善积德可以让母亲长寿,既然用药已经不见好,应该尝试一下大赦天下、大修佛寺的方法。长孙皇后听完费力地说,不可以的,大赦天下是国家的事,哪能因为她一个人生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呢?大修佛寺就更没有依据,每个人的生死都是上天注定的,所谓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若是只靠行善积德,我长孙皇后一辈子做了很多好事,如果要灵验,也该灵验了。所以她阻止了太子的做法。

再后来,长孙皇后的病一天比一天重,病魔可不管她是一个平民还是一个皇后,是不是受人尊敬受人爱戴,只要被它看上它就不松手的。眼见着病是好不了了,死神一步步在逼近她,她很从容地对太宗说,她死后葬礼要一切从简,不可奢侈浪费,太宗不得不听她的,只好含泪答应。

公元636年,长孙皇后不治而亡,葬于昭陵。

皇后去世以后,太宗失魂落魄。他最爱的伴侣不在身边,他总觉得生活像是缺了一大块角的圆,总觉得心里是空落落的。他甚至在大臣面前失声痛哭,因为他失去了一位贤内助。

长孙皇后去世以后,为转移对她的思念,太宗就亲自抚养长孙皇后留下的幼子幼女,李治就是太宗亲自留在身边养大的。在他看来,带着长孙皇后的孩子,就像见到他们的母亲一样。

太宗还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以便于他想念长孙皇后的时候就登上远望昭陵。层观建好以后他还带着魏徵等亲信大臣一同观看,但是魏徵又跑出来大煞风景了,说这是不合礼法的,婉言劝谏太宗放弃层观。太宗无奈,又将层观拆除。

长孙皇后去世以后,太宗还是重用了她的哥哥长孙无忌。太宗不可以不重用他,他是太宗的心腹,是太宗的左膀右臂呀!长孙无忌也没有让太宗失望,兢兢业业为唐朝出力。太宗去世前将太子李治交给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重臣,让他们辅佐太子李治,这些忠厚的老臣又拿过接力棒,继续为新的皇帝效力去了。

不过很可惜,李治和他父亲母亲相比差远了,又看上了他父亲的才人武则天,最终几乎被武则天一手控制。而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老臣,因为反对立武则天为皇后,最终被武则天一一陷害而死。

相关参考

唐朝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专爱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专爱长孙皇后?  唐朝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

历史人物 文德皇后怎么死的 文德皇后长孙氏简介历史名人

  说道文德皇后,大家都知道她是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的妻子。她充满智慧,优雅美丽,并深受李世民宠爱。但对于文德皇后的死因想必大家都不是很清楚,那么下面就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文德皇后的是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之女新城公主简介

唐朝人物中文名:李氏别名:衡山郡公主,衡山长公主,新城长公主国籍:唐朝民族:汉族出生日期:634年逝世日期:663年职业:唐朝公主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夫君:长孙诠、韦正矩未婚夫:魏叔

唐朝历史 唐朝长孙皇后是不是李世民的贤内助

 唐朝长孙皇后是不是李世民的贤内助?  隋扬帝大业九年(613年)前后,李世民十六岁,长孙氏十三岁,俩人成婚。长孙氏的先世源于北魏的皇族,因为其先祖曾经担任过北魏的宗室长,所以改姓长孙。后来

文德皇后长孙氏,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为什么

文德皇后和长孙皇后是同一个人吗文德皇后和长孙皇后是同一个人。文德皇后长孙氏(601年3月15日—636年7月28日),河南洛阳人,小字观音婢,其名于史无载。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女,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同

盛世牡丹 长孙皇后是不是唐太宗的政治顾问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先祖原本是北魏时期的皇族拓跋氐,因号为“长孙氏”,所以就以此为姓氏。长孙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父长孙兕曾经是北周时期的将军,父亲长孙晟也是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的名将。长孙皇后

唐朝历史 长孙无忧是谁

长孙无忧是谁?在电视剧《隋唐英雄》中,有一个贤淑美丽的女子长孙无忧。长孙无忧是谁?她是不是历史上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长孙皇后跟李世民的爱情是什么样的?长孙皇后长孙无忧资料简介:姓名:长孙无忧性别:

历史人物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之女城阳公主简介

唐朝人物本名:李氏所处时代:唐朝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长安出生时间:约630年左右去世时间:671年身份:唐朝公主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母亲:长孙皇后同母哥哥:李承乾、李泰、唐高宗李治同母姐妹:李丽质、李

唐朝的28大将

赵公长孙无忌第一名贵戚豪族英冠人杰——长孙无忌(?-659年),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先 长孙无忌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长孙无

盛世牡丹 长孙皇后是不是唐太宗的政治顾问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长孙氏,先祖原本是北魏时期的皇族拓跋氐,因号为“长孙氏”,所以就以此为姓氏。长孙家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祖父长孙兕曾经是北周时期的将军,父亲长孙晟也是隋文帝和隋炀帝时期的名将。长孙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