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重臣长孙无忌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

Posted 李世民 长孙无忌 奸臣

篇首语: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李世民重臣长孙无忌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李世民重臣长孙无忌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

2、历史人物 长孙无忌手中有势还是皇亲国戚 最后为何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李世民重臣长孙无忌究竟是忠臣还是奸臣?

长孙无忌这名字是有点怪,他是唐朝功臣位列第一的人,不过他的知名度却不是很高,从文或从武的角度看,比他厉害的人比比皆是,那到底为什么他是唐朝第一功臣?还被封了国公。要从玄武门事件开始看。玄武门事件,想必大家都知道,就是唐朝时期德高望重李世民在玄武门发生事变。

当时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是布衣之交,很受李世民的重用,所以他当然也是策划玄武门兵变的人之一。那次事件,李世民成功埋伏杀死了自己的太子哥哥还有齐王弟弟,如愿以偿了作为了皇太子。而后成功登基为唐太宗,长孙无忌当之无愧作了开国元勋,曾经作为左武大将军,征战沙场,后又改任吏部尚书,被定位第一功臣,封齐国公,无限的财宝。

长孙无忌有能力,会办事,而且他是真的忠心耿耿为李世民办事,连自己的妹妹都嫁给了李世民,为长孙皇后。欧阳修写的《新唐书》上记载:李世民评价臣子,认为长孙无忌“应对机敏,善避嫌,求于古人,未有其比”。长孙无忌位极人臣,十分得到李世民的重用,又有亲戚关系,可以自由进出皇帝的卧房。不过他却很聪明,有城府,知道自己站得这么高肯定会被众人推倒,而且自己是亲戚关系,自古外戚干政是一个禁忌,所以他上书恳求李世民降自己的职。历史上多少人因为职位太高备受宠爱而被人陷害落得惨死的下场,长孙无忌深知这个道理,所以无论皇帝还有自己的皇后妹妹怎么挽留,还是执意要自己贬职。这么一看,长孙无忌真的是大忠臣,分君之忧,却不求功名。

此后二十年,长孙无忌忠心办事,作为太子太师教导太子,又随皇太宗东征高丽,战绩显赫。不过忠臣的奸诈狡猾之处却凸显在选立太子的事上面。李世民有八个儿子,其中太子,魏王还有晋王都是皇后生的,然而太子李承乾是荒淫无度之人,不好学,只爱玩乐。魏王是李泰,野心过大,奸诈狡猾。晋王李治没有主见,性格内向。感觉都不是做皇帝的料啊,后来太子和魏王争夺王位,而太子被贬为了庶人。皇帝想拥立魏王作为皇帝,这时候长孙无忌出来发话了,他认为应该立晋王为太子,联合了一群大臣向皇帝说明立魏王的诸多不好。李世民重用长孙无忌,尊重并同意了他的想法,不过背后也有一定的想法,因为当时候的长孙无忌位极人臣,在朝廷中势力已经很大了,他害怕自己过世后,不立与长孙无忌有血缘关系的人做皇帝,长孙无忌会有意见而做出谋反之类的勾当。

再后来,皇帝三儿子吴王李恪能文能武,又备受百姓爱戴,对比与那位昏弱内向的李治,他才应该成为太子。这时候长孙无忌充分发挥出自己奸臣的本质,可能是因为私心过重坚决反对。根据《旧唐书》上说,“长孙无忌既辅立高宗,深所忌嫉”,又有“恪又有文武才,既名望素高”等赞扬李恪的语句。看以看出长孙无忌一生忠直,却因为私心过大,而备受嫉恶。长孙无忌还抓住了一次机会,说李恪有谋反之心,其一家也受株连。如此一来,大家可以说是绝望了,皇位非李治莫属。李恪死前曾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陷害良善,祖宗有灵,必让其宗族覆灭。”的确,长孙无忌已经横行无忌,摆弄权利,这一步走得确实让人心寒。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去世了,死前还有遗愿要长孙无忌辅政,李世民还是很信任他的。长孙无忌先不发丧文,立刻叫自己的好外甥李治回来宫中,准备继位。可以说他是选择自己要忠心的人,却不忠于天下吧。如此恩宠有加地对待新任皇帝李治,想必他肯定会很受皇帝重用与尊重吧。事实,却完全相反。唐高宗继位以后,想要立著名的武则天为皇后,长孙无忌联合一众大臣却极力阻挠。唐高宗也很无奈,带着武则天上门拜访他也无动于衷。而后,他问当时手握军事大权的将军李绩对此事有什么看法。李绩本来是长孙无忌那边的人,此时却跳出了是非圈,说是皇帝家事他不宜过问。唐高宗这才大着胆子立了武则天为皇后。一成功做了皇后,母仪天下,对着长孙无忌当然是怨恨有加。

根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四年,中书令许敬宗遣人上封事,称监察御史李巢与无忌交通谋反,帝令敬宗与侍中辛茂将鞠之。长孙无忌竟然意欲谋反?当然不可能,自己一手拥立起来的皇帝,哪有可能谋反,不过自古皇帝对谋反这两个字眼是特别敏感。许敬宗是武则天特意派去陷害长孙无忌谋反之罪的,又以汉文帝杀舅父薄昭的事例劝导皇上,皇帝虽不忍心,不过也同意了,也不去与长孙无忌当面对质。直接将他流放到黔州,儿子等人也流放岭南,家里的亲属都被流放作为奴婢。真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啊。后来许敬宗奉命再次去查长孙无忌的谋反案,长孙无忌着实害怕,便被迫自杀了。

明明是自己一手拥立起来的皇帝,却这般对待自己,肯定对于自己当初选择李治做皇帝有一定的后悔之心,就算不位极人臣也不至于被逼死吧,我是你的舅舅至少让我享下清福吧?不过皇帝对于谋反一事就算是自己的舅舅也要痛下毒手了。想必长孙无忌死后也不得安息吧。在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才重新为舅舅平反,追复长孙无忌官爵,命其孙长孙元翼承袭赵国公爵位。成者忠,败者奸。

长孙无忌全部包揽,一直忠心耿耿辅助李世民,是唐朝的开国大功臣,却因为私心过盛,拥立昏君,最后竟然落得惨死的下场。评价他是一位忠臣可以,评价他为奸臣也不为过,这样的一个聪明能干有城府的人,我虽然认为他开国的功抵不上拥立昏君的过,不过他为了唐朝的典章制度,对于历史的推进,也是起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的。

历史人物 长孙无忌手中有势还是皇亲国戚 最后为何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孙无忌下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长孙无忌是唐朝的重臣,同时也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按理说长孙无忌不仅有势还是皇亲国戚,应该得到善终才对。

不过,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并不圆满,身败名裂,很是悲惨。长孙无忌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呢?他究竟做错了什么?

图片:唐朝重臣长孙无忌剧照

要想回答这个答案,还得从贞观十七年开始说起,这一年,李治被立为太子。到贞观二十三年时,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江山交到了李治的手中,也就是唐高宗。

在去世前,唐太宗特意留了三位辅政大臣,长孙无忌便是其中一位。他不仅是朝中重臣,还是皇帝的亲舅舅,诸多光环的加持下,长孙无忌的威望也逐日渐长。

在位高权重的世界里,长孙无忌慢慢被权势腐蚀,心中愈发肆无忌惮,将唐太宗的嘱托都抛到了脑后。

图片:位高权重的长孙无忌剧照

到了永徽四年时,长孙无忌的权势更是达到了顶峰。长孙无忌积极结交私党,朝中“宰相班子”有六人都与他有往来,私交甚密,唯有李勣不同流合污。

这李勣其实也是唐太宗任命的三位辅政大臣之一,不过,在永徽元年时,长孙无忌的权势过大。李勣只得暂时隐忍,选择退身自保,辞去了尚书左仆射之职,但还有“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名衔。

众所周知,这名衔相当于宰相,所以此时李勣仍有参政议政的权利。不过,李勣的这一退步倒是件好事,成为了日后唐高宗扳倒长孙无忌的一颗暗棋。

图片:长孙无忌积极结交私党剧照

从长孙无忌对“房遗爱一案”中的处置手段,可看出长孙无忌的为人,行事过于狠辣。这引起了唐高宗的反感,并引起了他的警觉。从此时开始,“君相之争”便拉开了帷幕。

唐高宗所采取的第一步便是将李勣封为司空,表示对他的重任。此外,对于后宫的武昭仪,唐高宗也是宠爱有加。武昭仪聪明伶俐,而且对政事有着明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见解。

同时,唐高宗对王皇后的疏远也是人尽皆知。此事所传达出的信息就是唐高宗欲想掌控朝政大权。

不过,唐高宗这样的做法也引起了后宫的各种慌乱,但是效果极佳。在与武昭仪的配合下,夺权之路非常顺利。

图片:唐高宗对武则天宠爱有加剧照

到了永徽六年时,武昭仪控告王皇后及其生母柳氏行为不端,于宫中施“巫蛊之术”。向来历史上的帝王对此都是异常厌恶的,自然下令严惩。因此,柳氏被赶出皇宫,有生之年不得踏入皇宫半步。

而且王皇后的兄长柳奭也被逐出了朝廷,如此一来,王皇后的处境便更悲惨了,没有一位帮手。随后,唐高宗又想封武昭仪为宸妃,不过这打破了“贵淑德贤”四妃的先例,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有着长孙无忌的撑腰,中书令联合朝中大臣,硬是将这旨意给撤了回去。自此,给了唐高宗一个教训,要想彻底夺回朝政大权,就要培养自己的政治势力。

图片:处境悲惨的王皇后剧照

敏锐的朝臣很快就察觉到了双方的较量。争锋相对的局势,一些大臣也在思考着利弊。像御使大夫崔义玄等人就开始思量这场斗争了。他们明白,要想在这世道官运亨通,位极人臣,那就要选对道路。

所以,这些人在审视时局之后,毫不犹豫的加入到了天子一派。慢慢的,唐高宗也培养出了一支自己的政治势力。随着势力的强大,唐高宗开始着手办理“立武昭仪为后”之事。

一日朝堂之上,唐高宗就说明了意图:“如今皇后无子,而武昭仪有子嗣,从这一立场上想要立武昭仪为后”。不过,这想法一提出,立马就遭到众臣反对,特别是几位宰相,反应激烈。

图片:朝臣察觉到双方较量剧照

不过,唐高宗并不打算就此罢休。三番五次之下,也有一些大臣支持唐高宗的决定。例如李勣,他说:“此事乃是皇帝的家事,自然无须过问他人”。有此一言,一些大臣也跟着附和。

就这样,舆论偏向了唐高宗一方,显庆八年时,武后认为时间已经成熟,开始打压长孙无忌一党。此时,唐高宗培植的势力开始联合对抗长孙无忌一党,此时已是皇帝的势力占据了上方。

像来济、褚遂良等人纷纷被贬,遭受打压。此时,轮到长孙无忌落到了孤立无援的境地。长孙无忌的党羽被除尽之后,自然准备着手对付长孙无忌一事。

在武后的授意下,许敬宗开始策划扳倒长孙无忌。当时,许敬宗正在处理一桩朋党案,太子洗马韦季方在重刑逼迫之下欲想自尽,被及时拦住了。

图片:许敬宗剧照

许敬宗灵机一动,将长孙无忌给牵扯了进来,认为韦季方与长孙无忌谋划,想要合谋残害忠良,从而把持朝政。不过被此事泄露,所以韦季方想要畏罪自杀。此事自然是无中生有,就是为了拉长孙无忌下马。

这种谋反大罪,其罪当诛,不过长孙无忌可是唐高宗的亲舅舅,自然不能随意处置。此事传到唐高宗耳中后,他装作吃惊的样子问到:“此事应该是假的吧?舅父怎会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

许敬宗连忙附和道:“此等大事,陛下却讲究私情,实为不当。”随后,唐高宗才佯装悲伤,“真是我李家家门不幸啊,现如今出现了这样的事,我该如何处置?”

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就是一出君臣戏,一唱一和。

图片:唐高宗与舅舅长孙无忌剧照

随后,许敬宗严刑逼迫韦季方,最终承认了与长孙无忌合谋之事。如此一来,此罪便落实了,长孙无忌就算有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开脱了。随后,唐高宗下旨,除去长孙无忌的一切职务和爵位,流放到黔州。

最后,长孙无忌到达黔州后便选择了自尽,死于一条白绫之下。权势滔天的长孙无忌就这样跌落了,而且落得声名狼藉的下场,朝政大权重回到了唐高宗的手上。

如果长孙无忌懂得收敛一些,或许就不会有这么悲催的下场了,只怪他太贪恋权势了。

相关参考

历史人物 长孙无忌是奸臣吗

   何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怀念当初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众多功臣,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表彰他们的功绩,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在皇宫西

长孙无忌是奸臣吗?他是怎么死的?凌烟阁是什么?

   何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怀念当初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众多功臣,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表彰他们的功绩,是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凌烟阁在皇宫西

历史人物 长孙无忌手中有势还是皇亲国戚 最后为何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孙无忌下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长孙无忌是唐朝的重臣,同时也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按理说长孙无忌不仅有势还是皇亲国戚,应该得到善终才对。不过,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并不圆满,身败

历史人物 长孙无忌手中有势还是皇亲国戚 最后为何会落到身败名裂的下场

很多人都不了解长孙无忌下场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长孙无忌是唐朝的重臣,同时也是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按理说长孙无忌不仅有势还是皇亲国戚,应该得到善终才对。不过,长孙无忌最终的结局并不圆满,身败

历史人物 魏征到底算忠臣还是奸臣?李世民为什么不杀魏征?

吕布被称为三姓家奴不仅是因为他老换主公,而且还害死了其中的几位,所以谁要是用吕布都会非常危险。唐朝的魏征换了七个主公,而且还挑起李世民和自己兄弟内斗,但是魏征又是“贞观之治”的功臣,那魏征到底算是忠臣

历史人物 长孙无忌为什么拒绝唐太宗的提拔,结局还是那么惨

长孙无忌,唐太宗李世民的大舅哥,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虽功高盖世却不贪恋权力,多次明确拒绝唐太宗的提拔,是个头脑清醒的明白人。>然而,这样的一个明白人,后来却因得罪了一个女

历史人物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到底有多厉害 长孙无忌实力如何

长孙无忌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凌烟阁第一功臣,李世民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屹立大唐政坛三十三年,但不想最后落了个抄家身死的下场,还不如早死几年的好。>>不知是李世民成就了长孙无忌,还是

历史人物 凌烟阁第一功臣长孙无忌到底有多厉害 长孙无忌实力如何

长孙无忌可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凌烟阁第一功臣,李世民长孙皇后的亲哥哥,唐高宗李治的亲舅舅,屹立大唐政坛三十三年,但不想最后落了个抄家身死的下场,还不如早死几年的好。>>不知是李世民成就了长孙无忌,还是

史弥远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史弥远的故事

  史弥远是南宋重臣史浩的第三个儿子,以父荫入朝,后中进士。韩侂胄势大的时候,史弥远受到重用。后来杀掉韩侂胄,取而代之,成为南宋时期权臣。  史弥远在后世的历史上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是他在当朝绝对是呼风

历史人物 史弥远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 史弥远的故事

  史弥远是南宋重臣史浩的第三个儿子,以父荫入朝,后中进士。韩胄势大的时候,史弥远受到重用。后来杀掉韩胄,取而代之,成为南宋时期权臣。  史弥远在后世的历史上并不为人所熟知,但是他在当朝绝对是呼风唤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