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并非汉室忠臣

Posted 天下

篇首语:人如果没有知识,无异于行尸走肉。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荀并非汉室忠臣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目录

1、荀并非汉室忠臣

2、历史秘闻 竟然是一场历史骗局!荀令君为保汉室推曹操犯险

荀并非汉室忠臣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意欲晋爵魏公,私下征询荀的意见,然而荀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认为不宜如此。由此,曹操心怀不平。不久,荀 因疾留寿春,以忧薨。

《三国志》中的这段记载,使有关荀之死的奇葩观点皆遵循同一理论依据:荀是大汉死心塌地绝无二心的顽忠之士。正因如此,曹操才会对其狠下杀心。

沿着这条脉络穷根问底:荀忠汉有无理论来源?

似乎有。因为:其一,荀家世受汉恩,荀的祖父和父亲都官居要职。其叔父荀爽更是创造了官场上亘古无双的升迁奇迹,不足百日便由一介布衣成为位列三公的司空。其二,荀曾若隐若现地抒发过一些挺汉言论,如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等。

可惜,这两条都属于弱证据,更适合作为佐证。另外,必须一提的是,荀家并没有后人想象的那么清高忠贞。据《典略》记载,臭名昭著、欺主害民的宦官唐衡膝下有一剩女,唐衡想把她塞给汝南名士傅公明,不料被断然拒绝。无奈之下,唐衡转而联系荀家,荀老爸出于对唐衡熏天权势的半畏惧半贪慕,当即做主,为荀定下婚约。由此可见,荀家根本算不上忠烈之门。

而考究荀的人生轨迹,不难看出他的心境着实是博大恢宏的。换言之,荀的忠贞并没有倾注在无药可救的病汉身上,而是全部奉献给了天下黎民。

在董卓乱政时期,刚刚崭露头角的荀毅然辞官归乡。卸任后,荀只做了一件事—在家乡四处奔走,游说父老乡亲: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要冲,宜亟去之,无久留。试想,如若果真愚忠大汉,荀当然要鼓励大伙团结一致众志成城,誓救献帝于水火,誓挽社稷于倾颓,而不是劝大家赶紧弃乡逃命。

董卓受诛后,已夺馥位的袁绍请荀出山,并待之以上宾之礼。可袁绍志大智小的性格缺陷,以及横征暴敛的害民政策,令心忧天下的荀彻底绝望。正巧此时,曹操屯田削赋的军政方针和荀与生俱来的护民之心无形中两相契合。于是,荀跳槽到曹营。

曹操夺取徐州后,荀毫不避讳地为之歌功颂德,甚至以克成帝业的汉高祖和光武帝相比拟。值得注意的是,荀之所以如此大加称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曹操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

荀如此情真意切地将黎民百姓的利益放在台面上,至于大汉王朝则只字未提。这难道还不能说明他是忠天下的吗?

本来忠汉和忠天下是紧密相连、互相支撑的,但当时汉廷气数已尽,一味无脑死忠不仅会沦为悲哀的愚忠,而且会损害正宗儒家君子所必备的硬件:心装黎民,忠天下。也正是这一点,才让他跟雄才大略的曹操走到一起。

历史秘闻 竟然是一场历史骗局!荀令君为保汉室推曹操犯险

荀令君,荀彧,他是颍川大族荀家,在东汉末年的最佳代表,他同时也代表着那一批仍然对东汉朝廷抱有一丝憧憬与幻想的世家文人雅士。荀彧叔侄在投靠曹操时,曹操如获至宝,因为得到了荀家的支持,等同于得到了谋士团体、官家仕族的认可。因此荀彧在投靠曹操时,不需要任何考查,直接就委以重任。其职位,一直都是谋士团队中最高的,甚至于荀彧的侄子荀攸在第二年投靠曹操时,也直接编入曹操的高层幕僚团。至于曹操每每出征时,基本都委任荀彧负责整个大后方的一切兵政事宜,可见曹操对其极其看「 ”重”。 那赤壁之战时,曹操号称80万大军,为什么会败得如此干净利落呢?虽然演义小说里把这个事情给修饰了,但是赤壁曹军之败是既定事实。赤壁之前,曹操未曾遇到过如此大败,而且此战之后,曹操不再南下,是因为曹军在实力上一败不起?还是曹操被灭了志气呢?其实都不是,其中最大的原因出在曹军内部,曹操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得不到荀家的全力相助了。 大家也许会想,郭嘉一死,曹操军营中最出众的四个幕僚,荀彧、荀攸、贾诩、程昱,勉强在加上一个刘桦吧,剩下还有这5个经世之才,为什么都没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发挥作用?其实,当时荀彧、贾诩、刘桦三人都不在军营里。 当初曹操决定南下,贾诩第一个持不同意见,但笔者以前的文章写过贾诩,这人太会自保了。贾诩的做事方针是,反正我表达了我的意见了,你爱听听,不听也随你,他绝对不是那种坚持劝主的谋士。但荀彧是暗示曹操可以南下的,那时候曹操问荀彧,我想南下应该怎么操作,荀彧给了一条不太靠谱的建议,意思让曹操抄小路进奇兵!(这里的南下说的是打刘表的荆州,还未到兵陈赤壁的程度,但是笔者分析了下,荀彧的策略也未必可行,怎奈天意如此。刘表一死,刘踪直接投降了,刘备狼狈逃跑,所以曹操直接捡了荆州。) 那荀令君为什么要给错误指引给曹操呢?其实他那时候已经知道曹操有意取代天子了。所以他不希望曹操一统天下,否则东汉必倾覆,故而我们的荀令君做了这么一件「 ”傻逼事儿”来为东汉天子效忠。包括在赤壁大战时,随军在幕僚团中的荀攸、程昱二人,其实在局势上都看清楚了,也有跟曹操提示要小心火攻,但是曹操说现在什么季节,哪里会吹东风,你们是真傻还是假傻?这二人本来就跟荀彧是一伙的,因为荀令君在文人雅士间的号召力实在是太强大了,所以二人见曹操如此固执,自己也尽了谋士之责了,曹操自己不愿意重视,那也不能怪我们了,故而未曾力谏之!所以曹操才会遭此大败!这等于是曹操内部的问题,却被诸葛亮跟东吴给捡了个大便宜! 赤壁大败后,曹操其实也想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了,所以才会大声感叹「 ”如果郭嘉还在,我哪里会遭此大败?!”其实就是说给众幕僚团听的,但他即使知道荀彧有失职之心,但无加害之行,故而曹操即使内心恼火却也必须自己消化掉,更何况荀彧一直在他意图自封魏公的问题上加以阻挠,他也不能轻易碰荀彧。为什么?其一,如果曹操动了荀彧,必定会失去了天下谋士之心;其二,荀彧背后的荀家代表了整个仕族团体,自己如果无故动他,等于失仁德于天下。 演义小说中,说荀彧是得到曹操送的空食盒暗示才自杀的,这个说法并不对。根据三国志记载,其实荀彧应该是心疾发作郁郁而终的。因为他在后期数年间,单单在维护天子与曹操的动态平衡上,便已经呕心沥血、心力交瘁,最后确实没法以「 ”匡扶汉室”的教条压制曹操时,他心疾已经十分严重。死前,曹操的「 ”魏公”行为,彻底成了荀彧病发的导火线,所以一病不起,含憾而终!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竟然是一场历史骗局!荀令君为保汉室推曹操犯险

荀令君,荀彧,他是颍川大族荀家,在东汉末年的最佳代表,他同时也代表着那一批仍然对东汉朝廷抱有一丝憧憬与幻想的世家文人雅士。荀彧叔侄在投靠曹操时,曹操如获至宝,因为得到了荀家的支持,等同于得到了谋士团体

历史秘闻 竟然是一场历史骗局!荀令君为保汉室推曹操犯险

荀令君,荀彧,他是颍川大族荀家,在东汉末年的最佳代表,他同时也代表着那一批仍然对东汉朝廷抱有一丝憧憬与幻想的世家文人雅士。荀彧叔侄在投靠曹操时,曹操如获至宝,因为得到了荀家的支持,等同于得到了谋士团体

历史人物 荀和荀攸是什么关系 辅佐曹操的忠臣荀为何要自杀

  何曾经评价荀是“王佐才也”,而曹操说荀是自己的子房,即将荀比喻为张良。张良大家都知道,他是刘邦手下的智多星,屡次将陷于僵局和不利境地的刘邦解救出来,而荀比张良有过之而无不及,荀喜爱熏香,这个风雅从

荀彧和荀攸是什么关系 辅佐曹操的忠臣荀彧为何要自杀

  何颙曾经评价荀彧是“王佐才也”,而曹操说荀彧是自己的子房,即将荀彧比喻为张良。张良大家都知道,他是刘邦手下的智多星,屡次将陷于僵局和不利境地的刘邦解救出来,而荀彧比张良有过

历史人物 是匡扶汉室的忠臣还是蜀中的枭雄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洋洋洒洒的几句道尽了孔明先生的一生……他是汉室名相

历史人物 汉献帝身边有哪些忠臣?东汉末年那些忠于汉室的大臣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每个人都想能够在这样的乱世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直到最后可以有机会一统天下,而每个百姓却只希望能够活下来,那些忠于汉室的大臣们都希望汉朝可以复兴,恢复以前的荣光。那么,在这样一个混乱

历史人物 荀彧为什么坚持忠于汉室?荀彧不知道曹操想称帝么?

荀彧是曹操前期最大的帮手,但是从一开始荀彧和曹操的理念就是相冲突的。荀彧一生只忠于汉室,而曹操是想废汉自己称帝的,那为什么荀彧还要跟着曹操一起帮他做事呢,难道荀彧不知道曹操的真实想法?当然这不太可能,

历史人物 荀彧是忠于汉室还是忠心曹操?荀彧到底忠于什么?

三国时期曹操的首席谋士荀彧,却因为曹操称霸天下的野心而选择了背弃他,最终被赐死。很多人在惋惜这样一位名士的陨落的同时,也在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既然荀彧的目的不是曹操的目的,他想要保护汉室,那么为什么

历史人物 到底谁才是曹操的第一大谋士?为什么很少有人提起荀攸?

三国时期,曹操身边的人才可以说是非常之多,有一部分自然是他求贤得来的,但是也有是他控制了汉室,作为汉室臣子跟随他的,就比如“王佐之才”的荀彧。然而,提到荀彧,就不得不提一下他的侄子,荀攸。我们现在看来

历史人物 荀彧想恢复汉室为什么不跟着刘备?荀彧是因为怕曹操才不走么?

荀彧的毕生志愿就是恢复汉室,只可惜曹操还是想自己称王,所以荀彧从一开始理念就和曹操不同。不过要是这样的话,刘备打的旗号就是要匡扶汉室,为什么荀彧不去跟着刘备呢。难道是怕曹操会报复?按照曹操的性格,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