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秘闻 科举入仕,不稂不莠的董元醇
Posted 科举
篇首语:月与灯依在,不见去年人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历史秘闻 科举入仕,不稂不莠的董元醇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历史秘闻 科举入仕,不稂不莠的董元醇
王开玺,男,1949年10月10日生,汉族,河北省辛集市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晚清政治史。主要著作有《南国风烟》,《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清通鉴 道光卷》。 董元醇,后改名元章,字竹坡,河南洛阳县人。1852年壬子科二甲十名进士。壬子科会试的阅卷总裁为大学士周祖培,故此,董元醇应属周祖培的门生。旋后,董元醇等被钦点入翰林院庶吉士馆。1855年散馆时,董元醇为二甲第二十二名庶吉士,授编修之职。1859年8月6日,翰林院编修董元醇被命为山东乡试副考官,正考官是翰林院侍讲学士郑琼诏。 1860年5月24日,董元醇与孙翼谋、何福咸等8人被“俱著记名以御史用”。旋授山东道监察御史。若在国泰民安、尧天舜日的太平盛世,或是在海晏河清、政局平稳之时,董元醇不但步入为世人所羡慕的考官之列,由此可以广收门生,扩大自己的人脉关系,而且跻身官员监察的行列,预示着其仕途可能是较为顺利的。但是,董元醇可谓生不逢时,命运多舛。当时的清廷正陷于南有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北有英法联军侵略的双重打击之下。他被任命为山东乡试副考官之时,正值大沽口之战刚刚结束一个多月。他被授以监察御史之时,则恰逢英法联军扩大对华战争,从上海向津、京进军之日。 英法联军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咸丰帝率王公大臣等仓皇逃往热河的避暑山庄,留下恭亲王奕䜣与英法议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董元醇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表现欲望。对于国家外交,涉外洋务等等,董元醇素无接触了解,更无实际的历练实践,实在是不能赞一词,发一论。但对于国内的朝局、政局却较为熟悉,论陈国内政事,则可谓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同时他亦深知,值此内忧外患、狼烟四起,兵荒马乱,人心惶惶之际,恰恰是自己窥测政治动向,“以建言为梯荣之具”,投机邀宠的大好时机。 咸丰帝 1861年9月10日,山东道监察御史董元醇所上《奏请皇太后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辅政折》,引发了震惊晚清朝野的滔天巨浪和政局大地震,直接促发了两个月后的“辛酉政变”。 编辑: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周文博相关参考
原创文/董元奔(江苏宿迁)八股文是明清科举考试通行的文体,它在近现代的名声很臭,是思维陈腐,文风呆板的各类文章代名词。其实,八股文未必有那么坏,在作为「”时文”的明清时期,八股文及八股取士制度对政治和
宋朝时期因为科举制度早已在中国运行极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所以当时的读书人进入官场,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科考入仕。但是科举入仕却也不是唯一的当官途径,除了科考之外,若是祖上有功,后辈也可
宋朝时期因为科举制度早已在中国运行极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所以当时的读书人进入官场,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科考入仕。但是科举入仕却也不是唯一的当官途径,除了科考之外,若是祖上有功,后辈也可
宋朝时期因为科举制度早已在中国运行极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所以当时的读书人进入官场,最为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科考入仕。但是科举入仕却也不是唯一的当官途径,除了科考之外,若是祖上有功,后辈也可
明清是科举考试最盛行的时期,以功名而论分为三级制,即秀才、举人、进士。一般情况下,只有到了举人这个级别才能入仕为官,从实际情况来看,清代举人入仕也有很高的难度。只有进士才是天子门生,可以享受优先授官的
从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来看,虽然一直在反对作弊、加强监管,但不同朝代的惩罚力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如果是唐朝,在唐朝,由于科举制才刚刚创立,还处在发展完善阶段,并没有完全取代之前世家介绍的入仕方式,有许多士
董元奔|唯物主义文论家亚里斯多德向唯心主义文论家柏拉图学了啥
原创文/董元奔(亚里斯多德塑像)柏拉图(前427-前347)和他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分别是古希腊乃至欧洲最早的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而文艺学在那时候还没有从哲学中分
为什么科举必考八股文?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明代科举的另一个发展便是规定了应试答卷的形式——八股文,它从明代开始,成为文人入仕的“敲门砖”。是明清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也称制义、制艺、时文、
经过宋代理学对于儒家经典教义的全新诠释和整合,科举功名也从一个新的时间角度和思维角度赋予自己新的历史外衣。>读书是为了入仕,入仕是为了治国安邦。但这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大军中能最后抵达金字塔顶端的学
哪个朝代的进士最受重视?是唐宋还是另外的朝代?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自隋代创建科举后,打破了以往的察举和门阀制度,为中下阶层的读书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举并未形成完善的制度,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