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元奔|唯物主义文论家亚里斯多德向唯心主义文论家柏拉图学了啥

Posted 柏拉图

篇首语: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董元奔|唯物主义文论家亚里斯多德向唯心主义文论家柏拉图学了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董元奔|唯物主义文论家亚里斯多德向唯心主义文论家柏拉图学了啥

原创文/董元奔

(亚里斯多德塑像)

柏拉图(前427-前347)和他的弟子亚里斯多德(前384-前322)分别是古希腊乃至欧洲最早的集大成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而文艺学在那时候还没有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因此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观也就分别是西方世界的唯心主义文艺思想和唯物主义文艺思想的滥觞。

公元前367年,年轻的亚里斯多德从马其顿来到雅典,进入柏拉图学园,随柏拉图学习哲学。公元前347年柏拉图逝世,已近不惑之年的亚里斯多德含泪离开学园,到小亚细亚游历并结婚。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从来都是针锋相对的“冤家”,那么,亚里斯多德二十年中都向柏拉图学到了什么样的哲学及文艺思想,以至于他对柏拉图如此恋恋不舍呢?

梳理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文艺思想,我们可以发现,没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文艺理论,就不会有亚里斯多德的唯物主义文艺理论,柏拉图的文艺理论孕育了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柏拉图对亚里斯多德的文艺学学术启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唯一方式是摹仿;文艺作品创作必须遵循有机统一原则;文艺作品的社会效应在于其美感作用。摹仿理论和有机统一理论是西方古典文艺创作学的核心理论,美感理论则是接受学的核心理论。

(柏拉图像)

一、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唯一方式是摹仿

在古希腊,甚至直到文艺复兴运动期间,欧洲文艺理论语境中的“摹仿”即临摹,其意思是对对象有所变化的反映。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跟作品所反映的对象是有差别的,作家的行为就是“摹仿”;画家、雕塑家创作的绘画、雕塑作品跟作品所反映的对象也是不完全一样的,画家、雕塑家的行为就是“摹仿”。

文艺是怎样反映现实生活的呢?柏拉图认为是“摹仿”。“摹仿”说是柏拉图唯心主义文艺思想体系的基石。

柏拉图认为,文艺家创作文艺作品的过程始终有三种东西存在:文艺家眼里客观存在的现实生活,它就摆在那里;现实生活在文艺家心中的投影,别人看不见,艺术家自己有数;第三种东西就是文艺家正在创作的将来要给人们欣赏的文艺作品。

柏拉图认为,文艺作品的创作经历了两次“摹仿”。第一次是文艺家用心感受客观生活,客观生活由于文艺家的感受而在文艺家心中留下了影像,但是这种影像只是接近客观生活,无论怎样接近,它都是要低于客观生活的。第二次是文艺家把他心中的那种低于客观生活的影像“摹仿”到纸上、布上或石头上,成为诗、绘画或雕塑等文艺作品,不用说,相较于文艺家心中的影像,文艺作品无论怎样出色,它们都是低于文艺家心中的影像的。

柏拉图把文艺家心中现实生活的影像称为“理式”。他总结道:文艺是“摹仿”的产物,但是它不是摹仿现实生活本身,而是摹仿现实生活在文艺家心中形成的“理式”。由于经过了两次“摹仿”,技术手段好的文艺作品已经低于现实生活了,技术手段不好的文艺作品更是远远低于现实生活。因此,相对于现实生活来说,文艺实在是无聊的,那么文艺家其实就是“骗子”。

柏拉图把文艺的“摹仿”对象确定为文艺家心中的“理式”,这当然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文艺观。然而,亚里斯多德从柏拉图的“摹仿”说中看到了许多闪光点,他借助这些闪光点建立起了自己的唯物主义“摹仿”说。

首先,文艺反映生活的方式只能是“摹仿”。亚里斯多德认为,在艺术家对照现实生活创作文艺作品时,现实生活当然会在艺术家心中投下影像,其实这影像是艺术家在思考文艺作品过程中的产物,文艺家对文艺作品的思考和他用技术手段进行文艺作品的创作实践是同步的,合一的,创作实践不结束,思考也就不会结束。就是说,文艺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是一次性“摹仿”,并不是两次“摹仿”。

其次,文艺与它所“摹仿”的现实生活当然会有差别,但这种差别并不意味着文艺要低于现实生活。亚里斯多德认为,现实生活是芜杂的,良莠不齐的,合格的文艺家在摹仿现实生活的时候总是选择好的、真的、美的,而摈弃不好的、假的、丑的,因此,文艺中的世界要比现实生活规范的多,文艺高于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亚里斯多德进一步认为,现实生活表面上看是高山、大海、城市那些自然和人文景观,其实现实生活说到底是人的生活,处处留下了人干预它的痕迹,因此,文艺“摹仿”现实生活就是“摹仿”“行动中的人”,文艺说到底是为人生服务的。亚里斯多德为人生的文艺观奠定了近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文艺作品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文艺家手段的好与不好,实际上就是说,文艺作品质量的优劣取决于文艺家对现实生活的取舍能力。亚里斯多德据此认为,文艺创作应突出创作主体的作用,文艺家应该通过学习前人优秀作品积累学养,更应该广泛深入现实生活以提高自己对变化着的现实生活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文艺学养和敏锐的感悟生活的能力相结合,文艺家才能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

第四,既然文艺高于它所“摹仿”的现实生活,那么文艺家就不是骗子,而是社会功臣,应该得到社会的充分尊重。柏拉图把人分为九等,哲学家是第一等,“诗人和其他摹仿的艺术家”被列为第六等,低于匠人,文艺家被柏拉图逐出“理想国”。亚里斯多德把科学划分为“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创造科学”,哲学被归入理论科学,文艺被归入创造科学,从事“摹仿的艺术”的文艺家获得了跟哲学家一样的崇高地位。

(亚里斯多德塑像)

二、文艺作品创作必须遵循有机统一原则

列宁曾经打趣道:“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唯物主义。”他所说的聪明的唯心主义是指辩证唯心主义,而愚蠢的唯物主义是指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就属于“聪明的唯心主义”,因为其文艺思想中存在着辩证法的灵光,那就是文艺创作中的“有机统一”原则。

柏拉图在其作品《巴曼尼得斯篇》中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具有部分的、完备的整个”,“它既是一个又是多个,既是整个又是部分”。他的意思是说,部分与整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对立统一关系。

柏拉图用文艺的例子阐述了他的“有机统一”哲学。他说,“文章的结构应该像一个有生命的东西,……有头尾,有中段,有四肢,……各得其所,完全调和。”他认为,高低音有节奏的搭配创造了音乐,思想和艺术恰到好处的搭配创造了诗,可笑与严肃恰当的搭配创造了喜剧。

“美”不仅是文艺学上的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而且是文艺学的最重要的内容版块之一,把美作为一个文艺学范畴进行专门探讨的第一个人是柏拉图。柏拉图从自己的“有机统一”文艺观出发,系统研究了美的问题。柏拉图认为,美不同于美的东西,千差万别的美的东西给人带来各不相同的美的感觉,那些感觉都是特殊性;而美是指所有的不同的美的东西之所以给人带来美的感觉的普遍性质或普遍规律,因而美也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

虽然柏拉图用“有机统一”文艺观探讨了美,但是他还有许多疑惑不能解答,比如:美的东西有时效性,时过境迁,美的东西也可能不美,甚至丑起来,那么,作为普遍规律的美到哪里去了呢?再如:美的东西有时候存在着观者的差异性,同一个东西,一个人看它是美的,另一个人看它则又可能是不美的,甚至是奇丑的,那个带有普遍性特征的美到底在哪里?又如:美的东西所具备的那种普遍性的美本来应该是固定的,但是它却会跟味、色、声随意发生联系,使我们感觉到味、声、色的美,在现实生活中,它还会跟人的欲望随时发生联系,使我们感觉到欲望得到满足时的美,美为什么会游移呢?

亚里斯多德高度赞扬柏拉图“有机统一”的和谐文艺观,并把它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自己的唯物主义文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有:

首先,对“一”和“多”的辩证关系的深化。亚里斯多德认为,如同“一”和“多”是有机统一的,特殊和普遍也应该是有机统一的。文艺的本质就是通过事物或现象的特殊性表现其普遍性,从而达到艺术真实;由于特殊性与可能性有密切联系,普遍性与必然性有密切联系,亚里斯多德继续阐述道,文艺所要做的是“描述可能发生的事”,但是,文艺所描述的事的规律是合乎可然律或必然律的,因此,文艺既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有机统一,又是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亚里斯多德关于文艺的上述辩证关系的论述是近代文学“典型性格”、“典型人物”、“这一个”等有关“典型”的理论的滥觞。

其次,美是全面遵循“有机统一”原则的。柏拉图在确定了美遵循“有机统一”原则之后,之所以还有许多如上文所谈的谜团,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是站在自己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上分析美的,他过于追求所谓基于感觉的“美本身”,而没有牢牢抓住作为物质的“美的东西”与“有机统一”观的关系。亚里斯多德认为,美的东西之所以美,在于其形式上的“大小和有序”的“适度”。他在《诗学》中具体解释“大小”道:非常小的东西,它的整体你都看不清甚至看不见,更不用说它的部分了,由于无法把部分和整体有机统一,你就无法认识它的美;硕大的一眼望不到边的东西,你固然能够看到它的部分,却无法看到它的整体,也就无法把部分与整体有机统一,自然也就无法认识它的美。事物有序还是无序,情况也是类似的。亚里斯多德把他的“美论”用于指导文艺创作,他认为文学作品整个篇幅的长短、各个章节的分割、情节的演化秩序、思想内涵的确定、表现手法的取舍等等,都要做到形式上的“有机统一”及其所表现出来的“适度”,这样的文学作品才会给人带来美感。

(柏拉图讲学图)

三、文艺作品的社会效应在于其美感作用

柏拉图贬抑文艺,轻视文艺家,亚里斯多德推崇文艺,重视文艺家,他们的观点之所以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文艺作品的社会效应,即文艺到底有害于社会还是有益于社会。柏拉图认为文艺有害于社会,亚里斯多德则认为文艺有益于社会。既然亚里斯多德的看法完全迥异于柏拉图,那么,亚里斯多德还能从柏拉图的文艺的社会效应学说中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吗?当然能!

柏拉图哲学的出发点是为建立奴隶制“理想国”提供理论上的支撑。在“理想国”里,哲学家是统治者,武士是卫国者,农民和工匠是劳动者,这三个等级的人的关系是靠法律、伦理和制度维系的。文艺为什么有害于社会呢?柏拉图认为,文艺是对现实生活“摹仿”的“摹仿”,因而它远远低于生活本身,虽然它“引人入胜”,能“引起快感”,但是它不能帮助人认清跟它“隔了两层”的现实生活,既然不能认清现实生活,那么人就会对现实生活产生错觉。文艺还会对人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改变人的本性,影响法律、伦理和制度在人心中的严肃性、权威性。更要命的是,文艺家从私利出发,总想扩大受众群体,于是他们在创作时就会瞄准人性弱点,以便煽动人的情欲,使人摆脱理性的约束,成为离经叛道的人,不利于“理想国”的安定和谐。

剔除柏拉图文艺的社会效应学说中的唯心主义内核,亚里斯多德发现了自己的文艺效应机制,即文艺具有美感作用。

柏拉图强调法律、伦理和制度的重要性,轻视文艺。法律、伦理和制度是靠灌输的,一旦停止灌输,人就会再次变坏;而文艺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人,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既定的人,从此再也不能变回来了。亚里斯多德认为,既然“不好”的文艺会通过感染力教人学坏,那么,“美”的文艺就会通过感染力让人变得高尚,这种文艺之所以能让人变得高尚,原因在于文艺的美感作用。

对于柏拉图所说的文艺带来的愉悦容易挑逗人的欲望从而妨碍理性对人的约束。亚里斯多德认为,欲望是人本来就有的,它只不过被人用理性压抑在心里而已,长期的压抑反而会使人有朝一日突然爆发,从而永远打碎了理性;而高尚的文艺之所以对人具有美感作用,是因为受众是在理性的支配下接受它的熏陶的,它不仅使人高尚起来,而且还使人的理性更加有韧性。感性的高尚的文艺与理性的人的心灵互相影响,促进了受众人格的全面和谐发展。一个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其情感和行为必将是“适度”的,这对于社会的安定和谐来说是有益的。

古希腊的最重要的文艺门类是诗也就是悲剧艺术,因此,从文艺的美感作用出发,亚里斯多德专门探讨了悲剧对人的心灵的“陶冶”功能。

高尚的文艺能够通过它的美对人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文艺主要门类的悲剧当然也会有这种影响力,这就是悲剧的“陶冶”说。

悲剧是美的艺术,它的美集中体现在其悲剧性上。古希腊人认为人生的痛苦是神所支配的,人是不可规避它的,所以古希腊悲剧都是命运悲剧。比如《俄狄浦斯王》中的主人公俄狄浦斯王无论怎样躲避,都无法避免神事先对他的关于“杀父娶母”的告谕,他的悲剧由此产生。亚里斯多德认为,在美的悲剧中,悲剧主人公首先是一个天性善良的奴隶主贵族,他是因为先天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而遭遇悲剧的;另外,悲剧主人公不应该是一个特别高尚的人,他应该跟我们普通人相似或者仅仅强一点,有着我们正常人都有的善良品性和悲欢情结。由于悲剧主人公跟我们相似,吃人间烟火的他就容易犯我们也会犯的错误,犯了错误他就会受到命运的惩罚,甚至丧失生命;而正是由于他跟我们相似,我们对他的悲惨遭遇才会感同身受,才会为他落泪。

亚里斯多德总结道:由于悲剧以跟我们相似的一个善良的人的悲惨遭遇获得了我们的同情,它客观上告诫我们不要犯悲剧主人公那样的错误,帮助我们使自己的人格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高尚。悲剧对我们人生的这种作用不是通过说教实现的,而是通过“陶冶”实现的,这就是悲剧艺术的美感作用,也是悲剧艺术的社会效应。

(亚里斯多德塑像)

包括文艺学在内的亚里斯多德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是他在追随柏拉图的那二十年中奠基的,是他在批判和继承柏拉图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可见柏拉图对亚里斯多德是多么重要。名言“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并不是亚里斯多德向他的老师叫板,这句话中的“真理”包含柏拉图学说中的合理成分。

当然,亚里斯多德的唯物主义文艺观还存在一些缺陷。比如: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应该是善良的奴隶主,这是其阶级局限性;他认为文艺在“陶冶”人的过程中会使人的情感“适度”,忽视了人具有包括激情在内的多样情感的特征,这是其思想中的形而上学痕迹;他把悲剧主人公的遭遇归结为主人公的“过失”,忽视了社会和阶级原因,这是其思想中的历史唯心论痕迹。不过,亚里斯多德文艺观的局限是时代的局限。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这句话似乎不足以描述亚里斯多德和他老师的情形。亚里斯多德从来都把柏拉图看作巍峨的高峰,我想这或许是因为柏拉图的唯心主义是“聪明的唯心主义”的缘故吧。正因为如此,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才会给亚里斯多德带来学术启迪,启迪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唯一方式是摹仿;文艺作品创作必须遵循有机统一原则;文艺作品的社会效应在于其美感作用。

【说明】正文插图来自头条免费图库。

(编辑:董尧、霜婵、丰渔)

(作者董元奔自画像)

【作者简介】董元奔,1971年生于苏北,传统文化学者,网络知名作家。早年曾在教育主管机关做文字工作,后辞职创办江苏省某著名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训机构,培训事迹被《中国教育报》、《中国考试》、《新华日报》等媒体多次长篇报道,并被载入《江苏教育年鉴》。2016年始结庐闹市,做自由写作者。

柏拉图(5)文艺(4)文艺家(4)

相关参考

找自考西方文论试题及答案

是该选学校,还是选专业?专业强不强哪个说了算?怎样才能挑选到合适的专业?哪个专业最热门?本期“中高考周刊”邀专家为您进行权威解读。高三“三模”在即,在最后的阶段,考生该如何进行有效复习,以在考试中取得

九江人王韶(1030-1081)

原创文/董元奔(王韶故乡今九江风光)【1065】王韶平戎亦罢官三奇副使复熙河,上策平戎挫折多。可叹难逃朋党事,英雄暮日只蹉跎。(王韶故乡今九江风光)注释:「”朋党将军”王韶(1030-1081),字子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

1.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怎样由于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转化,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成为历史的必然.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人类历史

简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实现以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完成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

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历史走向

1.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对资本主义历史走向的理解也是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的理解.第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

历史上拿来主义

一、拿来主义新说鲁迅曾说过以前的中国人只知道“送去主义”,却不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而当今时代,几乎什么都成了“拿来主义”。自出生以来,我们都一直在向别人索取,从别人那里拿来。别的且不说

8下历史课本

1.八年级下册历史(人教版)背诵要点是什么历史重点提要一、1949年10月—1956年底的主题是向社会主义过渡,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新中国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有哪些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在我国社会

梁元帝萧绎为政举措如何

  有文学才华,着有《金楼子》一书,中国文论史上可以占一席之地的人物,然而却是葬送梁朝的主要责任人。因为猜忌岳阳王萧(萧绎的侄子,《文选》作者昭明太子萧统的儿子),并打算消灭之(中国古代皇帝的儿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