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 仁义之师的覆灭

Posted 春秋

篇首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春秋战国 仁义之师的覆灭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春秋战国 仁义之师的覆灭

仁义之师的覆灭

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73岁的齐桓公去世了。他活着的时候英雄盖世,声威显赫,谁知刚一断气,公室便大乱起来。诸公子为了争夺君位,反目成仇,相互杀伐,连桓公的入殓仪式也没有人管,整整延误了67天。

齐桓公虽然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在生活方面却是一个好色的人。他有三个夫人和六个宠姬。这些宠姬都生了儿子,就是没有嫡子。他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等一帮佞臣。这伙人蒙蔽国公,排斥异己,把个鲍叔牙活活气死。公室的乱子就是他们挑起来的。

齐桓公原来册立公子昭为太子,并把他托付给宋襄公。后来又在长姬和易牙的多次说合下,答应立公子无亏为太子。桓公死后,公子无亏成为国君。

公子昭逃到了宋国,请求援助。

宋襄公本是个野心勃勃但又自不量力的君主。齐桓公死后,他觉得当今天下,除了他以外,再也没有人够资格登上诸侯盟主的宝座了。现在机会找上门来,正好名正言顺地干一番事业,也好青史留名。他便以护送齐国世子回国嗣位为由,向各国发出通知,要求派兵协助。谁知响应的国家寥寥无几,只有卫、曹、邾三个小邦慑于宋的武力,才派出少量兵马。鲁僖公十八年正月,宋襄公亲率四国军队,深入齐境。齐国大臣杀死了竖刁、无亏,放逐了易牙,请公子昭继承了公位。他就是齐孝公。

宋襄公战胜齐军后,以为自己很强大了,耍起霸主威风。鲁僖公十九年六月,他约曹、邾、等国在曹都定陶会盟,以便正式确立他的霸主地位。谁知到了开会的那天,国国君没有按时到会,宋襄公在邾地杀了君。他又因在曹会盟时,曹国没有尽地主之谊给他送羊,于是就派军队包围了曹国。各国见宋襄公残暴,在陈国的倡议下,这年冬在齐国开会,以表示对齐桓公的怀念。到会的有鲁、陈、蔡、楚、齐、郑共六国。

宋襄公十分犯愁。大臣公子荡对他说:“当今天下,只有楚国强大,若能同它联合,何愁大事不成?”尽管他的主意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无奈襄公称霸心切,根本听不进反面意见,于是派人同楚成王联系。楚成王爽快地接受了宋国的邀请。至于齐国,因为受过他的帮助,就更不用多费口舌了。

鲁僖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39年)春天,宋、齐、楚三国国君在齐国的鹿上(今安徽阜阳市南)商议。宋襄公认为自己是公爵,地位居尊,又是会议的发起人,便以盟主自居,向大家发号施令起来。他向齐、楚两国国君拱了拱手说:“我打算今年七月在敝国会合诸侯,届时请二位光临。”楚成王、齐孝公都满口应诺,表示同意。休会前,宋襄公拿出一份事先准备好的联合公告,请他俩签字,上面写着什么“要效法桓公”、“扶助王室”、“不带兵车”等一些漂亮话。他俩看了不禁暗自发笑。在公告的末尾,襄公早已将自己的名字写在前头。成王不想签字。宋襄公说:“郑、许二国都成了您的附庸,您不落笔,恐怕他们也不敢来开会了。”成王只好照办。齐孝公因刚刚登位不久,尽管心里很不痛快,也不好马上翻脸,只得笑着对襄公说:“我是您亲手扶植起来的,好比是您的臣属,签字不签字都是一样。”襄公还以为他说的是心里话,便把公告收了起来。预备会议就这样草草结束了。

宋襄公回国后,不无得意地对公子目夷说:“楚国已经同意了我的安排。”目夷回答说:“别高兴得太早了,谁知他们心里想些什么,您可不要上他的当啊!”襄公说:“你也太多心了,我以忠信待人,人家怎么会欺骗我呢?”

正式开会的日期快要到了。襄公出发前,目夷对他说:“楚国一贯不讲信义,您还是带点兵马去吧!要不,您乘车先行,我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埋伏在三里之外,以防不测。”宋襄公不同意目夷的安排,说:“我们会盟的目的就是为消除战祸,怎么能带兵去开会呢?”

襄公一进会场,就瞧见楚成王的随行人员全是文臣,没有一名武将,转头对目夷说:“你看,人家多讲信用,下次可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会议准时开幕了。楚成王说:“会盟我自然赞成,可不知谁来担任盟主啊?”

宋襄公心想:那还用说,盟主自然非我莫属。可又说不出口,便委婉地表示:“谁当盟主,不是看爵位高低,就是看功劳大小。”成王一听,马上接过话题,对襄公说:“宋国是公爵,在诸侯中最尊,可我早就当上王了。照说,王的地位总比公爵要高吧!”说着,便站起身来,坐上了盟主的交椅。

宋襄公大怒,指着楚成王斥责道:“我这公爵,是天子封的,名正言顺,合理合法,普天之下,谁敢不从?跟你那自称的‘楚王’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你根本没有资格担任盟主!”楚成王反驳说:“既然我的尊号是自封的,不被大家承认,那你请我来干什么呢?”这时,楚国的大臣成得臣大声嚷道:“算了,算了,二位不必争论,只要问一问各位诸侯,让大家说说,他们是为楚国来的,还是为宋国来的。”

宋襄公还想争辩,只见楚王的随行人员全都脱去了外衣,亮出了铠甲,一窝蜂将他拖出了会场,并起兵伐宋。

各国诸侯直吓得浑身哆嗦。宋公子目夷见情势不妙,趁着混乱一溜烟逃离了会场,回到都城睢阳,与公孙固商量如何御敌的事宜。

公孙固说:“国家不能一日没有君主,当务之急,就是请公子即位,才能号令天下,安定民心。”

公子目夷即位后不久,楚军兵临城下。楚将斗勃对守军大声说:“你们的国君已被生擒,是生是死,全由你们决定。要是赶快投降,还能保全性命;反之,就别怪我们无情了。”公孙固回答说:“我们已经另立新君,你们看着办吧!”

成王大怒,下令奋力攻城,可是一连几天都攻不下来,还伤亡了不少士兵。成王决定杀死宋襄公,以泄心头之愤。成得臣说:“千万别干这种蠢事。当初宋襄公杀了君,大失人心,难道我们要步他的后尘吗?”楚想拉拢鲁国,就把宋襄公送给鲁,鲁僖公出面说情,放回了襄公。

宋襄公复位后,并不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不久,他打听到郑国去朝见楚王,便认为报仇的时机已到,不顾公子目夷和大司马公孙固的极力劝阻,联合卫、许、滕几个小国攻打郑国。宋军出师不久,便得到情报,说楚国的大军就要打到宋国来了。襄公怕后方有失,只好匆匆忙忙赶回国来。刚到泓水[今河南柘(zhè)城北],见楚国的兵马已在对岸集结。公孙固劝襄公说:“楚国劳师袭宋,不过是为了援救郑国。现在我们已经撤军,他们的目的就达到了。再说,楚军强大,我们哪里打得过它,不如言和算了。”襄公说:“怕什么!楚国虽然兵强马壮,但缺少仁义;咱们虽然兵力不足,多的是仁义!岂有仁义之师战而不胜之理!”说着,他命令军中竖起一面大旗,上书“仁义”二字,以壮声威。按照他的想法,楚国这个夷狄,只有“仁义”二字才能使它降服。

天亮以后,楚军开始渡河了。司马子鱼(即公子目夷)对襄公说:“他们白天渡河,明明是小看我们。不如趁他们船在河心时,我们掩杀过去,定能获得全胜。”襄公连连摇头,指着头上飘着的大旗说:“别忘了,咱们是仁义之师。做人要光明磊落,打仗又何尝不是一样呢?千万不能这样!”

楚军渡河以后,又在岸上布起阵来。子鱼又对襄公说:“这会儿说什么也不能等了,得趁机冲杀过去,还有取胜的希望。”襄公一听,便恼怒起来:“别人还没整好队伍就去攻打,岂不是破坏宋国的声誉?”

正说着,只见敌军潮水般地蜂拥而来,宋国的“仁义”之师,顷刻间被杀得人仰马翻,四散奔逃。宋襄公手执长枪,架着战车,还想冲杀过去,很快便陷入重围,不得脱身,大腿上中了一箭,身上几处负伤。幸亏几员猛将奋力拼杀,才救出了他的性命。只可惜那面引以为荣的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也成了敌人的战利品。

这事发生在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十一月初。

宋国老百姓见宋军一败涂地,议论纷纷,埋怨襄公不该跟楚国人打仗;要打,也不该是那么个打法,真是祸国殃民,害人害己。

有人将这些反应告诉他,襄公还不服气,他说:“依我看,讲仁义的人就该这么打仗。比如说,别人已经受伤,就不要再去碰他;如果是头发花白的人,就不能抓他当俘虏。”

子鱼实在耐不住了,气愤地说:“打仗就是为了战胜敌人。如果怕伤害对手,那还不如不打;如果碰到头发花白的人就不抓,那你自己就干脆让别人抓走算了。”说得襄公无言可答。

宋襄公受了伤后,只活了几年就死了。他一生想当霸主,但由于国家小,力量弱,加上刚愎自用,愚蠢无能,结果,称霸不成,反留下了千古笑柄。

相关参考

历史秘闻 史上被错杀的3个名将,含冤而死后,王朝随之覆灭,灵验无比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仁义礼智,忠君爱国四个字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骨骼里,更有一些人用生命在守护着这个信念,只是忠君爱国这四个字说起来容易,执行起来可不简单。在古代那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若是

春秋战国 宋襄公是仁义还是愚蠢 大讲仁义的一代霸王宋襄公为何却成了千古笑谈

但争霸这种东西,向来是认实力不认人的,要做霸主,老霸主指定没有用,关键一点,还要整个诸侯国的组织鉴定,也就是说,必须要让整个诸侯国承认你是老大。要想让大家承认你是老大,就要靠实力来折服大家,宋襄公有实

春秋战国 对宋襄公泓水之战败于仁义的怀疑

对宋襄公泓水之战败于仁义的怀疑纯属个人猜测,猜错了的话请大家纠正泓水一战,宋襄公因为“仁义”而错失良机,导致大军惨败以及争霸的梦想破灭这个故事有几点让人感到怀疑第一,实在是太笨了…这不单指宋襄公,还有

从十个故事看战国的仁义之举

许多人在读战国史时会觉得:战国时期礼崩乐坏,仁义无存。确实,我在之前的一篇小文中也提到过,在战国时期,或为个人功名利禄,或为国家能在争雄中胜出,不讲仁义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吴起杀妻求将、商鞅诈擒公子昂、

春秋战国 宋国国君宋襄公以仁义见称

:春秋中前期宋国国主,颇有作为的政治家,以仁义见称。初立,以贤臣子鱼、公孙固为辅,宋国由此大治。国际上紧跟步伐,积极维护齐国霸权。桓公死后,欲霸诸侯,却为楚人所执。后一意孤行,发兵攻郑,与楚决战于泓水

春秋战国 荒唐的仁义政治遇到红牌

  宋襄公,名兹父。前650年至前636年在位。他的父亲宋桓公曾追随救邢、封卫、伐楚等,父亲死后,宋襄公准备把国君地位让给自己的庶兄目夷,目夷不受,他遂上台执政。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一心接替齐宋襄公是齐

春秋战国 “仁义”不是不顾自己根本利益地迁就

  春秋时,死后,宋襄公不自量力,想接替齐桓公当霸主。但是,遭到了其他各国的反对。宋襄公发现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做盟主,便想找机会征伐郑国出口气。>>  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亲自带兵去征伐郑国。>>  

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 ”仁义之战”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仁义之战”是怎么回事?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 ”仁义之战”是怎么回事

春秋时期各诸侯之间的「”仁义之战”是怎么回事?到春秋后期,战场上开始出现步兵取代车兵的趋势历史上的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

春秋战国 宋襄公联盟 宋襄公到底是仁义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忙着扩张实力,但这宋国却只是一个小国,那么为什么宋襄公能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呢,宋襄公的位置位列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宋襄公曾经主持过诸侯的会盟大会,当齐国因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