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历史 曹操大权独揽为何至死不称帝
Posted 题材
篇首语:生活就是这样,别人看结果,自己撑过程。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三国历史 曹操大权独揽为何至死不称帝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国历史 曹操大权独揽为何至死不称帝
曹操大权独揽为何至死不称帝
曹操与献帝的关系,表面上看,是孱弱的一把手与强大的二把手之间的关系,是有着正统名分的皇帝与实权在握的大臣之间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汉献帝屡次欲杀曹操却不能成功?而曹操即使拿到了衣带诏仍继续扶持汉献帝?这里有着诸多权力与政治的要素。我在《曹操与献帝》一书中写出了这二人在与其相联系的政治格局中丰富而复杂的关系,有些地方或许会让读者吃惊。
在上世纪十年代,柯云路在中国文坛可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那时他的每部新作问世,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大讨论。比起文学成就,他更为人所称道的是对社会脉搏的敏感意识和准确把握,凭借着《新星》《夜与昼》《衰与荣》《龙年档案》等一系列作品,柯云路用文字呼应着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可在上世纪末,经历了其他领域的写作并引发争议后,柯云路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2014年初,柯云路以一部历史题材的小说《曹操与献帝》重回文坛。围绕这部新作,记者专访了柯云路先生。
“希望我的曹操能令人耳目一新”
柯云路选择这样一个三国题材作为复出之作,让不少人吃了一惊。毕竟在很多人心目中,柯云路的招牌还是现实社会题材。况且三国题材的作品已经有太多太多,如何突破是个不小的难题。对于选择这一题材的原因,柯云路答复道:“三国时期是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其中有大量文学素材。而曹操又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一直对他感兴趣。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长篇小说《衰与荣》中就曾借省委书记顾恒之口引用过《纲鉴易知录》中关于曹操的一段话。那段话所表现的曹操,人们并不熟悉。我讲的是一个新故事,只是取材于三国时期。希望我讲述的曹操能令人耳目一新。”
在这本书的尾声,柯云路这样写道:“史家大多认为,曹操在东汉末年的动乱中奠定了中国随后被晋朝统一的基础。其实,更确切地说,是曹操与汉献帝一同奠定了中国再次统一的基础;两人二十多年的共事,形成了一种别样的平衡体制。”书名《曹操与献帝》也显示,这本书是把汉献帝放在了一个与曹操相当的地位,这在之前的三国叙述中比较少见,对此柯云路解释说:“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三国演义》及各类史书多有简单叙述。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孱弱的一把手与一个强大的二把手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有着正统名分的皇帝与实权在握的大臣之间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汉献帝屡次欲杀曹操甚至亲手写下血诏却不能成功?而曹操为什么即使拿到了衣带诏仍不能不继续扶持汉献帝?这里有着诸多权力与政治的要素。我在书中写出了这二人在与其相联系的政治格局中丰富而复杂的关系,有些地方或许会让读者吃惊。”
除了宫廷政治,还有爱情和管理学
相比起曹操和汉献帝的关系,更让读者吃惊的,也许是里面爱情的部分。小说虚构出了一个名为“白芍”的女子,让她与曹操生发出一段爱情,这段爱情在全书中占了极重的分量。虽然从以往的例子来看,为经典人物添加爱情故事常会招来恶评,但柯云路表示并不怕非议:“众所周知,曹操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诗人,他留下的诗文至今还被吟诵,这样的人物或许该有非同凡响的爱情。我感到欣慰的是,至今的反馈中,读者对书中的爱情描写印象深刻。”有读者说,虽然全书未用一个“爱”字,但从曹操眼光独到的对白芍的欣赏,让我们更深层次的看到曹操作为大男人的另一面——外表强大而内在柔情,渴求女性理解和欣赏。
如此看来,这并不是一本单纯讲述宫廷政治的小说,不同的人看,会看到不同的东西。
盛大文学的侯小强在微博上推荐这部书时就表示,他觉得小说的一个重要看点就是对现代职场的指导作用,小说中的曹操、汉献帝、刘备分别代表三种管理方式。柯云路对此回应道:“作为一家大公司的CEO,他的阅读或许带有管理者的角度,这种解读也算一家之言。从这个角度说,我在书中其实写了四种管理方式,除了曹操、汉献帝、刘备外,还有袁绍。袁绍作为当时北方最强势人物,大战之前优柔寡断,听信谗言,最终落得被曹操大败的下场,说明领导者的个人素质对于战局的成败有着攸关重大的影响。”
回应气功题材争议:从未后悔过
柯云路曾被称为“最会变脸的作家”,他写作的领域极广,在文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甚至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门类之间不停穿梭,这次又转换到了历史领域。柯云路对记者说:“我从没有刻意地转过型,只是遵从自己的叙述冲动而写作,只写自己当下最想写的东西。关于写什么,我经常面临多种选择,常常有可能一个酝酿多时的题材反而会被搁置,而一个突发的灵感却使写作转了方向。就像《曹操与献帝》,虽然做了多年的准备,做了大量的阅读和笔记,但写作却是近几年的事。”
能够先后涉猎如此之多的领域,这也很让人好奇柯云路怎样储备如此巨大的知识量,他对此解释说:“写作领域的广阔源于生活兴趣的广泛,我的大量阅读与研究是非文学的。许多人到了一定年龄会认为人生大致如此,不再注意学习,导致生命状态的老化。自然规律无法抗拒,但年轻的心态很重要。要不断更新自己,对生活保持虚心的态度。虚心很重要,永远不自满。”
在这么多领域中,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曾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面对这段过往,柯云路已不愿多谈。对记者的提问,他这样回应:“对于自己曾经的研究和写作,我从未后悔过。我从那些跨领域的研究中获益良多。之所以不愿提及,是因为目前缺乏平等讨论的环境。我不着急,还是那句话,‘寄希望于时间’。”
对话柯云路
贵阳晚报:在您以往的写作中,“权力”和“传统文化”大概可以作为两个关键词,《曹操与献帝》再一次涉及到了这两个问题,您为什么会对“权力”和“传统文化”保持如此长久的关注兴趣?
柯云路:首先,权力是各种社会利益的集中点,是各种势力的第一争夺目标。对权力的角逐能够充分展示人性与社会,这也是我写官场的原因之一。我对传统文化做过许多研究,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
贵阳晚报:这几年媒体和学界兴起八十年代回顾热潮,您又属于八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现在回看八十年代,您会如何总结?对八十年代留存的最鲜明回忆有哪些?
柯云路:社会变化太快了,现在回看八十年代,似乎已经非常遥远。那是一个充满激情和理想的时代,与那个时代相比,现在的人们显得更务实。回看那个年代,我常常觉得在看“老照片”,所谓“相隔甚久”。
相关参考
枭雄曹操是一个迫于争议性的人物,随着几千年“尊刘贬曹”思想的盛行,曹操被认作是一个叛臣忤逆。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简直让那些自以为忠心的后代文人骂的一文不值。但是相对于刘备来说,曹操有一点是值得尊敬的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颇受争议的一个人物,他出身卑微却志向远大,凭借着过人的权谋和智慧,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脱颖而出。董卓死后,曹操接受荀彧、程昱所议,于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迎接汉献帝至许昌,开始
219年,曹操在摩陂(今河南省襄城县境内)建行宫,指挥反击关羽的襄樊战役。其间,夏侯惇经常和曹操同乘一辆车巡察,而且还能随便出入曹操的卧房。整个魏国,没有第二个大将和曹操如此亲近。有一次,曹操就直接说
曹操,司马昭都是很有能力的人,都窥视着皇位。不仅是他们,所拥用大权者无一不向权力的巅峰看齐,毫无疑问权力的吸引力是何其大。曹操一生打下来的魏国、司马昭辛苦打下来的西晋,当之无愧的说是开国皇帝,临死前却
曹操,司马昭都是很有能力的人,都窥视着皇位。不仅是他们,所拥用大权者无一不向权力的巅峰看齐,毫无疑问权力的吸引力是何其大。曹操一生打下来的魏国、司马昭辛苦打下来的西晋,当之无愧的说是开国皇帝,临死前却
诸葛亮那么厉害,自己大权在握那他为何不称帝?这确实是很令人费解,相信许多人有同样的问题。那你有想过原因吗?你怎么看他不称帝?我们现在就来简单分析诸葛亮不称帝的真相吧,是否与你所想相同。诸葛亮画册一、诸
曹操一生未称帝,死前不久,孙权因为夺荆州、杀关羽,与蜀交恶,不得不向曹操示好。遣使上书,建议他“早正大位”,曹操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这是史书上大书特书,用以说明曹操一生不敢染指皇帝二字的心态
还不知道:孝庄为何不称帝的读者,下面本站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孝庄出生于蒙古贵族,是黄金家族的后裔,而且美貌过人,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她所处的时代是满清发展的重要时期,不
“奸雄”曹操为何没当成皇帝 曹操真正要告诉群臣的,是他自己不称帝,但不会放弃手中大权,这种格局不但要自己做,自己的子孙也要继承下去。 在曹操取得北方后,政治地位日益增加。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