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 从后稷到姬昌
Posted 部落
篇首语:不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夏商周 从后稷到姬昌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夏商周 从后稷到姬昌
从后稷到姬昌
相传在很早以前,至少在夏朝末期,周族部落便在我国陕西和甘肃一带活动。闭塞的经济生活,使它同当时的夏族和商族在社会发展上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当那两个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周族还处在茹毛饮血、穴居野处的原始部落阶段。
据说周的远祖姓姬,名弃,做过夏朝的农官。母亲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儿,帝喾的元妃。一次,姜到郊外散步,看见一个巨人的脚印,便高兴地踩过去,谁知因此受孕。弃生下来后,人们觉得很不吉利,姜嫄想来想去,还是丢了的好。奇怪的是这孩子躺在路上,牛马都绕着道儿走,生怕踩伤了他。后来,别人又将他转移到水渠中的凝冰上。这当儿,天上突然落下一只飞鸟,展开双翅,像被褥一样将他盖得严严的。弃终于奇迹般的活下来了。姜氏认为这是天意,便派人将他抱回来,直到他长大成人。因为他曾被抛弃,所以便取名为“弃”。
弃从小心怀大志,特别喜欢种植苎麻、豆类、黍稷等农作物,长大后便成了著名的农业家。他开垦了不少荒地,根据各种不同作物的特性,因地制宜。老百姓都来向他学习,他也很乐意将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掌握的技术全盘教授给别人,深得群众爱戴。
弃的事迹很快传到了京城。帝尧知道后,便提拔他当了农师。由于他教民播种百谷,天下人都从中得到了好处,舜帝便封他到邰地立国,号为后稷。
这个传说表明,周族在尧舜时便开始成为一个从事农业生产的部落了。
从后稷起三传到公刘时,农业更为发达,公刘定居豳(bīn,今陕西旬邑)地,继承了后稷的事业。他不贪图享受,带领族人努力发展农业生产。
公刘传了九世,到了古公亶父的时期,周族部落因遭受西北方游牧部落戎人和狄人的侵扰,被迫举族迁移。他们发现岐山南面有一片名叫“周”的平原沃野,适合发展农业生产,便在这里定居下来,开始称自己为周人。在古公亶父的率领下,部落整顿了组织,开荒种地,建立了房舍,还筑起了城郭,挖起了壕堑,设置了官吏,组织了军队,开始从原始社会跨进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
在古公亶父以前,周族便和羌族的一个姜姓部落有着密切的交往,它们结成了世代通婚的部落联盟,长期和平相处,与商也有联系。古公亶父臣服于商,共同对付鬼方等戎狄部落,保障周族的生存和发展。
古公亶父特意把王位传给最有本事的幼子季历。季历在位时,周族的势力开始强大起来。后来,商王文丁为了遏制周族势力,杀了季历。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他就是被后世大加称颂的周文王。
那时,商纣暴虐,政治日益腐败,许多方国都背叛了他。纣王害怕姬昌起兵报仇,便找个理由将他骗到朝歌,囚禁在羑(yǒu)里(今河南汤阴城北)的监狱里。后来周人花了许多钱财,姬昌才被释放出来。
姬昌获得自由后,调整了同商的关系,表面上对纣百依百顺,暗地里却积蓄力量,准备伺机进取。他礼贤下士,广招人才,因而许多有才能的人都集中到周地。但是,这位见多识广、聪明睿智的西伯,总觉得还缺少一位文武兼备、能够统筹全局的人担任自己的助手,共图灭商大计。
其实,这个人选早已在他心中有些眉目了,只是没最后确定,还没有见过一面。有关那人的情况,都是听人家介绍的。
一天,文王驾着车子,带着儿子和亲兵来到渭水北岸,说是狩猎,其实是去打听那个被赞为有才能的隐士。
在磻(pō)溪,他见到一位须发斑白、红光满面的老人,正悠然自得地坐在岸边垂钓。看上去有七八十岁了,精力还很充沛。这时,文王的车马从他的背后经过,轰隆轰隆,这老人只当没有听见,连头都不歪一下,还是一个劲儿地把着钓竿,就像他的周围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文王觉得奇怪,便跳下车来,走到老人背后,仔细观察他的动静。只见他一面钓鱼,一面说着:“鱼儿呀,鱼儿呀!谁愿上钩谁就来呀!”再一看,老人的鱼钩是直的,而且离水面有三尺高。文王不解,同他攀谈起来。
原来这位老者就是文王早就想谋面的那个能人。这人姓姜,名尚,又叫子牙,祖先在舜时做过大官,并与禹一起治过水,被封在吕,所以又姓吕。到吕尚时,家里已经很穷了。他曾在商朝的都城做过屠夫,在孟津卖过酒。据说他不会经商,加上运气不好,所以累次亏本。没办法,便到溪上来钓鱼。其实,他钓鱼也只是混混时间,真正的目的是等待贤明的君主来聘请他,以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
周文王和姜尚谈话时,发现他是一个目光远大、博学多才、精通用兵之道的人,对当时的政治形势有透彻的了解,精辟的分析。他告诉文王,商朝的天下不会长久了,应该由贤明的国君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国家,让老百姓能过上好的日子,这是天意。
姜尚的话句句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高兴地说:“我祖父在世的时候,曾经对我说过,他死以后,将来一定会有个了不起的能人帮助我把周族兴盛起来,看来,这个人就在我的眼前。其实,我已经寻访您很久了,今天能遇到您,正是上天不弃周的社稷,体恤平民百姓。”姜尚接着讲了一些当前应该做的事情。文王听得入神,连连点头称善。最后,他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希望您接受我的邀请,同我们一道治理国家,消灭暴虐的商王吧!”说完,便命令左右将姜尚扶上了车,让他坐在主位上,同他一起回到了都邑。
因为姜尚是文王的祖父所盼望的人,所以大家都叫他太公望;又因为他姓姜,后来人们就干脆叫他姜太公了。
姜太公到西周后,先被任命为国师,掌管武装部队,是最高军事统帅;后来,又擢升为国相,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太公果然不负众望。当上国相后,一面提倡生产,一面训练军队,周族的国力逐日强盛起来。一次,文王请教姜尚:“我想起兵征伐暴君,您说先从哪里开始?”太公说:“先去征伐密须。”有人提出相反意见,说密须(今甘肃灵台)国力强盛,恐怕难以取胜。太公不以为然。他对大家说:“别看它貌似强大,其实,内部虚弱得很。它的国君虐待百姓,早已众叛亲离,没有什么值得担心的,但攻无妨。”
文王便发兵密须。果然,还没有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就趁机暴动。他们绑着自己的国君归顺了文王。后来,文王又征服了黎国(今山西长治西)、邘(yú,今河南沁阳)等一些周边小国。接着,便向崇国发动了猛烈进攻。崇是商朝西部的一个最大属国,文王灭亡它后,在原来崇的地盘修筑了一座城堡,建立了新都,取名叫丰(今陕西长安西北)。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的统治地区,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相关参考
商周交恶是商王朝与周关系恶化的政治事件。文丁死后,儿子帝乙即位。帝乙是第二十九位商王。为了改善商周关系,帝乙向姬昌致歉,对周采取和亲政策把妹妹嫁给姬昌。商周联姻使恶化了的商周关系得以缓和,姬昌继续为西
走投无路的自焚西伯姬昌晚年,商朝的控制区已经有三分之二落到了他的手中,为灭商奠定了基础。西伯没有来得及完成这一伟业,便撒手人间了。相传姬昌有十个儿子:长子伯邑考、次子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
“周”人原本兴起于我国今天西北方的陕西、甘肃一带,相对于已经在黄河流域生存很久的商人部族来说,他们是一个后起的部族。周人尊奉尧帝时掌管农业的“农师”后稷(名为弃)为始祖,所以继承了重视农业生产的传统。
姬发,即武王,父姬昌,母名太姒。文王病死后继位,前1032—前1027年在位,共五年。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史称西周。姬发继位后,继续任姜子牙为国相,以周公旦为辅,召公奭(式shi)毕公为左右,进
姬昌(生卒年不详)即周文王,季历之子,西周奠基人。季历死后由他继承西伯侯之位,又称伯昌。在位50年。《史记·周本纪》说他能继承后稷、公刘开创的事业,仿效祖父古公直父和父亲季历制定的法度,实行仁政,敬老
西周(前1027年?—前771年)是我国继夏商之后的第三个王朝,是中国远古社会的鼎盛时期。周的先祖起源于黄帝族,在夏朝时,周族首领弃为“后稷”,负责管理农事,故而,周族是一个善于农业耕作的部落,这大大
后稷。名弃。母姜原。出野。见巨人迹。践之而孕。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避不践。弃渠中冰上。飞鸟以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之。因名弃。儿时好种树麻菽。及成人。遂好耕农。相地之宜者
周朝始祖后稷是农业的发明者,原名弃,母亲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传说姜原在野外路上看见一个巨人奇怪的脚印,于是救踩在这个大脚印上,后来就怀孕,以为不祥,生了一个男孩后她就想把这个儿子抛弃。她
《后稷教稼》神话故事赏析后稷教稼“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都知道,我们每天吃的米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可是最开始是谁教会人类种植庄稼的呢?告诉你,是个叫后稷的人
后稷周族的始祖,自古以来各种史书众口一词地说,那就是五帝时期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后稷”。按《史记·周本纪》的记载,劳模后稷的身份还非常高贵:他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母亲则是帝喾的元妃、也即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