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谋略 姬昌灭周的准备谋略

Posted 王朝

篇首语: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军事谋略 姬昌灭周的准备谋略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军事谋略 姬昌灭周的准备谋略

商周交恶是商王朝与周关系恶化的政治事件。文丁死后,儿子帝乙即位。帝乙是第二十九位商王。为了改善商周关系,帝乙向姬昌致歉,对周采取和亲政策把妹妹嫁给姬昌。商周联姻使恶化了的商周关系得以缓和,姬昌继续为西伯,掌管西部地区的征伐大权,但对商有了戒心。姬昌一方面“阴行善以事纣”,一方面“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加紧发展周的力量。对于叛商的戎狄,姬昌不再采取大规模的征伐,更多采用各种手段去拉拢、收买,以争取人心。帝乙在位20多年死去,子商纣即位。商纣在位时,非常暴虐,商周关系又进一步恶化。当时,被列为商王朝三公的(西伯、九侯、鄂侯)之一的九侯(封地河北)被纣王杀死,纣王将九侯的肉分给诸侯吃。三公中另一个鄂侯(封地河南)为此指责纣王,也被纣王杀了制成干尸示众。西伯侯(周文王)说了一句“太过分了”,被商纣囚在羑里(今河南汤阴北)。周臣闳夭等人为营救文王出狱,搜求美女、宝马、珠玉献给纣王。纣王见了大喜:“仅此一物(指美女)就足够了,何况宝物如之多!”于是下令赦免文王出狱。并赏给他弓、矢,授权他讨伐不听命的诸侯。这就是史书中说的文王“羑里之厄”。从此,商周交恶再度加剧。文王出狱后一面向纣王献地,取得信任,一面访贤任能,壮大国力。

相关参考

历史军事 秦灭周的意义在哪里 秦灭周迁九鼎

秦灭周的意义战国时期在我国历史上的时间算是比较久远的,这段时间内七国鼎立,七国间的战争不断,各国也纷纷经历了或者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的过程。虽然这个时期内七国各自为政,但还存在着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

军事谋略 武王伐纣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武王伐纣是灭商建周的战争。商纣与夏桀一样,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自持才智,好酒淫乐,在即位之后,就扩大殷都至于沐邑,大修离宫别馆,称之朝歌。作“酒池肉林”,“为长夜之饮”,大小贵族无不沉湎于酒色。为了满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中重战、慎战、备战的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重战、慎战、备战思想重战,就是重视战争,重视对战争的研究和准备。《孙子兵法》第一篇《计篇》开宗明义:“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就意味着血与火的考验,

军事谋略 季杼东征是夏朝中期的重大军事行动

季杼东征是夏朝中期的重大军事行动。季杼是夏朝第七位国王。季杼在少康复国时就带领一支比较强大的军队,是消灭寒浞的一支重要力量。少康死后,其子季杼即位,继承少康遗志,积极准备征伐东夷。《史记·夏本纪》说“

军事谋略 《孙子兵法》与军事——郑成功声东击西收台湾

第4节《孙子兵法》与军事——郑成功声东击西收台湾“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历代兵家所尊崇的致胜法宝。与敌交锋,如果进攻敌人没有准备的地方,发起出乎敌人意料的军事行动,往往能够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

军事谋略 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

韩信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公元前204年,韩信率领几万大军要通过太行山区的井陉(今河北西部)。赵国听到这个消息,准备与韩信来一场大战,于是布置了二十万兵力在井陉关的隘口。当时,赵国的主帅是陈余。赵

谋略必读 《卫公兵法》

《卫公兵法》现存者为清人汪宗沂的辑本,分上、中、下三卷,主要是论述李靖的军事思想,其内容有:1.“兵无备则不应卒”。《卫公兵法》极为重视战前的准备。文中曰:“若兵无备则不应卒,卒不应则失于机,失于机则

军事谋略 《墨子》的军事谋略思想

《墨子》是墨家学说的重要著作,是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成书于战国时期。《墨子》中的《备城门》诸篇,在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非攻”——反对掠夺性战争的思想,墨子主张“非攻”,并不意味着他反对一切战争

历史上秦灭周时各个诸侯国的反应是什么样的

在中国的古代,有着许许多多的朝代,历史十分的悠久,可以分为上下五千年了。那么在夏、商之后就是周朝,那么周朝持续了多少年的时间,周朝怎么建国,怎么覆灭的呢?周朝之后就是秦国,秦灭周的时间是怎样的呢?秦灭

军事谋略 法家代表人物及著作的军事谋略思想

《商君书》亦称《商子》,是战国中期商鞅一派法家的著作。商鞅,名公孙鞅,卫国人。《汉书·艺文志》兵家类中著录有《公孙鞅》二十七篇,现已失传。《商君书》现存二十四篇,其中许多篇章都涉及军事问题。反对“非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