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 谁导致了南明灭亡

Posted 凤阳

篇首语:讨厌自己明明不甘平凡,却又不好好努力。本文由小常识网(cha138.com)小编为大家整理,主要介绍了明朝历史 谁导致了南明灭亡相关的知识,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朝历史 谁导致了南明灭亡

   许多人将南明政权瓦解的源头指向马士英和阮大铖。其实,倘若不是史可法在决策上的重大失误,马士英和阮大铖是难以实现其阴谋的。

  史可法出任兵部尚书时北京失陷,崇祯驾崩,册立新君成为当务之急。崇祯的三个儿子都没能逃出北京,可选者只有散在各地的藩王。  几位藩王当中,以血缘关系讲,崇祯帝的祖父明神宗的直系子孙福王朱由嵩、惠王朱常润、桂王朱常瀛最有资格当选。但桂、惠二王均在广西,距南京较远,且均比崇祯帝高一辈,不如福王以兄弟关系继统更为妥当。除此之外,神宗的侄儿—潞王朱常淓,也因避乱逃到淮安,卷入拥立新君的政治风波中。  按伦理,福王即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由于福王朱由嵩牵涉到党祸问题,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担心一旦朱由嵩登上帝位,重翻旧案,东林党人将再次受到打击,因此倾向于拥立潞王。其实,他们还有另一层用意:潞王本不当立,此时努力使其当选,日后自己必会受到重用。  主持大局的兵部尚书史可法在感情上倾向于东林党人,但在思想上,又力主按伦序迎立福王,并试图说服东林党人:“以齐桓之伯也,听管仲则治,听易牙开方则乱。今吾辈之所立者,岂其不惟是听,而又何患焉?”此言论一出,拥立潞王者大哗,史可法却因此对拥立福王之事“引避不言矣”。  当时代需要史可法做出决策时,他有点犹疑,试图寻求折中的方式,前往浦口,同凤阳总督马士英密议,决定拥立远在广西的桂王。史可法对自己两全其美的决策似乎很满意,既避开了矛盾的焦点,又使南京的官绅没有意见,而且又借凤阳总督马士英获取军队方面的支持。但他没有想到,马士英另有算盘,很快便背弃约定,转而成了拥立福王的领军人物,并组织了一个“拥福”势力,而史可法却全然不知。  福王即位后,党争重新加剧,新朝一片混乱……  纵然不能把弘光政权瓦解的责任全推在史可法身上,但无论如何,名臣史可法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

相关参考

为什么要推翻明朝,明朝是谁推翻的

明朝是谁推翻的?他为什么要推翻?推翻了对他有好处么?是李自成啊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自导明朝宫殿,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故宫,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但后来南明政权又延续了十多年,

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并非昏庸后主刘禅  我们看到,在东汉末年诸侯并起之际,知识分子——或曰士大夫,或曰儒者,或曰文人——比以往江山一统的年代更能拥有发挥

是谁导致了蜀汉的灭亡

但令人惊讶的是诸葛亮一直在隆中隐居,从来不曾跑到任何一家诸侯那里毛遂自荐;与他相反,他的好友,同样为东汉末人杰的庞统却是自个儿跑到刘备那里去的。诸葛亮沉静地坐在隆中的草堂上,坐在他的书桌前,好像算准了

历史人物 崇祯帝是怎么教皇子读书的

明朝灭亡,很多人都喜欢将罪责归结于崇祯皇帝没有从北京撤退到南京,这才导致后来的南明政权不稳。然而就算崇祯皇帝逃到南京,也不见得能够守住江山,在崇祯皇帝登基之前,明朝的形势比南明政权还要好,可现实是,崇

历史人物 郑成功为何不在南明灭亡后迎立宗室为帝?原因是什么

南明灭亡后,郑成功为何不迎立宗室为帝?真相的背后原来大有玄机,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1644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明朝自此灭亡。明朝的旧势力退守到

“忠臣良将”真的是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吗?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无路可逃,自缢而亡,屹立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一个帝王,一大票“忠臣良将”,忙活了半天结果还是亡了。可到底是怎么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忠臣良将”真的是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吗?

1644年3月18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明崇祯皇帝无路可逃,自缢而亡,屹立了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灭亡了。一个帝王,一大票“忠臣良将”,忙活了半天结果还是亡了。可到底是怎么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一场突如其来的鼠疫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流民、老鼠、天灾、人祸,所有的因素凑在一起,终于在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第一例鼠疫爆发在了大明对抗游牧民族的前线——大同。瘟疫爆发以后,再加上当时大同处于战争的前线,所以当地百姓纷纷逃难,流民数

从内部斗争研究南明为何灭亡,不是帝王不明,不是臣子不忠

明朝历经276年历史,自从明成祖朱棣将国都迁往北京以后,一直奉行两京制度。也就是南京和北京共同成为大明帝国的国都。不过因为朱棣的封地在北京地区,而且他又将国都迁往北京,所以南京这边就显得非常尴尬200

历史秘闻 明朝的灭亡谁该负责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明朝倒塌的三大因素分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大多数王朝的末年,一般来说,朝廷对于政局和社会的运转承担把握性基本上都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就像将倾的大厦,再多挽救已是无力回天。除了